新文科背景下数字贸易学教学方法研究

2024-10-31 00:00:00吉易成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针对学生未掌握新兴学科学习方法、持续学习动力不足、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较弱,学习基础不一、发展目标多样,现有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无法适应学科发展速度,专业内容与思政融合较为僵化、思政融通缺乏深度等问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贸易学课程实施创新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为中心,通过模块化课程内容重构、分层化作业和评价体系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系统化思政融通的四化一体,丰富教学内容、带动教学活动,深化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教学创新;数字贸易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73

0引言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数字贸易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数字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不断推进。作为新兴贸易模式,数字贸易相关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产生。课程立足于《新文科建设宣言》“推动融合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快速迭代、数商融合的贸易新模式,根据新文科建设“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加强对实践经验系统的总结”的思路,要求学生掌握数字贸易的基本理论,具备自主学习、深度探究和系统总结能力,建立推动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能力与使命感。

1课程核心问题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根据上述文件,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职业教育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应当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能沟通职业院校“现场工程师”和研究型大学“学者”,起到联结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桥梁作用。数字贸易在实践中常出现前沿理论难落地、经济活动一线疑难缺乏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畅的情况。数字贸易发展亟须既懂理论,又充分接触产业一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学情调研总结数字贸易学课程现有的四点核心问题。

1.1学生陷入学习方法“惯性”、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欠缺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76%的学生对课程具备兴趣,但不清楚如何系统学习。教师观察发现多数学生陷入学习方法“惯性”,非常依赖教师直接给出定义、公式和推理过程,更习惯机械记忆。但数字贸易作为新兴领域,多数定义仍在不断更新完善,学生必须掌握前沿文献阅读方法、培养深度阅读习惯才能适应学科的要求。同时学生数学基础一般,对数据分析处理、数字技术等跨领域的知识有畏难情绪,学习动力欠缺。

1.2学生基础和发展目标多样、课堂管理不够精细化

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生日后发展方向也有较大差异。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偏向于获得学科前沿理论,求职意愿明显的学生偏向于提高实践能力。在课堂管理中会出现部分学生认为课堂难度仍需加深,但其他学生已缺乏继续学习动力的情况,课堂管理精细化水平仍待提高。

1.3现有教学内容、方法和资源不适应学科发展速度

对数字贸易具有“天生数字化”特征的学科而言,传统讲授式教学无法直观且充分地展示其成就和魅力。同时由于数字贸易理论和案例更新迭代速度快,传统教学内容、方法与资源难以适配。具体表现为学科边界不断拓展,课程内容也要不断丰富,但不经筛选和重构则过于庞杂,不利于学生掌握,易出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偏差,造成学生学习难理解、走入岗位难应用。

1.4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合较为僵化,思政融通浮于表面

思政融通容易出现“知易行难”的情况,吸引力不强、说服力不够且僵化融合的课程思政无法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无法达成“思政育人”的目标。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学生对“价值观”塑造的认识不充分,缺乏主动性。零散化、未成体系的思政融通无法起到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2教学创新思路和措施

针对教学问题,从模块化课程内容重构、分层化作业和评价体系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系统化思政融通四方面开展创新,形成了以“学”为中心、四化一体的教学模式。

2.1模块化课程内容重构

本课程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将课程内容分为3个层次、5个教学模块共计16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夯实基础的单元一和应用拔高的单元二,采取对分课堂的设计(如图1),实现渐进式自主学习。

层次一: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学为后续课程内容打好理论基础。

层次二:帮助学生掌握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知识。通过论文领读、政策解读、案例分析、数据调研等方式建立课程内容与前沿领域之间的联系,以层次一的学科知识为基础,通过提问、反转、思考、讨论、共同探究的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入前沿技术、引出前沿领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现对学科前沿内容的主动探究,这一层次将使学生逐渐学会“如何想”和“如何做”。

第三层:引导学生探究未知、培养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这一部分需要学生在给定范围内自行决定选题,实现由“教师引领讲授为主”向“学生自我探究为主”、从命题式任务驱动向开放式任务驱动的转变。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小组协作和组间交流等方式,自行探索数字贸易前沿或热门领域,建立课程实践与最新社会需求间的联系。各小组在课上展示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2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线上线下资源相结合,构建数字贸易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依托超星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教学。并通过活页教材和资料拓展等形式向学生及时提供前沿信息与真实案例。

2.2.1数字贸易学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库

提供线上教学视频、线上教学大纲和线上教学PPT等学习资料。依托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收集整理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的案例、视频、时事新闻、政策文件等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的重难点设计可重复作答的练习题,这些教学资源较好地保障了课程的前沿性,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2.2超星云平台

通过超星云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管理、展示、互动与评价;课前教师发布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学生平台查看资料,完成检测与自学;课中学生实时参与教学互动,教师实时完成教学评价;课后学生平台查看完成作业,教师查看学生作业并评价。利用数字化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何谓数字化赋能。

2.2.3活页教材

适应课程快速发展的特点,使用活页教材对前沿理论与知识进行实时更新,教师可以结合学科发展情况、学生兴趣和学情,在保证课程层次不变的情况下更新替换任意模块或专题。配合课程活页教材,快速筛选剔除陈旧内容替代以最新研究进展,摆脱教材的限制。

学生在后续发展中也可以沿用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将新理论分类归入不同模块,通过模仿这一模块的学习方法,完成新理论的自学。

2.3分层化作业和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进行分组,通过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先进带动后进。课堂教学时导入实际案例,注重案例难易程度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对真实贸易世界的认知。

进行分层式的作业设计,包含巩固基础知识的随堂作业、能力提升的拔高作业和拓展思维的探究式作业3个层次。其中随堂作业让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有效掌握理解基础知识,让所有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检,为教师掌握学情和教学效果提供依据;拔高作业包含随堂和课后作业两种形式,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点的融合;探究性作业为课后可选作业,为科学素养较强、自我要求较高的学生设计,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要,实现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课程参考材料设计为必读和选读两种形式。必选材料经典易懂,适合所有学生自学。可选材料难度略高,学生可以基于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

本课程针对分层式作业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依托超星云平台完成考勤、随堂作业考核,保证数据的客观准确;针对平时作业设计考核量表,保证标准一致;针对分层作业模式设置探究性作业附加评价,促成学生达成高阶目标。

2.4系统化教学内容与思政融通

本课程基于不同教学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以微讲座、小组调研、案例讨论等形式聚焦数170b0b9789ed5c3f04b5be4551a82e45字贸易发展中的中国决策、中国视角和中国担当,精细化、系统化达成思政育人目标。结合时事及时更新思政材料,潜移默化实现思政融通。思政融通设计思路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注重学习和领会党和国家重大有关文件精神、政策和制度,并将其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模块一在讲授关于中国如何应对数字贸易的发展格局时,将阅读分析《“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布置为课后作业,围绕“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精神批改和评价学生作业,在课堂上对作业中主要观点进行反馈和分析。模块四在讲授如何应对国际数字贸易规则争端、如何提升中国数字贸易规则“中式模版”影响力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全球化思想。结合“双循环”发展格局启发学生思考提升“中式模版”影响力的方式。

第二类是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与专业知识进行融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模dff3fe4138e370657a3bcadf310365dc块二、三在课堂中强调对数字贸易理论中世界观的挖掘。例如通过学习数字技术在数字医疗、农村电商等领域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普世思想;

通过对数字政务、直播助农等数字贸易应用场景的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关心贫苦和弱势群体的家国情怀。在实践中强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数据存储本地化章节学习时,通过消费者信息泄露、大数据杀熟等商业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克服摒弃利益为上、罔顾道德法律的浮躁心理,树立遵纪守法、认真做事的职业精神。在师生互动中强调对学生人生观的引领。例如通过课中课后教师答疑引导学生持续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3结语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反馈和期末教学评教,本课程取得了预期成效。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互动,超星平台课上练习和小组讨论参与率平均超过85%。在课后调研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感知到数字贸易和传统国际贸易的区别与联系,认为课程有效促进对前序课程的理解,有能力持续更新数字贸易领域的知识,并可以就数字贸易领域的前沿话题展开初步讨论。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显著增强,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有效挖掘,实现将数字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数字化改革等前沿领域融入课程思政。学生面对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出现的法律、道德和伦理新挑战,具备数字安全意识、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学生获得感较强,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塑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2]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05):48.

[3]吕小辉,张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装饰,2023,(07):136138.

[4]杨东.新文科视域下国家急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区块链与数字经济为例[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