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4-10-31 00:00:00孙大鹏孙义馨马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本文在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重要意蕴基础上,归纳出了二者有机融合的3个原则,并立足新时代高校文化使命,探索出一条习近平文化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即通过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理论结合时事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文化素养以切实提高高校文化育人效果,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思政课;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59

1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蕴

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对本土文化的自信程度、认知了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落实文化自信,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1.1是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路径

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理论的深度与广度的兼容,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始终绵延不绝,铸就了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支柱,并深深根植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血脉之中。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文化建设的内容、任务、意义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思政课育人的重要授课资源,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以在深厚的理论土壤中扎根生长,并受到明确的价值引领,得益于相关理论的探索与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事业以及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各主体间的和谐关系,倡导仁爱、礼仪、和谐等价值观,将传统文化与教学育人工作相结合,可以引导新时代青年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和谐、包容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独特之处。

1.2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底蕴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授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以立德树人为主要目标,以增强学生知识储备、锻炼自身能力和锤炼精神品格为层次目标,实现对学生的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富民,育人为先。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同时需要将价值观塑造贯穿教育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播和提升个人能力,而且更应重视培育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实现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共同育人。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思政课相融合,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理解和认知,使思政课的内容更加深入和丰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以增强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注重思想建设和理论建设的双重统一,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英雄事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引导学生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认识和理解文化价值,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向导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礼记·大学》中记载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了古代中国人民极为重视道德修养。

高校思政课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首先,通过学习文化自信和自强精神,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需要,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观,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其次,文化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入文化内核可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高校思政课不仅承担着传授政治理论知识的使命,更应致力于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政治理论的基本框架,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思想和行动上更加自信、自立、自强。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可以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健康的心态和品格,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国家意识,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机制,在知识传授中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文化自信自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实践引领。

2.1坚持正确的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客观全面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避免盲目崇拜和片面追求,保持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和深入研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党史学习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重大实践,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注重历史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高校课堂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课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提高文化认同感,在知识传授中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良性互动,要在知识学习中逐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体认,并将之内化为“四个自信”的精神之源。

2.2注重以人为本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不仅在于做好学生知识教育工作,同时也要做好素质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

以人为本,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推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立足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要求思政课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文化自信自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以人为本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文化自信自强是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促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的推动与改进,有效地提升了思政课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中。

2.3强化实践引领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注重实践与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和提升,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文化自信自强的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导向。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将文化元素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为学生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石。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对于思政课改革而言,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充实思政课授课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水平,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

3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文化思想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领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内容。思政课教师通过提升自身能力,将最新的社会时政新闻和文化事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中获得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3.1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促进跨学科整合,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掌握文化思想,提高他们的跨学科素养。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专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及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性。一是采取案例教学。选取与文化思想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历史事件、社会热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设计与文化思想相关的课程项目,如文化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等;二是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针对文化思想相关话题,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与见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培养与提升;三是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焦点转向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实践成果,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积极性、课程项目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2丰富理论结合时事的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与时事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主动探讨文化自信自强对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化自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专业实验实践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将最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事件融入课堂教学,这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制约”。思政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批判性地看待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不盲目接受或否定某种文化观念或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在师生互动环节,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支持,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创意比赛、文化项目策划等,引导学生围绕时事或社会问题,分享与文化、社会发展相关的实际案例,探讨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第三,在课下实践中,布置与时事、社会问题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文化、社会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3提高思政课教师群体的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时效性是思想政治课的特征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这一显著特点,结合最新时政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其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主体,应保持对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更好地将文化思想讲授给学生。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可以通过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建立起文化自信。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努力提升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发展动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授课过程中将其思想内涵灵活呈现,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52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