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探究

2024-10-31 00:00:00郭梅姜仁安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产业高级技术工人的摇篮,毕业生的对口高质量就业直接关乎高职院校和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实践证明,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实践培养是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高职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引导、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课程、利用校内外贯通培养基地进行岗位实践、构建多维就业能力评价机制,可有效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43

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毕业人数的逐年递增,就业市场出现了高职学生“就业易”“守业难”的怪象,入职一年之后继续从事本岗位、本专业工作的高职学生不足半数,而企业却依然“用工荒”。高职教育如何培养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人才,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1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

通过对部分高职毕业生访谈,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目前的就业状况不符合预期。毕业生们的诉求主要集中于工资过低、工作不稳定、工作环境未满足要求、职位晋升过慢等方面,导致毕业生在入职一段时间后出现短期换岗和辞职率偏高的情况。

1.2 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不匹配

根据与部分招收高职毕业生企业的访谈,在招收高职毕业生入职后不能马上上岗,企业普遍反映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主要原因是学校虽然教授了专业技能,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滞后于企业,在就业过程中与岗位的契合度存在偏差,增加了企业用人成本,所以薪资待遇远低于熟练技术工人。这说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改革适应用人市场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的偏差与脱节。

1.3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后续乏力

问卷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的性别、在校学业成绩对职业晋升影响不大,与跟岗实习、顶岗实践、职业大赛等方面的影响较大相关,可见高职院校应合理规划课程和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及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坚韧的职业品质尤为重要。

2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2.1高职毕业生自我认知与定位不准确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摇篮,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学生就业提供指导,要根据设置专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指导服务。虽然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往往由在校教师或辅导员担任主讲人,课程的开设基本都是学生众多的大班课,课程设置简单、程序化,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针对性地指导。同时高职毕业生忽略了自身职业发展规划,最终影响到未来的职业晋升与职业发展。

2.2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岗位需求存在偏差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存在过分追求生源最大化,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未考虑市场需求、未深挖高职专业设置的目标,盲目跟风、随意设置专业的现象。如果不顾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条件,不分析地域行业岗位供求关系和现状,在学生毕业时就会出现新学专业与地域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造成就业质量低,严重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声誉和育人初衷。

2.3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内容与岗位要求不匹配

课程是技能培养的载体,围绕高职院校自身专业特色要求,应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课程架构,优化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不同的课程改革路径,开发高职院校特色教材及特色课程,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程精品化建设。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升级,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变能力稍显不足,课程内容滞后、技术升级滞后等问题也显现出来,影响了学生专业发展与岗位适应能力,影响就业质量。

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路径

3.1校企共育,加强学生正确就业观的引导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工人,最直接的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育人,企业导师来源于企业,贴近生产一线,可以将真实的企业案例和经验直接引入,通过企业导师的专业引导、技能指导、行为引领使学生提前进行工作体验,让学生在工作中逐步感悟,在工作中逐渐成长,提前适应职业工作环境,通过跟岗实习和顶岗实践,让学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体会企业文化,熟悉就业环境,了解对口专业岗位,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为就业竞争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2校企合作,共建特色专业课程

3.2.1依据岗位能力需求,重构课程体系

实现高质量就业要依据岗位能力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突出高质量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着重于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的真实案例或项目任务引入到教学中,课程建设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创造工作情境,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工作要求,完成与企业契合度高的项目或任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会工作过程,使学生上课即上岗,通过工作过程得到了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既巩固了专业技能,又增加了工作经验,为对岗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2.2实现岗课赛证融通,优化课程模块

除了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岗位要求外,还要充分考虑赛证融通。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的训练与比赛能大幅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后的适岗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利用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提供的机遇,依靠行业指导委员会和职业技能大赛平台打造职业技术发展联盟,实现高职学生能力养成、技能提升、技能进阶、创新发展,使学生在校为实现高质量就业作好准备。

3.2.3实现课程数字赋能,优化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开发与岗位实训契合度高的虚拟仿真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自建的立体化教材和在线精品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多维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坚定学生价值自信,达成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助力人才培养,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

3.3校企合力,建设校内外贯通培养基地

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共赢的原则,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同落实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不断更新完善专业技能实训设备,增设校内实训的开出量,通过校内课程的熏陶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密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导师指导积极在校外基地开展跟岗、顶岗实践项目,通过加强校外实践环节的管理与考核,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4校企共评,构建多维就业能力评价机制

为准确进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可以建立实训考核平台,发挥考核数据统计功能,强化过程考核,形成全过程、多维度考核方式。

一是采用过程性考核,构建基于多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多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多主体(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的评价体系。

二是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评价。在网络实训平台上,考核可以从考核任务点中随机抽取,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实现学、练、测,考试结束即可看到成绩和错误扣分点,进一步精准发现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漏洞,为技能提升提供渠道。

三是采用增值性评价。例如WFuM2Ap5avR/zhhzcbtWtzL7+g0sM+y62c0x2IJl5xI=:可以采用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时,可以参考企业中的岗位要求,由企业导师对学生直接考核。

四是多采用等级制评定成绩。等级制评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分数差异,为学生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智能技术的应用,低技能的劳动力需求越来越少,高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量逐年递增。而与之相悖的是高职毕业生因为与岗位的需求偏差,不能实现高质量对口就业,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愈来愈大。所以,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以产业为背景,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力,推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芈书贞.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路径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21,(26):180182.

[2]蔡扬亚.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3,(18):133135.

[3]肖琼.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互融”“课证+思政”融通机制研究[J].大学,2024,(02):149152.

[4]操群,肖楠,崔永琴.基于“智慧课堂”的公共数学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23,(30):7780.

[5]潘岳生,戴文静,潘正茂.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推进高质量就业实施路径研究——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23,(5):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