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文+职业教育”是在特定背景下提出的,它融合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总结梳理自“中文+职业教育”提出以来以政府、行业、职业院校等为代表的实施主体进行的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和相关专家及学者的研究,认为应进一步厘清“中文+职业教育”的具体内涵,注重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海外的融合发展。“中文+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协同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足等现实困境,未来应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标准推广等诸方面推进“中文+职业教育”。
关键词:中文+职业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教育;实践;理论研究;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36
1背景
“中文+职业教育”首次出现在2019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
1.1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
孔子学院是实施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机构。中国在全球设立了近6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机构,而且孔子学院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与专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大批职业院校面向留学生开设汉语课,加入国际中文教育行列。国际中文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机构日渐增多,教学对象也更加丰富。
1.2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2000年我国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海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然而由于缺少语言支持,海外市场面临懂中文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的窘境。
1.3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
职业院校搭乘“一带一路”倡议的“顺风车”,走上了国际化的蓬勃发展之路,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高职院校也力求提升国际化发展的层次,积极谋求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通过“鲁班工坊”“中文工坊”等建设项目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
2发展状况
基于前期职业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积累的经验和实践,自“中文+职业教育”理念提出以来,政府、行业、高校、学者等进行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
2.1理论研究
专家和学者对“中文+职业技能”的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对实践的分析。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专家孟源和商若凡对“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脉络、现实挑战与路径进行了阐释,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杜修平等基于情境教育理论和工作本位学习理论对“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逻辑进行挖掘。也有学者对“中文+职业技能”在某个地区或者国家的“中文+职业技能”实践或理论进行分析,陈明昆等对非洲开展“中文+职业技能”的实践进行了调研,探究非洲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形式。
对“中文+职业技能”的其他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具体,一方面是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比如“中文+职业技能”专用中文课程词汇、汉语能力等级标准框架体系构建、汉语教学、在线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是对“中文+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包括学制、课程体系、专业等,这些具体的研究基于高职院校的具体实践,是“中文+职业技能”主要实施主体对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结。
2.2具体实践
职业教育伴随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主要以政校合作为主,比如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文+职业技能”基地。孔子学院也积极参与“中文+职业教育”,2022年2月泰国普吉孔子学院与泰国教育部签署“中文+职业教育”合作协议;2022年11月全国首家“中文+职业教育”特色孔子学院揭牌;2023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哥拉内图大学孔子学院与邦多·马图阿通吉拉职业技术学院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签署合作备忘录等。
3现实困境
尽管“中文+职业教育”在某些地区得到了较为良好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受到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及发展状况的影响,“中文+职业教育”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现实困境。
3.1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
我国高职院校分布区域广、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已经成为职教国际化的领头羊。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参差不齐,以“双高校”为代表的部分发展较好的高职院校基本步入了“走出去”的阶段,开设了境外办学机构,但是发展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还尚未着手推进国际化,或者仅简单停留在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初级阶段。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也存在区别,理工类、农业类和经贸类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医药卫生类、艺术类的水平相对滞后。
3.2多元主体协同力度不够
“中文+职业教育”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多个参与主体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政府部门比较看重社会效益,企业侧重于实现最大的经济利益,高职院校更加关注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中文+职业教育”提出之后,各地方教育部门的响应速度和程度不同。高职院校以地方政府的政策为导向,多自发组织“中文+职业教育”项目,缺乏与其他主体的协同,本应成为主要参与者的高职院校并未彰显主体地位。
3.3国际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触动了部分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孔子学院是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其建设日渐受到污名化。孔子学院沦为美国“价值观地缘政治”叙事的“牺牲品”。在西方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影响下和民众不认可的态度,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形势动荡带来的冲击给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3.4各项资源配置不足
“中文+职业教育”师资、教材、教学等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并不充分。首先是以孔子学院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中文教育积累更多的是汉语教学资源和经验,人员配置多为国际汉语专职教师和志愿者,缺乏了解专业技术技能的教师。其次,“中文+职业教育”作为新兴事物,在教材和教学方面的资源仍然不足,尽管相关高职院校已经编写了部分“中文+职业技能”教材,但是基本集中在少部分专业汉语和专业方面,不管是从覆盖面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中文+职业教育”的实际需求。
4发展路径
“中文+职业教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具有更加良好的落地优势,“中文+职业教育”能在部分程度上消解国际关系变化对国际中文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孔子学院有希望更好地发挥语言教育、人文交流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中文+职业教育”也给职业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和转变带来契机,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中文+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应紧贴“一带一路”倡议需求,谋求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海外的融合发展。
4.1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人才培养是“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保证,是保障“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既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意识和汉语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技能型基本素质,包括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十分必要。孔子学院多年来组建了一支由志愿者、公派教师、专职教师等组成的专业汉语教学队伍,可以对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进行专项培训,通过培训让国际中文教育师资了解所在国需要的职业技能,完成中c2b3c8a68611368377ea9699ca16e2fff09b23e6c2005c44bbed1e502034db15文和职业技能的组合。另外,也可以直接聘用“走出去”的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他们进行中文教学培训,培养既掌握职业技能知识又懂中文教学的专业教师。
4.2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行动协调
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包括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等在内的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作为统筹管理者的政府要努力促进国际框架、国家政策、地方方案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因此职业院校应承担起主体责任,通过建设鲁班工坊、郑和学院等机构,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同时与孔子学院合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海外的融合。“中文+职业教育”响应的是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在这个环节中企业必不可少,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由于企业和职业院校的类型不同,应坚持一地一策的政策,对接当地实际需求和生源质量,注重与当地法规、文化相适应,灵活选择“中文+”的具体项目。
4.3推广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
多年来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已经形成并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等级标准,并在全球推广使用,目前最新的是2021年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也需要建设相适应的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基于适用性和差异性的考量,2023年4月《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发布,对于不同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典型工作场景的中文应用能力进行了界定。职业院校和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作为职业中文的主要“施教者”,要采取多种举措积极推广该标准的落地与推广,解决语言与技能的融合分级、通用语言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衔接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4.4全方位统筹教学资源建设
各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不同,行业特点也不尽相同,需要在联盟、学会或者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推动下统筹教学资源,集中优势资源与力量,提升效率,建设特定行业的教学资源库,满足中资海外企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在线教学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也能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十分必要。“中文+职业教育”的各参与主体应结合自身优势,共同建设网络培训平台,加快网络课程开发,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促进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建设。
在“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借助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奠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推动自身“走出去”,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培养人才,为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技术的“走出去”开辟新路,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项目研究组.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11923.
[2]孟源,商若凡.“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发展脉络、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2833.
[3]杜修平,李梦迪,尹晓静,等.“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9):207.
[4]陈明昆,程媛媛,刘健,等.非洲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实践调研及发展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6):4857.
[5]杨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生成逻辑、内在机理及实施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06):358.
[6]陈越,蒋家琼.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共治的架构、机制与效能研究——基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3):5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