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立体式教改

2024-10-31 00:00:00罗帅伟黄艳华李超陈迅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教学目前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也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相违背。本研究针对目前测绘类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与考核方面存在的多个问题,以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工作创新,探索得出了立体式的解决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34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本科院校对自身的教学及科研发展方向逐渐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多所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顶层设计下,首先应进行课程的相关改革,课程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测绘类课程作为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应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非测绘专业的测绘类课程包括测量学、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等,其在非测绘专业中起着较为重要的“工具性”作用,如城乡规划、地理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均需要测绘类课程的辅助支撑。非测绘专业的测绘类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以测绘类课程的本身知识作为授课内容及教学目标,应该提高教学站位,以课程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引领,将专业知识融入课程的教学当中,发挥测绘类课程最大功效,但目前非测绘专业测绘类课程教学特别是实践课程的教学还没有达到以上的目标要求,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问题。

1目前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有着测绘专业课程的常见问题,也存在着非测绘专业所特有的问题,持续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明显地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本研究根据地方本科高校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梳理总结出以下主要问题。

1.1课程与专业缺乏有效衔接

地方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与重点高校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自身现状,找准定位,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前所述,在此思想的推动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但很多测绘类实践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还未充分贯彻此发展理念,造成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的脱节。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容易只注重测绘知识本身的教学,忽视了测绘知识与专业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完测绘类知识后不知道其在专业体系和实际工作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只是会使用仪器、软件和方法解决已经提出的测绘类问题,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测绘类方法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

1.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实践能力提升缓慢

测绘类课程理论性较强,如测量学课程需要大量的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和遥感技术应用课程需要学习较为复杂的数学理论,学生在进行理论的学习时感觉枯燥,很难引起强烈的学习兴趣。实践课程中学生虽然对仪器操作的兴趣有所提高,但受新鲜感逐渐褪去的影响,持续性较差,如在测量学课程中甚至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自始至终操作,其他人一直没有参与的情况。实际操作是实践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唯一手段,如果缺乏足够的操作时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提升。此问题是非测绘专业测绘类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1.3学生缺乏仪器设备的直观认知

测绘类课程需要使用大量的仪器,学生应在详细了解仪器构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才能对相关理论知识产生较为透彻的认识。测绘仪器价格通常高昂,仪器通常只有在进行实践活动时使用,通常学生仅仅能看到仪器的外表,很难对仪器的内部构造产生较为清晰且理性的认识。学生难以理解仪器对于测绘工作有着怎样具体的影响,如在测量学课程中,如果学生不了解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的构造,就难以对水准测量及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产生深刻的理解,更不会对测量误差的改正方法得出自己的看法。

1.4实践课程与市场实际需要联系不足

受学时限制或仪器设备相对陈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多所学校非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的课时仅仅可满足学生对传统实践知识学习的需要,难以满足学生毕业后实际工作的要求。如在测量学课程中学生仅可完成经纬仪的认识与使用、经纬仪及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和数字化测图等常规实验工作,对于目前较为流行常用的无人机测绘成图方法,没有足够的学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很难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学生在遥感课程中也仅学习遥感图像基本处理、遥感图像分类等基本实践知识,对于目前利用机器、知识图谱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的新方法缺乏实践。以上情况导致学校所学知识与毕业后的工作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解决方法

以上问题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成为目前测绘类实践课程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本研究针对以上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探索出了以下“立体式”的解决对策。

2.1以实际工作所需知识为参考,持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测绘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与工作应用有着一定差距,而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应是让学生在毕业后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尽快成为骨干员工,因此应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实际工作所需知识,如表1所示以测量学实践课程为例,在上述目标导向下,地方本科高校非测绘专业的测量学实践课程应在教学中着重增加与实际工作最为接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积累接近实际的实践经验,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2联合实践教学

非测绘专业测绘类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等,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应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

经过大量的思考与实践,测绘类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联合实践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以生成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为例,学生应该针对任务进行综合分析,分析需要使用哪几门课程的知识完成工作,经过分析得知,第一步,需要用到测量学的知识进行控制测量,第二步,需要测量学中数字化测图的知识和遥感技术应用中关于航空影像的操作知识进行碎步测量和专题信息的获取,第三步,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知识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通过以上联合实践的培养,学生在对测绘类课程的知识拥有宏观认知的同时,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细节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2.3“市场化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测绘类实践课程的相关教师总结得出了“市场化实践”的教学改革方法(图2)。“市场化实践”的教学方法将模拟市场化的项目运行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图2市场化实践教学流程

2.3.1“招/投标”

由多位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拟定多个实践题目进行“招标”,这些题目难度近似,但内容不同。学生在课程中自由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投标”,投标需提交工作计划书,由考核小组根据工作计划书的内容进行打分,确定每个小组的工作任务。

2.3.2实践开展

学生根据本小组“中标”的工作任务开展实践作业,学生需首先组建“项目部”并进行分工,如在测量学课程中,需有“水准测量及数字化测图部”,“内业及后勤部”“成果检核部”等,分工的角色需轮换担任。在全组同学的共同协作下,完成预定工作任务。

2.3.3成绩评价

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学生对自己成绩的高低十分重视,学习成绩会给学生学习带来较强的动力。因此,在成绩评价阶段,待学生向考核小组提交成果及相关资料之后,考核小组需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及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在实践阶段的表现(团队协作、时间等)综合得出考核成绩。

“市场化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校园里就了解并实施了市场化的项目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真知,增长了才干。

2.4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测绘类实践课程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优势,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养。测绘类课程的第二课堂活动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专项活动,如仅针对卫星定位外业操作、水准测量、航空摄影测量或地理信息系统代码编写等,第二部分为综合应用活动,可针对专项活动的大综合或其中任何组合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书面激励,不能只是参加活动,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书面性荣誉,让学生真正地感到自己获得了学习成果,学生在激励下,会拥有更高的热情,也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5考试改革

以往的非测绘专业测绘类课程考试通常只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考核不够全面,更不科学。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应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应更加侧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非测绘专业测绘类课程实践考试可分为以下两步。

2.5.1考试题目设定

针对课程的实践内容,拟定一定数量的备选考试题目,提前向学生公布,供学生提前分组训练使用,例如测量学课程的实践技能考试,可以主要有水准测量、角度测量、碎步测量等题目。

2.5.2进行考试

考试进行时,首先进行抽签确定学生的考试题目,然后进行考试,最后根据学生提交的成果和操作时长进行考试成绩的确定。

2.6设置专门仪器拆解实验室

作为本科生,应该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了解仪器的构造,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以测量学课程为例,学生可对全站仪进行拆解,理解三轴(横轴、竖轴和视准轴)的关系以及度盘的构造,让学生对角度测量的误差来源产生较为清晰且有深度的认知。在航空摄影测量课程中,学生可对无人机进行拆解和组装,让学生对航空摄影测量精度影响因素产生更为明确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粗浅认知中。对仪器的直观认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测绘工作的原理和步骤,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提出对实际工作的改进方案,从而提升了学KYD1fCSEHuChG0+TEHweTQ==生创新能力。

2.7利用灵活的方法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如前所述,受学时限制或实验仪器相对陈旧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产生了一定的脱节,因此应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如积极联系具有实践条件的一线企业接收学生在寒暑假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与学校已经确定的一线企业进行实践互动,积极与仪器制造生产企业进行沟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使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仪器等,以上举措均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以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的单一方面,更要体现在从上课到考核的各个环节,本研究从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培养环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式的改革。目前,以上改革措施已部分在学校的多个非测绘专业(城乡规划、环境生态工程等)的测绘类课程中得到了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以测量学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例,学生经过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技能考试,普遍反映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了实质性的增强。近年来,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校毕业生的测绘技能过硬,这样的教学效果与上述的立体式实践技能提升密不可分。未来学校的相关教师将继续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认识,落实措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更多工作。

参考文献

[1]姚志强.非测绘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池州学院学报,2010,(3):134136.

[2]罗帅伟,贾首杰,鲁迪,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背景下类实践课程的改革[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911.

[3]王磊,杨红霞,李盛斌,等.面向非测绘专业的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3,(10):2224.

[4]罗帅伟,岳汉秋,梁亚红,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测量学实践课程改革方案的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15,(1):9799.

[5]楚纯洁,刘嘉俊,梁亚红,等.专业服务导向的测量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0,(6):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