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规范化管理研究

2024-10-31 00:00:00郑钰席振宙孙志刚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9期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残疾人就业环境逐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效率较低,就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文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规范建设管理办法》,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的就业规划任务献计献策。

关键词:残疾人就业;集中就业机构;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9.026

1研究背景

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的具体方向,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支持非营利性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残疾人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残疾人就业环境逐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残疾人人力资源开发效率较低,就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本文结合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规范建设管理办法》提出意见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的就业规划任务献计献策。

2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现状

截至2022年底,通过有效贯彻就业促进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集中就业4683人、个体就业17万人,按比例就业11万人,辅助性就业1054人,包括社区和居家就业的灵活就业54771人,从事农业种植养殖的有101万人,公益性岗位就业1886人,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总人数达到1915万人,自治区残疾人就业环境逐步改善。根据调研情况,截至2023年10月,全区共有405个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和90个辅助性就业机构。这一数据显示出全区对残疾人就业的关注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它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也展示了社会的关心和包容。

根据调研情况,在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发展方面,呼和浩特市、通辽市和赤峰市表现较为出色。呼和浩特市拥有88家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通辽市有73家,赤峰市有66家。而在辅助性就业机构方面,赤峰市拥有17家,呼和浩特市有13家,其他地区的数量不足10家。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地区的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中,70%都集中在保健按摩行业,但能够承接就业的残疾人员工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大型保健按摩院才能安置10人以上的残疾人。而在一些从事生产加工和农作物种植等行业的集中就业企业中,能够安置的残疾人相对较多。而在辅助性就业的企业中,大多数集中在手工艺品加工行业,超过一半的辅助性就业机构可以安置10人以上的残疾人。这些辅助性就业机构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2.2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存在的问题

调研显示,目前内蒙古地区的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数量依然较少,无法满足残疾人就业的需求。在残疾人托养机构中,辅助性就业服务的发展情况也不尽如人意。目前部分托养机构已提供的辅助性就业服务,残疾人所得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只能解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

2.2.1企业对残疾人安置就业的重视程度不足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而言,由于农民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整个自治区地域广阔等特殊的客观条件,导致残疾人的居住环境较为疏散。相较于其他省份,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疾人具有自身独特的情况,区内残疾人整体受教育水平相对有限,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这导致残疾人就业政策信息传达与执行出现一定的滞后与偏差。

2.2.2残疾人就业环境不利

大多数企业更倾向于支付社会保障基金,而不愿意安排残疾人就业。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地域及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市场上的经营主体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自身面临很多经营困境,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能力确实有限。歧视残疾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个别用人单位以身高和外貌等条件限制或拒绝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工作岗位。就业信息不对称是阻碍用人单位与残疾人高效沟通的重大问题,企业与残疾人的双方供求信息不透明、没有很好的渠道进行沟通,导致用工单位的残疾人员工雇佣需求很难满足,而残疾人也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机会。

3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规范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促进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加强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服务质量管理、设施设备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探讨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

3.1组织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管理制度,明确机构职责、权限和组织结构,确保机构正常运行。加强与政府、残联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建立决策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建立健全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机构运行的基石,针对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其有足够的自主权和资源来开展工作。其次,要明确组织结构,包括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以及工作流程等,确保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加强与政府、残联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需要与政府、残联等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作。机构应定期向政府部门汇报工作情况,接受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同时,与残联等残疾人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共同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通过加强沟通与协作,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解决残疾人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决策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对于机构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必要的。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同时,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对机构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查,确保各项工作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内部监督机制还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2人员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包括招聘、选拔、培训、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等。公开招聘,选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等挂钩。

招聘与选拔。在招聘和选拔环节,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加入。选拔过程中,除了考查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其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考核与评价。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考核指标应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客户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确保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将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等挂钩,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建立员工反馈机制。建立员工反馈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关注点。通过定期的满hknjotOR/BH2+pPf0Ox7Kg==意度调查和员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优化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3.3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经费使用和报销程序。确保机构财务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合理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建立财务管理制度。要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经费使用和报销程序。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预算管理:机构应编制年度预算,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进行调整。预算应详细列出各项支出,包括人员工资、物资采购、设备维护等。收支管理:所有收入和支出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登记和处理。收入应及时入账,支出需经过审批并按照预算进行控制。会计核算:建立规范的会计账目,对每一笔收支进行详细记录。确保账目清晰、准确,能够反映机构的财务状况。财务报告: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向管理层和相关政府部门报告机构财务状况。报告应真实、完整,反映机构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内部审计: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合理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通常会获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如何合理使用这些资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机构应制定资源使用计划,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也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利益冲突和资源浪费。

定期进行财务审计。为了确保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机构应定期进行财务审计。审计工作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确保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审计结果应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报告,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和纠正。通过定期审计,可以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风险,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

3.4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制定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定期对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注重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残疾人的投诉和反馈。

制定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机构应根据业务特点和客户需求,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和质量要求。这些标准应涵盖服务态度、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等方面,确保员工在提供服务时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

定期对服务进行评估和监督。通过定期的服务评估和监督,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于评估结果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监督过程中应注意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

注重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客户群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化需求。机构应深入了解残疾人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方案。这包括提供适应残疾人身体状况的工作岗位、制订个性化的培训计划等。通过满足残疾人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他们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

3.5设施设备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确保机构设施设备的齐全、安全,合理规划和使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确保机构设施设备的齐全。为了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和工作要求,机构应确保设施设备的齐全。这包括提供足够的工作场所、办公设备、培训设施等,确保员工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同时,对于特殊需求的残疾人,应配备相应的辅助设备,如轮椅、假肢等,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为了确保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机构应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检查应包括设备的运行状况、安全性、性能等方面,及时发现和修复存在的问题。同时,制订维护计划,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其正常运行。

3.6风险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和问题,保障机构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这包括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制定应对措施等环节。通过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和问题,减少风险对机构运营的影响。

制定应急预案。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机构应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应对措施、人员分工、联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同时,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修订和完善,保持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为了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机构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检查范围应覆盖场地、设备、消防安全等方面,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同时,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4总结

内蒙古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规范化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组织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需要加大风险管理、信息化管理和监督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力度,确保机构的稳定运行和发展。通过规范化管理,可以提高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申仁洪,邓鹏.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创新路径——基于人的发展视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05):4654.

[2]杨烨.残疾人可持续就业现状、问题及可行性路径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3,(16):4146.

[3]赵东晓.促进残疾人就业之对策分析[J].审计月刊,2023,(08):3234.

[4]文芃芃.呼伦贝尔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3.

[5]楚珊珊,李付俊.残疾人高质量就业评价体系研究——基于辽宁省的实地调研[J].中国就业,2023,(05):1113.

[6]李明权,刘琴,刘志燕,等.日本农福融合(农业+残疾人就业)评析及启示[J].世界农业,2023,(05):4456.

[7]吴昊,李闯.吉林省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06):5355.

[8]郭帅峰.山西省残疾人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2,(16):109111+161.

[9]董安琪.中日残疾人就业保障对比研究——以大连市和北九州市为中心[J].财富时代,2021,(12):168169+172.

[10]杨瑾.西宁市残疾人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0):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