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音乐院校增设民族声乐专业以来,声乐教学始终致力于继承与发展传统声乐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家。在声乐演唱中,真假声混合作为一项关键技巧,不仅能够拓宽音域,增强声音的连贯性与表现力,还能使演唱更加自然流畅,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因此,真假声混合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真假声混合的特点与区别,探讨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声乐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1 真假声混合概述
真假声混合声音是指将真声与假声两种声音形态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声音效果。这种声音具有音域宽广、音色统一连贯、无明显换声区等特点,能够赋予演唱作品以更强的艺术感染力[1]。在声乐教学中,真假声混合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演唱技巧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关键环节。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真假声混合的技巧,使声音更加饱满、富有变化。
2 真假声的特点与区别
2.1 真假声的特点
真声,作为人声的自然发声状态,其特点鲜明而独特。首先,真声具有音色雄浑、坚实有力的特点,这种声音特质使得真声在演唱中低音区时尤为出色。当演唱者运用真声演唱时,声带振动充分,这种充分的振动不仅使得声音饱满有力,还赋予了声音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真声的共鸣主要集中在胸腔和口腔,这使得声音在传递过程中更加直接且富有力量感,能够深深打动听众的心灵。与真声相比,假声则展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特质。假声是通过人为控制声带振动不完全而发出的声音,这种发声方式赋予了假声独特的音色魅力。假声的音色柔和而透明,如同轻纱拂过心间,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在高音区的演唱中,假声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轻松跨越音域的极限,达到令人惊叹的高音效果。假声发声时,声带振动不完全,这使得声音在传递过程中更加轻盈灵活。同时,假声的共鸣主要集中在头腔和鼻腔,这种共鸣方式不仅增强了声音的穿透力,还使得声音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2]。在演唱中,假声的运用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听众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假声在情感表达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其柔和透明的音色特点,假声更适合表达轻盈、飘逸的情感。当演唱者运用假声演唱时,可以更加细腻地描绘出内心的情感波动,使歌声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共鸣力。
2.2 真假声的区别
真假声在发声机制、音色特点及适用音区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发声机制来看,真声发声时声带振动充分,声音的产生主要依赖于声带的自然振动。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通过调整呼吸和发声器官的状态,使声带达到最佳的振动效果,从而发出雄浑有力的真声。相比之下,假声则是通过控制声带振动不完全来实现的。演唱者需要运用特定的jGOF7eO1lyZi0sgriFd9wA==发声技巧,使声带在振动时保持EqROgKBbAo9a4BRPXYC20g==一定的张力,同时控制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发出柔和透明的假声。从音色特点来看,真声音色雄浑有力,声音饱满而富有力量感。这种音色特点使得真声在演唱中低音区时尤为出色,能够充分展现出演唱者的声音魅力和音乐素养。而假声音色柔和透明,声音轻盈而飘逸。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假声在高音区的演唱中占据独特优势,能够轻松跨越音域的极限,达到令人惊叹的高音效果。从适用音区来看,真声主要适用于中低音区的演唱。在这个音区内,真声能够充分发挥其音色雄浑有力的特点,使演唱更加自然流畅。而假声则主要用于高音区的演唱。在高音区内,假声能够轻松跨越音域的极限,展现出其柔和透明的音色魅力,为演唱增添更多的色彩和层次。真假声在情感表达上也各有千秋。真声更适合表达深沉、厚重的情感。当演唱者运用真声演唱时,可以更加深刻地传达出歌曲中的情感内涵,使歌声更加真挚动人。而假声则更适合表达轻盈、飘逸的情感。在演唱中,假声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的浪漫与柔情。
3 真假声混合训练方法
在声乐教育中,真假声混合训练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还需具备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和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3.1 控制气息训练法
气息是歌唱的根基,如同引擎之于汽车,是驱动声音传递与变化的根本动力。在真假声混合训练中,控制气息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声音的稳定性、穿透力和表现力。因此,培养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是实现真假声自然转换与融合的前提。第一,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一种科学的呼吸方式,它结合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优点,能够更有效地增加肺活量,提高呼吸效率。在训练中,学生需学会在吸气时同时运用横膈膜和肋间肌的力量,使胸腔和腹腔同时扩张,从而吸入更多的空气。需站立时保持身体放松,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用鼻子缓慢吸气,同时感觉横膈膜下降,胸腔和腹腔逐渐膨胀。应避免耸肩或抬胸等不必要的动作,在吸满气后,短暂停顿几秒钟,感受气息的充盈与紧张感,缓慢而均匀地呼气,同时保持横膈膜和肋间肌的紧张状态,以维持气息的稳定输出。第二,丹田气息控制。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丹田(即脐下三寸处)的气息控制,这是提升声音穿透力和表现力的关键。丹田作为气息的“蓄水池”,能够储存并稳定地释放气息,使声音更加饱满有力[3]。需要在吸气时,有意识地将气息引导至丹田部位,感受腹部的隆起。在发声过程中,通过丹田的支撑力量,控制气息的均匀输出,避免气息过急或过缓。通过长期的练习,逐渐增强丹田的气息控制能力,使声音更加稳定持久。第三,气息与声音的融合。在掌握了基本的呼吸技巧后,学生还需将气息与声音紧密结合,实现真假声的流畅转换。这要求学生在发声时保持气息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音高的变化调整气息的力度和速度。例如,在演唱高音时,可适当增加气息的支持力度和流速;而在演唱低音时,则应适当减弱气息的支持力度和流速。通过反复练习和感悟,学生将能够逐渐掌握气息与声音的完美融合技巧。
3.2 哼鸣唱法训练法
哼鸣唱法是一种利用鼻腔共鸣来发声的训练方法。它通过缩小声门、提高软腭、拉紧声带等动作,使声音在鼻腔内产生共鸣并集中输出。哼鸣唱法不仅有助于找到声音的高位置、改善音色和音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真假声的转换规律。在进行哼鸣唱法训练前,学生需保持身体放松站立,胸部微微扩张但不过度挺胸收腹;双脚与肩同宽或稍分开;双手自然下垂或轻轻放在身体两侧;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深呼吸准备;确保气息充足且稳定;嘴唇微微闭合但不咬紧;舌头自然放置于口腔内底部;舌尖轻触下牙根但不用力下压。
哼鸣唱法的具体步骤主要是:一是从低音区开始哼鸣一个简单的音阶(如do-re-mi-fa-so-la-si-do),注意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在哼鸣过程中要感受声音在鼻腔内的共鸣效果以及声音的高位置。二是初学时不宜追求过大的音量,随着练习的深入可逐渐增加音量,但始终保持声音的清晰度和穿透力。三是在掌握基本哼鸣技巧后,可尝试在不同音高上进行哼鸣练习,注意在音高变化时保持气息的稳定和声音的连贯性。四是在哼鸣过程中逐步引入真假声的转换练习。通过调整气息的力度和速度以及声带的闭合程度来实现真假声的流畅转换。需要注意的是哼鸣时不宜用力过猛或挤压喉咙,以免造成声带损伤或音色失真。哼鸣唱法的精髓在于感受声音在鼻腔内的共鸣效果以及声音的高位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时刻关注自己的感受,不断调整和完善发声技巧。哼鸣唱法虽然看似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并熟练运用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学生应制订合理的练习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巩固所学技巧。哼鸣唱法作为真假声混合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应与其他训练方法相结合,如气息控制训练、母音训练等,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3 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法
在声乐艺术的广阔天地里,真假声的和谐交融是每一位歌者追求的至高境界。而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法,则是通往这一境界的必经之路。这一训练方法不仅要求歌者具备敏锐的听觉感知能力,还需在反复实践中逐步摸索出假声区域的奥秘,并将其与真声巧妙融合。假声位置的准确把握,是真假声混合的关键所在。它如同桥梁一般,连接着真声与假声的界限,使两者在转换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技巧,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法应运而生。该方法通过选取具有假声特质的母音,如“yi”“ee”等,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感受假声区域的发声特点,逐渐找到声音的舒适位置,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灵活性和稳定性。具体来说,学生在练习时应保持喉咙的开放状态,避免不必要的紧张。紧张往往会导致声带紧绷,影响气息的顺畅流通,从而破坏声音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保持放松和自然的发声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学生还需注意调整呼吸,确保气息的支持充足且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在高音区形成头腔、胸腔等部位的共鸣效应,使声音更加丰满而富有穿透力。
3.4 U母音训练法
U母音训练法作为我国声乐教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训练效果和实用性在声乐界享有盛誉。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初学者打基础,也能够帮助高级学员进一步提升演唱技巧。其核心在于通过演唱U母音来塑造一个理想的共鸣腔体,进而促进真假声的完美融合。在训练时,学生需要将嘴巴微闭成“撮口”状,同时充分打开喉咙并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这一姿势看似简单却暗含玄机。它有助于将口腔转化为一个高效的共鸣箱,使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得到充分放大和美化。随着气息的呼出,头腔、胸腔、口腔及咽腔等多个共鸣区域被有效激活并共同作用于声音。这种多区域共鸣的效果使得声音更加饱满、圆润且富有穿透力。U母音训练法还注重气息的控制与运用。学生需要在练习过程中保持呼吸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声音的持久性。同时他们还需学会在发声时调整气息的压力和流速以控制声音的音量和音色。这种对气息的精细控制不仅能够提升演唱的质量,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结语
总的来说,真假声混合训练在声乐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演唱技巧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到其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未来,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真假声混合训练将继续成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这一领域,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同时,教师也应关注现代科技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借助音频分析软件等现代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训练反馈,进一步推动声乐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引用
[1] 张春梅.声乐教育中的真假声混合训练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2(12):130-132.
[2] 戈海涛.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混声训练问题[J].戏剧之家,2021(31):101-102.
[3] 曹凤.声乐教学中的真假声混合训练方法分析[J].时代教育:下旬,2020(10):183-183.
作者简介:范坤(198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卡秋莎(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