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地方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劳动人民世代积累、创造并传承的艺术瑰宝。它源于生活,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饱含着群众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抒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地方音乐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考验。一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地方音乐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继续传承与发扬是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地方音乐创作如何立足传统、融入时代特色,用全新的音乐语汇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和精神诉求,也是一个亟待探索的命题。基于此,本文将以地方音乐曲目《黄土高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从歌曲的旋律、歌词、演唱等层面入手,深入探究其所体现的陕北民歌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二、地方音乐特色及艺术内涵
地方音乐特色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所流传、传承的音乐所体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其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当地群众集体创造并世代传唱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音乐形式。地方音乐特色通常与地方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地方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旋律、节奏、演唱、配器等音乐要素方面。例如,陕北民歌常用五声调式,旋律多以二度至四度音程进行,与当地方言的声调特点相吻合。节奏上则多采用明快有力的四四拍,极富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之气。演唱方面多追求高亢嘹亮、直抒胸臆的表现效果,独具陕北乡土风情。地方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域印记,其是一个地区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凝结,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其一,与当地语言文化融为一体。地方音乐通常采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进行演唱,旋律线条与语言声调、节奏韵律高度吻合,使得音乐作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二,地方音乐深植于群众的日常生活。e10c9de03e5b58d0b0a7094e81f3ed27优秀的地方音乐作品大多取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反映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风俗习惯及情感体验,且大多采用朴素而真挚的音乐语言进行演唱,彰显出民歌朴实自然的内在品格。其三,体裁形式丰富多彩。地方音乐依据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表现需要,形成了山歌、小调、号子等丰富多样的曲种,极大丰富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其四,传承方式独具特色。地方音乐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传唱,演唱者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地方音乐特色在传承中的不断发展。
地方音乐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可分为山歌、小调、号子、溜子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曲调、演唱方式等方面独具特色,生动再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艺术特征。
例如,小调是我国北方地区最主要的民间歌曲形式之一,旋律多以四度、五度音程进行,曲调委婉动听,词意生动形象,抒情而不失质朴,是劳动人民抒发喜怒哀乐的重要载体。陕北民歌、晋北梆子等都属此类。号子是一种在劳动或其他集体活动中,为使动作协调一致而高声吟唱的歌曲。各地的船工号子、纤夫号子都极富地方特色,粗犷豪放,将劳动者的豪迈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溜子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一种说唱形式,说白与唱腔相间,曲调明快流畅,通俗易懂,在民间广为流传。河北的柳琴戏、河南坠子等都属此类,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的地方音乐表现形式虽然各具特色,但都以质朴动人的音乐语言讴歌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三、《黄土高坡》的音乐特色分析
在地方音乐的发展史上,涌现出许多经典之作。《黄土高坡》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黄土高坡》是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著名西北风歌曲,该曲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沉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乐坛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黄土高坡》继承了陕北民歌粗犷、豪迈、激越的特点,又融入了时代主旋律,凭借着质朴的旋律、真挚的歌词,成为20世纪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作。
(一)旋律朴实悠扬
《黄土高坡》采用陕北民歌常见的五声调式,旋律线条流畅舒展,音程多以2-4度为主,与当地语言声调特点吻合。全曲以C-G的完全四度开始,引出主题,恰如一声悠远的呼唤,令人联想到辽阔的黄土高原。副歌部分以跳进四度和下行五声音阶为主要素材,节奏明快有力,将豪迈乐观的情感推向高潮,彰显出陕北民歌的阳刚之美。整首歌曲旋律优美动听,洋溢着浓郁的陕北风情。旋律与歌词浑然一体,既有大气磅礴的时空纵深感,又不乏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是一首扎根生活沃土的优秀作品。
(二)节奏明快有力
《黄土高坡》节奏明快有力,极具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之气。尤其是副歌部分,4/4拍的强拍节奏使曲风昂扬向上,八分音符行进式的衬底更增添了律动感。这种节奏特点与陕北民歌的表演形式密不可分。当地流行的信天游等曲种,都喜欢在山坡等开阔环境中倾情高歌,乐曲极富节奏感。从音乐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明快有力的节奏也反映了陕北人民性格中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一面。正如歌词所唱,“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面对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挑战,黄土地上的儿女始终昂首向前,以豪迈乐观的精神态度积极面对生活,这种性格在音乐节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三)演唱质朴动情
陕北民歌素以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著称,这与当地人民在黄土高原艰苦朴素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歌曲开篇便以嘹亮的嗓音、昂扬的旋律再现了黄土高原的壮阔景象,演唱者的声音穿透力强,字正腔圆,饱含对家乡对故土的无限热爱之情。歌曲行进间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演唱者时而情绪激昂慷慨,时而深沉绵长,将陕北人民乐观进取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歌曲采用字句分明、板眼清晰的演唱方式,节奏舒缓中不乏跌宕起伏,极具韵律感。演唱者对重点字眼的把握亦十分到位,咬字清晰有力,充分展现了歌词的意境美。与此同时,歌曲的情感把握也极为准确。演唱者时而对山河吟唱,饱含赞叹之情;时而对风霜讴歌,充满豪迈之感;时而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洋溢着温情脉脉。演唱者将歌词中“我”与山川、天地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陕北儿女与家乡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深厚情怀。
四、《黄土高坡》对陕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一)歌词意象生动,彰显陕北自然地理风貌
歌词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高坡》以陕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创作背景,通过意象描绘,如“黄土高坡”“西北风”“东南风”“日头”“黄河”等,再现了陕北的自然风景。该歌曲的词作者张千一表示,“歌词力图表现出黄土高原的雄浑与厚重、刚劲与博大”。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黄土高坡》对陕北自然风貌的艺术再现可谓入木三分,不仅让听众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壮阔与豪迈,更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正如学者董少云所说,“这首歌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陕北高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从而增强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先人的敬仰之意。”《黄土高坡》的歌词通过艺术化的表达,将陕北的地域特色融入广大听众的审美体验中,引发情感共鸣,彰显出音乐的文化传播功能。
(二)歌颂勤劳朴实,弘扬优秀传统美德
《黄土高坡》虽没有直接描绘劳动场景,但通过对陕北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对淳朴生活方式的热情礼赞,将当地民众质朴高尚的品德展现得淋漓尽致。“祖祖辈辈留下我”一句,充分表达了陕北人民对这片黄土地的深厚感情,对先辈艰苦奋斗精神的敬仰。歌曲中洋溢的乐观进取、坚定执着的情感,正是千万陕北儿女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
(三)抒发赤子情怀,彰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黄土高坡》深情抒发了游子对故乡黄土地的眷恋之情和赤子情怀。歌词中“我”与高坡、风、日头、黄河浑然一体,共同谱写着对家乡的深深爱恋。无论是“祖祖辈辈留下我”,还是“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都体现出一种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厚情感。这份情感既源于儿女对养育自己的父老乡亲的感恩,更彰显出陕北儿女对家乡永恒不变的热爱。游子虽远在他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生养自己的黄土地。这种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情正是中华儿女赤子情怀的生动写照。
五、从《黄土高坡》看民歌传承与发展之道
(一)扎根生活,用质朴的音乐语言打动人心
《黄土高坡》旋律朴实无华,却极富穿透力,歌词更是直击人心,生动再现了陕北高原的自然景观和劳动场景,透射出陕北人民顽强拼搏、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正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使《黄土高坡》自问世以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由此可见,优秀民歌必须扎根现实生活的沃土,用朴实感人的音乐语言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新时期的民歌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贴近群众的语言讲述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抒发百姓心声;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捕捉灵感,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场景、情感体验融入歌曲创作,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融入人民生活的最深处,才能创作出引起群众共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此外,民歌创作还要注重运用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音乐语言,增强作品的亲和力和传唱度。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调、音阶,采用贴近生活的歌词,使作品更加通俗化、大众化。同时要注重挖掘蕴含在民歌中的生活哲学和人生况味,用富有生活气息又饱含哲思的歌词打动听众,引发情感共鸣。
(二)立足传统,在创新中实现民歌的青春焕发
《黄土高坡》在继承陕北民歌传统的基础上,以全新的音乐语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陕北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它巧妙地将陕北民歌粗犷豪迈的基因与崭新的时代内涵相融合,在旋律、歌词、演唱等方面都有独到创新,实现了民歌艺术在新时期的与时俱进。
这为新时代民歌创作指明了方向。民歌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立足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具体而言,民歌创新要善于融通传统与现代。一方面,要充分汲取本民族音乐的丰厚营养,如借鉴民间小调、山歌的曲调,吸收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的表现手法,在民族音乐的土壤中孕育出新的艺术生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纳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和技法,在歌曲题材、体裁样式、编配手法等方面积极创新,使民歌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
(三)重视传播,让优秀民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一首民歌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要有扎根生活的内容、创新传统的形式,还必须重视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创新。《黄土高坡》不仅在音乐节目、文艺晚会等舞台上广为传唱,还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迅速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歌经典。其背后是对民歌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创新应用。新时代的民歌传承要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让优秀民歌借助大众传播的力量广为人知。要创新节目形态和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介民歌。另一方面,要走出民歌的“原生态”,让民歌艺术走进音乐厅、走上时尚舞台,实现从民间艺术到大众文化的跨越。要鼓励将民歌元素与流行音乐、影视作品相结合,让民族音乐基因融入大众文艺创作,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结语
优秀的民歌作品必须扎根生活,以质朴动人的音乐语言抒发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黄土高坡》在继承陕北民歌传统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时代精神,用全新的音乐语汇塑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陕北人民昂扬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实现了守正创新,是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典范。新时代的民歌创作,要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将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刘顺利.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J].名家名作,2022(06):72-74.
[2]郭璇.“西北风”流行音乐《黄土高坡》的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2(10):108-110.
[3]张峤.浅析陕北民歌演唱技巧[J].艺术大观,2022(03):39-41.
[4]李琦.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探究[J].山西青年,2020(14):220-221.
[5]王韡.“西北风”歌曲与演唱的音乐学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31(05):73-77.
(作者简介:王沁,女,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