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下的茶叶摄影图像构建

2024-10-29 00:00:00王菊
参花(下) 2024年10期

“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局限于物质层面,更是一种文化与生活方式。本文通过研究视觉思维下茶叶摄影与视觉设计的共性,以探求茶叶摄影表达的力度,增强茶叶文化图示语言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趣味性。基于此,本文从视觉思维的相关理论展开探讨,通过从人的本能视觉感知、构成设计和视觉可视性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达到优化茶文化信息的目的,进而实现茶叶摄影作品的功能性审美需求和文化交流需求。

一、视觉思维下茶叶摄影中的“形”与“神”

视觉思维是审美直觉心理学上的概念,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具体设计中,视觉思维主要研究人在面对事物时主观的视觉逻辑,如视觉经验、视觉流程等。”视觉思维在作品中具体表现为引导用户按照设计者预设的目标接收信息,并进行深入观察、分析研究、判断和取舍等。因此,视觉思维在茶叶摄影中的应用非常重要。摄影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其具有明确的信息目标,需要通过严谨的筹划、设计来迎合大众的接受程度。但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比,摄影表现得更为直观、真实。在茶叶摄影中,运用摄影技术能够捕捉与茶相关的瞬间信息,表现肉眼难以捕捉的内容,如通过延时摄影表现随着时间流逝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微距镜头展现微观世界等,摄影具有其他造型艺术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当前,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摄影技术的蓬勃发展,茶叶摄影也从最初的记录事件、记录人物等留住画面的“叙事性”基本需求,逐渐拓展到更为关注个人思想与个性创意的表达,这一转变使摄影作品更能符合现代人的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达到传承茶文化的目的。

(一)重视受众的精神追求

“以神驭行,以意驭象”是拍摄作品基本的目的。摄影艺术要深入发掘饮茶的文化内涵,将饮茶提升至艺术和审美的层次,从而吸引年轻人去品茶之味、明茶之理,提升其精神涵养。因此,精准确定信息就是拍摄实施的“神”,是拍摄的依据和基础。汉代《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记载“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式是信息传递的基础和工具。而摄影作品就是形,摄影的目的正是要追求传神达意,通过超越具体形态展现更高层次的精神内涵。在视觉思维下的茶叶摄影中,茶元素的选择至关重要,画面既要突出主要细节部位的精巧细致,也要注重整体气势和神韵的表现,其超越了对形的追逐,更注重从摄影对象的本质进行把握。茶文化强调宁静、平和、自省和与大自然的联系,因此,茶叶摄影也要以其为中心,围绕“传神”这一目的,通过运用联想、通感等手段对茶的神韵进行把握,例如,为了突显茶文化的“神”,可以通过形式布置和色彩搭配来强调氛围的营造。

(二)观察被摄物体之“形”,融入茶叶摄影之“神”

摄影是摄影者观察、思考以及创作的结果,是凝结在设计创造活动过程中的全部精神产品的总和。视觉思维下的茶叶摄影通过“观物取象”“取象比类”,肇自然之性,体悟事物的本质,将茶产品的形态与摄影者的精神、情绪、感觉相结合,蕴含着体悟自然、以茶的外在表相表现万物的精神。因此,在摄影开始前,摄影者需要对摄影的目的和核心进行信息的准确提炼和总结,从而制订相应的摄影计划,确保“神”与形的信息同频。

(三)“形”是视觉语言要素的精准应用

“形”是视觉直观表现要素,人们对形状有着天然朴素的视觉认知经验。茶叶摄影是人对茶叶宏观、微观世界的形象记录,通过运用视觉元素直观地表达思想。例如,线条是形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极强的概括力,不同的线条承载不同的情感,例如,长横线有着平静、宽广的特质,斜线给人以冲击力强、缺少稳定性的感觉,曲线柔美有节奏,乱线给观者带来烦躁不安感,等等。不同的视觉元素表达着不同的感觉,在摄影过程中,摄影者需要结合茶作品的主题、内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形”进行表现。茶叶的“形”可以选择其自然生长状态下鲜活灵动的样子,也可以选择泡在水中逐渐舒展的叶形。茶叶摄影需要观物取象,在深层次中观察事物共性,由此及彼,以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观察茶叶的植物特点,并运用视觉思维对“形”进行选择、整合、删减,用形象化的图形语言更明晰、更有感染力地表现出对茶叶世界的感知。

二、基于用户认知规律和视觉感知,确定茶叶视觉化信息

研究用户的视觉习惯,能够为图形信息传输的排布提供依据。作为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我国南齐谢赫在著作《画品》的“六法论”中就明确了构图的重要性,其认为,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创作者对画面结构形式的把握、位置的经营,以及构图更是不可忽视的视觉要素。

(一)确定用户对象的需求和特点

摄影背后的逻辑顺序为:用户需求—内容需求—架构设计—信息设计—呈现效果。拍摄之前,摄影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给谁看?谁会看?需要传达的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呈现?需要使用的设备是什么?拍摄的光线如何?表现自然主体时,什么时间、天气最佳?等等因素。摄影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复杂多变,在取景环节时需要摄影者精心筛选和有计划地表现,既要考虑表达的主题思想,还要考虑画面应是一个有机结构,有主次,有秩序,有章法,以及面向用户的认知规律和视觉感知的一般规律。在视觉思维下的茶叶摄影中,摄影者也要依据茶叶的特性和观众的需求有所偏重,而后对摄影作品进行构思。不同的茶叶品种有不同的口味、气味和营养价值,因此,茶叶摄影可以注重突出视觉化信息,如原生茶叶、叶芽、冲泡状态,茶具、竹帘等,以此契合茶清淡、简朴的寓意。

(二)重视用户读图视觉习惯

考虑读者的视觉习惯是提高信息有效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通过眼动追踪技术研究用户视觉习惯的方法较为常见。实验获得眼动的度量,帮助分析收集有关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精神状态的实时信息数据,从而研究用户的观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画面信息安排方案。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浏览热区大致分为“F”型、“S”形、对角线、左侧和中心几种方式。学者常李艳的眼动研究表明:通过儿童阅读静图测试研究结果发现,中心区域的眼动指标数值最大,右上区域眼动指标数值最小:中心区域的首次注视点数量最多,从眼动指标数据来看,中心区域是被试的“视觉偏好区域”,右上区域是被试的“浏览盲区”。学者亓立东等采用眼动研究法探究注视对决策偏好的研究结果显示,注视能反映决策偏好,也能影响决策偏好,而对注视的实验操纵能影响决策偏好。因此,用户读图的视觉习惯是进行经营位置的参考因素。在视觉思维的茶叶摄影中,摄影者可从主题、构图、观众视觉心理方面分析,确定三个中心:表达内容的中心、画面结构的中心以及趣味中心。确定信息存在的核心,才能把握“神”之所在,进而确定视觉形式,并进行构思和传达。

(三)面向用户知觉化的视觉信息结构

视觉信息以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将要表述的相关事实传递给观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摄影实践之前需要选取知觉要素进行秩序性处理,注意各种图形关系如重叠、接触、透叠等,善用背景、光影等加大主体的表现力度。例如,当有多个茶具同时出现时,对角线构图会强化秩序美。不同的拍摄构图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如从构图上凸显知觉化信息:使用黄金分割式来表现秀丽的山水;用横长线、用横三分表现苍茫的草原;用垂直线、对称式表现绚丽辉煌的故宫;用俯拍“S”式表现蜿蜒壮美的长城,使观众体验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在视觉思维的茶叶摄影中,摄影者需要透彻地理解茶叶的结构和功能,再以最清晰的方式将其组织在视觉图式中,既能确保信息的提炼准确性,又能以易于接受的方式将茶文化进行传播。

三、提炼茶叶视觉元素,构建形式美的秩序

摄影是记录的媒介,可以将不同性质的视觉元素归于图片。与绘画的增加元素不同,为了将重点表述清楚,摄影更需要减去干扰元素,无论是表现茶树全貌还是茶叶及其冲泡状态,都需要提炼视觉元素,重构富有形式美的秩序。

(一)精炼信息

简洁性是视觉特性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图式或视觉对象能够以极少的信息被人们快速地识别和感知。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当摄影面对众多对象元素时,如何有效提炼信息、组织画面、使复杂简化便成为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这要求摄影者深入探索如何运用高级的视觉思维技巧,以摄影作品为载体,有效传达深层次的意义与情感。

(二)建立秩序

简洁明了是突出信息的有效方式。当画面信息过多时,摄影者可以制订相应的秩序,实现将“丰富的含义与形式均组织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而在整体结构中,每个细节的功能与位置都被清晰地界定”。一般情况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都被认为是建立秩序、构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以统一的原则为例,在画面构建中,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造型要素或符号有意识地排列在一起。如端午节场景拍摄,摄影师可以用粽子造型统一视觉元素,提高整体美感,既能赋予画面和谐、有序的特质,实现统一的整体秩序感,也可以在视知觉上得到持久的美感。

四、视觉思维下构建茶叶视觉特征的突出策略

可视性是视觉思维表现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不仅是增强图像吸引力的关键,还深刻影响着影像表现的焦点是否鲜明、识别度是否高等。对于图片来说,可视性就是利用对比关系让需要凸显的信息真正达到凸显的目的。

其一,在视觉造型方面,视觉突出是通过打破常规的视觉规律,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通常建立a345238d3857f5dc6d14021363117d5342141ed1054696c611f6581f07011104在重复、秩序上的反重复和反秩序上。一方面,可以在保证整体秩序的情况下,小部分与整体秩序相逆,但又与整体秩序规律而不失联系。另一方面,重复可以是单形的重复,也可以是有秩序、有节奏韵律变换的重复。在视觉思维下的茶叶摄影中,可以借助一些基本的视觉造型元素实现造型上的对比,如点的造型、线的构成或面的对比,通过大小、形状、面积、肌理、光影等形成规模化效应为突出变换的基础。例如,为了凸显茶叶材料的绿色、新鲜,可以采取“特异构成”形式拍摄,通过对比强调视觉,突出拍摄主体。

其二,在色彩使用方面,颜色的搭配也能实现视觉特征的突出。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运用红和绿的绝对面积比衬托出了“红色”的可视性,其中,“万绿”是丰富的绿的色彩层次,可能包括黛绿、草绿、翠绿、橄榄绿等。又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也是利用色彩对比突出视觉表现,前者是明度的对比,后者是明度和色相的对比。另外,注重对比色和互补色也能够提高画面的冲击效果,如运用大面积的黄色,其中夹杂局部的紫色或蓝色,当一类颜色占据绝对的面积优势时,另一类颜色则能以“物以稀为贵”占据视觉效果上的优势,进而成为表现的焦点。

其三,由于画面构成元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视觉思维的茶叶摄影中,摄影者可以从画面构成元素的多个方面入手,以对比为核心,进一步增强影像有效信息的视觉突出效果,提高重要信息的可视性。(如下表)

五、结语

研究认知思维及视觉思维,可以优化观众观赏体验,提升观众信息提取的效率,更好地达到提升茶文化图像信息准确传达的目的。本文从人的本能视觉感知、构成设计和视觉可视性等方面入手,探究其结合对优化信息的影响,意在提升摄影作品的功能性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提高现代摄影的视觉效果,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既能得到美的感受,又能够获得更清晰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杜鹤民,蒋俊杰.认知思维与视觉思维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08):217-224.

[2]常李艳,刘婧,王欣武.少儿数字图书馆网页无目的浏览的眼动研究[J].图书情报研究, 2022, 15(1):51-58.

[3]丁艺.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思维模式的创新路径[J].包装工程,2021,42(08):352-354+358.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5]许大海.汉代工艺设计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菊,女,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