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浓郁北国风情的东丰农民画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质朴的形象特征、对比强烈的色彩关系、繁杂饱满的构图等特点,使其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术教育价值,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充分发掘东丰农民画丰富的价值,将其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探索有效的发展路径,是完成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目标,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助力东丰农民画等类似的非遗项目得到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的现实需要。
一、东丰农民画概述
东丰农民画的开端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1952年,吉林省东丰县诞生了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画作品《喜送公粮》”,由此,东丰农民画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经过不断地发展创新,东丰农民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特质,作品中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交相辉映,雅俗共赏;并且富有浓郁的东北地区乡土风格和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风情,质朴而新颖,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东丰农民画的历史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起初,东丰农民画是宣传政策的宣传画;后来,变成了记录民俗、传递乡村群众质朴情感的载体;现如今,东丰农民画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品牌,承载了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寄托,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推进文化自信的桥梁。
二、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意义
高等院校的功能之一是进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地方高师院校是传承当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重要载体和场所。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大学课堂推动东丰农民画的科学性、原生性和活态化传承
保护、传承和创新非遗项目是地方高师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地方高师院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课程设置,聘请东丰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担任学生校外导师,并且综合运用校内师资力量和研究平台等,让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传统非遗项目能够在不脱离原生性的基础上得到科学发展。
利用大学课堂也可以推动东丰农民画活态化传承与发展,避免形成“博物馆式”的保护。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大部分是民间艺术,对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要求相对较高。据调研,许多非遗项目已出现了传承人断层现象。将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通过大学课堂的学习,使具有美术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的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有效地激发和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立志于从事东丰农民画等传统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主动加入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事业中。此外,美术专业学生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将要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们也会将掌握的东丰农民画非遗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良好态势,更加有效地扩充了东丰农民画非遗继承人队伍,使其实现良性的、活态化的传承目标。
(二)发挥美术学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和创新东丰农民画的艺术性
美术学专业学生在大学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艺术学科相关知识,并且也进行了艺术创作实践,美术功底扎实,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将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发挥美术学专业学科优势,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和创新东丰农民画独特的艺术性。在增强美术学专业学生审美意识和创作意识的同时,也能十分有效地丰富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形式,进而实现对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重点保护。
(三)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绘画创作技法
艺术创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兼收并蓄,多层次交叉融合,将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在本专业的实践创作中充分吸收东丰农民画的艺术特色,在提高学生色彩运用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创作出更加新颖的艺术作品。东丰农民画在色彩、造型和审美风格上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区别于中国画、油画等其他画种。在色彩使用上东丰农民画有很强的装饰性效果,画面中多运用补色和纯度相对较高的色彩相搭配;在造型方面,东丰农民画运用多样化的构图和多视角的透视方式,根据农民画的画面需要,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时出现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一个场景中可以同时出现俯视、仰视和平视等不同视角。东丰农民画追求圆满,画面内容往往细密又烦琐,这些独特的农民画创作技法可以让美术专业学生在学习后将其移植、融合运用在其他画种的创作中,丰富艺术创作形式和内容。
(四)通过大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东丰农民画源于民间,经过自身创新发展和移植其他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使东丰农民画也蕴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通过整理、分析东丰农民画作品可以总结出,这些作品中有歌颂厚植家国、笃行实干的家国情怀;有展示历史悠久、欢乐祥和的社会习俗;也有宣传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伦理秩序,等等。将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将其中蕴含的丰富象征内涵和育人价值,通过大学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传授给学生,既能达到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课程的育人目的,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东丰农民画等类似的非遗保护热潮不断升温,许多地方高师院校在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融合了东丰农民画等相关的非遗素材和课程,为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以及地方高师院校相关的美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但经过调研,由于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目前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教师的知识储备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目前,有很大一部分地方高师院校的专职教师都没有接触过东丰农民画,他们对于东丰农民画的了解也仅局限于阅读文献资料或通过网络平台收看相关图片和视频等;绘制东丰农民画也只是简单的模仿。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储备不足是影响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主要原因。
(二)东丰农民画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理念不足
很多高校开设东丰农民画等相关非遗课程都是按照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进行,主要进行理论讲解,没有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身教”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导致学生只是简单生硬地了解东丰农民画的理论知识,对于其深层次内涵理解不深刻,学生对东丰农民画的创作理念也只停留在形式表达层面,这就导致未能对东丰农民画等相关非遗项目起到真正的活态化传承与保护。
(三)东丰农民画相关课程教学与其他美术课程的融合不够深入
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入东丰农民画,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将东丰农民画相关知识与其他美术课程相互融合,既能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绘画创作技法,将其融合运用于其他画种创作中。然而,目前许多院校在教学中都没有合理地进行东丰农民画课程目标的建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介绍和陈述关于东丰农民画的相关知识,对于从非遗角度深层次剖析内在知识内容还不够,更没有从不同专业交叉融合方面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浮于表面,使东丰农民画相关课程教学与其他美术课程的融合不够深入。
四、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的路径
针对上述关于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经过探索与实践,研究得出合理有效的路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融入东丰农民画的课程教学,具体表现如下。
(一)提高地方高师院校专业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知识的储备
破解地方高师院校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扩充这些教师关于东丰农民画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容量,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地方高师院校教授东丰农民画的专业教师,首先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主动加强学习有关东丰农民画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应用,主动寻找科学、高效的方法把东丰农民画充分融入美术教学中。其次,作为地方高师院校应为这些教师提供提高东丰农民画知识的条件和政策支持,并做好相应引导工作。例如,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和学习;组织这些教师到东丰农民画发源地、传承基地等进行实地考察、交流等,还可以聘请东丰农民画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导师,定期邀请其为学校专职美术教师进行培训。
(二)完善东丰农民画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产教研”融合教学
针对东丰农民画融入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和创新理念的问题,地方高师院校要充分考虑到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课程的特殊性,进一步完善东丰农民画课程体系建设,强化非遗“口传身教”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产教研”融合教学。运用“引进来+走出去”模式,地方高师院校可以邀请东丰农民画的优秀传承人到课堂进行教学指导,生动真实地进行现场教学与实践展示。同时,在中国东丰农民画馆等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走出去”,到东丰农民画发源地和传承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交流、学习及实践。
zgE/O2Y9EAaGaP+SlxHi/w==(三)提高课程融合度,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地方高师院校应该从解决经费、师资、教材、场地等因素入手,合理配置经费,满足东丰农民画教学、实践、研究的物质基础条件;做好充分调研,合理设置东丰农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建设目标。教师也要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将以现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课堂”与传统东丰农民画等非遗技艺相融合。教师要深入了解东丰农民画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同时,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东丰农民画的艺术特色融合运用于其他画种创作中,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五、结语
在国家大力提倡非遗保护和高等院校共创“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要秉承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立足地方,自觉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活态化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任。将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合理渗透以东丰农民画为代表的非遗知识,努力突破,发现不足,探寻出合理的路径,既能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还可以提升地方高师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衣健铭.吉林省D县农民画课程的发生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张毅.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J].文化遗产,2016(05):8-11.
[3]宋俊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J].文化遗产,2023(03):1-8.
[4]戴文哲.浅谈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融入高校美术课程资源体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90.
[5]范昭平.跨界与融合——贵州农民画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美术,2023(03):58-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通化师范学院基金项目“东丰农民画与地方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002ND);通化师范学院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高师院校中国画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设计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23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董文华,男,硕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责任编辑 李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