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分析

2024-10-29 00:00:00侯相辰
参花(下) 2024年10期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体现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精髓。他极为重视旋律的写作,被誉为继柴可夫斯基之后个性最为鲜明的旋律大师。基于此,本文将对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方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技巧,意在帮助相关研究者深入了解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及演奏风格,进而在演奏时更好地传递情感,使乐曲演奏更具艺术表现力。

一、拉赫玛尼诺夫与《g小调前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俄罗斯谢苗诺沃奥尼加城的一个富庶的家庭,受良好的音乐氛围影响,自幼便展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拉赫玛尼诺夫9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德米纳斯基学习钢琴。1901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了《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这首曲子是其创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品之一。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以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前奏曲、练习曲和奏鸣曲,其中,《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以其艰深的难度,成为钢琴演奏曲目中的“最难”。

二、《g小调前奏曲》音乐创作分析

(一)首部

该曲为带复现的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由单三部曲式构成,中间部分为带复现的副三部曲式,第三部分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三个部分的曲式结构体现了对比统一的特点,再现部采用第一部分的音乐元素,并重新进行运用和发展。

首部为单三部曲式,其中A段为第一小节至第十六小节,这一乐段通过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结合,旋律具有极强的节奏感,音乐动机发展较明显。这一部分包含两个动机,第一小节左手低音区的八度弹奏营造出了沉郁的氛围,同时,第一个动机出现,乐曲节奏更为紧凑,音色动态变化明显;第二个动机为第一小节后的四个八分音符。A部的第二乐段为第一乐段的重复,但在第二小段音型略有变化,在结尾部分加入了新的素材,起到补充的作用。B乐段是在A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调式调性转为降B大调,情绪表达更为激烈,并将A部的前十六后八节奏增加为两个前十六后八,旋律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动力性。《g小调前奏曲》所采用的拍号是四四拍,但在首部的动机部分,拉赫玛尼诺夫并未按照四四拍的“强弱次强弱”的规律进行编写,而是对强弱音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例如,在强拍部分使用了八分音符,以半拍的模式进行强拍,后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使乐曲产生了类似错位的效果,既有节奏上的动感,又有强弱转换带来的新颖艺术效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作曲家还在第九小节通过音长拉伸的创作手法,在与下一小节的连接处进行停顿,既给听众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也尽情传达了作曲家的艺术情感。

(二)中部

中部为整首作品的抒情性段落,共包含两部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变化再现。中部第一乐段结束在g小调的属和弦上,第一乐段可以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同样结束在属和弦上,乐句可以分为两个乐节,两者在材料上完全相同,第二乐句的后半部分是乐段高潮部分。在第二十小节处,旋律线明显上扬,大跳十度至高音区,音乐情绪高涨,将全曲情感推向高潮,此时的音乐情感表达更为清晰直接,高声部的和弦也由弱渐强,能够激起听众内心的强烈共鸣。第二十四至二十五小节,此处乐曲节奏变化频繁,若严格按照乐谱节奏进行演奏,便会使音乐略显生硬,因此,需要演奏者能够有意识地划分乐句,并在适当位置留出演奏气口,乐曲情感表达效果也会变得大不相同。第二十七小节开始,双手八度十六分音符快速下行,此时音域的变化使旋律线的力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十一度上行大跳进行使旋律又出现一个新的高潮,乐曲旋律更具张力。从第四十小节开始,和弦继续向上半音式发展,而旋律线条则从四十一小节开始下行。第四十二小节开始重复发展第一乐段。在第四十六小节处,在右手抒情段落中,右手大和弦层层递进,力度不断加大,在演奏到“do”时,情绪表达也随之进入高潮。同时,力度的强弱变化和音长的拉伸还能营造出一种空灵的艺术境界,进一步丰富乐曲的情感表达。第二乐段在结尾处展开扩充式进行,同时运用三次模进,与再现部的动机性旋律进行呼应,有承上启下之意。这里的处理偏离了最初强劲而明确的节奏,引入了一种新的风格技法,使乐曲充满新颖的艺术氛围。左手的伴奏大量使用延长的琶音,而右手的旋律部分则呈现了八度大调和弦,清晰地展现了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独特才能。

(三)再现部

再现部为单三部曲式,虽是首部的变化再现,但其情感变化更为强烈。再现部共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五十三到六十三小节,此处演奏速度较慢,是中部到再现部的过渡阶段,通过两次模进逐渐恢复演奏速度,随后的乐句是对动机的扩充;第二部分是第六十四至第七十一小节,是对首部B段的再现,其将主旋律进行了再次强调;第三部分为第七十二小节至第八十三小节,该部分结构变化更为丰富,上行半音逐渐增加,使乐曲达到高潮,随后力度减弱,和声织体变得稀疏,逐渐过渡到结尾。

总之,拉赫玛尼诺夫的《g小调前奏曲》以其旋律的流畅性、情感的丰富性广受赞誉。其中,“阶梯式”旋律被视为拉赫玛尼诺夫旋律风格的显著标志。《g小调前奏曲》包含两个主要动机旋律,其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向前推进,达到高潮,随后又逐渐消退,创造出自然的声音效果。

三、《g小调前奏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力度

触键的力度影响下键的快慢,对音色的明暗、强弱等也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演奏《g小调前奏曲》时,需根据原曲的进行曲式节奏和音乐需要,合理分配手臂和手腕的力量。该曲前半部分为四四拍,但旋律音多为八度和弦,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手臂的自然重力来实现下键,既能减少手腕的负担,又能增强演奏的力度和深度。在弹奏强音时,手指要有足够的力度将琴键按到底,将跳音、重音、连音等细节演奏清楚,从而保证节奏准确,强调旋律的延伸性。以《g小调前奏曲》第七小节的演奏为例,左手八度向下且逐渐变强,在弹奏这部分时需要双脚撑地,体会前紧后松的发力,既不能过分僵硬,也要保证力度的均匀和谐。在音乐抒情的中部,左手琶音应以连贯流畅的连音演奏,可以通过手指水平敲击琴键来实现,通过控制琴键缓慢下沉,减弱触键的力度,从而达到缓冲的效果。而到了第三十九小节,此处出现了渐强,将中部推至高潮。随后是再现部的开始,出现了ppp极弱的力度术语,这里要着重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即最高音,同时也要确保旋律节奏演奏清晰。

(二)速度与踏板

《g小调前奏曲》开头部分的演奏通常采用较为稳健的速度,此时触键速度应适中,使演奏的旋律柔和且有力。随着乐曲旋律的推进,高潮部分的演奏速度和触键速度也明显加快,特别是需要强烈表达的和弦与跳音。而到抒情中段时,谱面标记减弱,旋律更为柔和,触键速度也相应变慢。在这一前提下,手指要准确把握角度,确保每根手指都能独立地进行力量控制和运动,减少对其他手指的依赖,同时保证声音的准确性。在乐曲的再现部,演奏者应该通过逐渐增加速度和力度来表达情感的变化。同时,在快速演奏时,演奏者需要保持一定的控制力,同时避免过度紧张,通过控制触键速度的快慢变化,更加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与风格。

钢琴家鲁宾斯曾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的运用是演奏者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合理的踏板运用,可以使音乐情绪更加饱满连贯。同时,踏板的使用还要严格按照重音来切换。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的和声走向和音乐的色彩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踏板技巧。例如,在《g小调前奏曲》中,演奏首部的第一小节至第十六小节时要采用直踏板,演奏者要根据听觉进行选择性地踩踏板,既要依靠踩踏板突出重复音的情感色彩,同时也要保证乐曲的律动。例如,演奏者可以在第七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踩踏板,第三拍的前半拍松开踏板,第八小节第二拍的前半拍踩踏板,后半拍松开踏板,这样的踏板运用会对乐曲演奏起到润色的作用。此外,演奏者还可以利用踩踏板时的力度深浅和换踏板的时机来调整乐曲的音色和力度。在高潮部分,演奏者可以加深踩踏的深度并保持一定时长,以增加音乐的震撼力。

(三)音乐层次

音乐层次是指钢琴曲目中不同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的层次分布,常见的音乐层次有表达曲目音乐线索和情感表达的旋律层次、丰富乐曲旋律的伴奏层次、由多个声部或音符组合而成的和声层次,以及体现乐曲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节奏层次等。在《g小调前奏曲》中,各种音乐层次相互关联,丰富了乐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具体可以分为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其一,纵向层次是指不同的单声部纵向结合后构成的多声部层次,《g小调前奏曲》的首部和再现部旋律音突出,在第三小节到第四小节处,主旋律部分出现连奏的演奏方式,且最后都有重音标记,在演奏时,要先将谱面信息还原,再对这几个分声部进行处理,连奏的音符需要演奏得整齐有力,伴奏部分则起到衬托的作用,而在第五小节开始,伴奏部分发生变化,右手由双音变为八度和弦,音乐节奏越来越强烈。其二,横向层次在音乐横向的进行中,能够产生多层次的音响效果,且中部抒情部分的旋律有大量相似的主题,因此在演奏时,要对音乐的横向层次进行精准把握。在进入中部乐曲时,第一句与第二句主题类似,力度需要逐渐增强,在第三乐句出现了渐强的音乐术语,之后的乐曲不断出现大幅度渐强和极弱的标记,此处音乐起伏较大,需要演奏者对音乐术语和乐曲表达进行细致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演奏。

(四)情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以情感浓烈著称,其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富有激情、浪漫且充满戏剧性。因此,在演奏《g小调前奏曲》时,演奏者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和音乐语言,以便更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图,在保持乐曲原意的基础上,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需要,适当地加入个性化表达,通过反复练习和自我反思,演奏者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更好地诠释作品。此外,拉赫玛尼诺夫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其创作的乐曲也流露出独特的气质,乐曲的首部和再现部情感表现较为激烈,呈现出铿锵激昂的气势,中部较为抒情,呈现出犹豫悲伤的情感基调。另外,虽然演奏需要遵循乐谱的指示,但在某些情况下,演奏者可以适当地运用自己的“解释”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四、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与钢琴演奏家,其音乐创作深受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风格。《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之一,整首乐曲从强烈激动到柔和抒情,通过音乐旋律传递着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其乐曲结构进行分析,从力度、速度、踏板的运用、音乐层次和情感表达等角度入手,展示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妙思,其对力度控制之精细、踏板运用之巧妙值得演奏者仔细研究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艺术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陈羽婷.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J].参花,2024(12):101-103.

[3]宿银杰.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的演奏技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4]潘琪.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结构特点及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0(12):53.

[5]刘艺卓.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20):23+33.

[6]杨铭.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作品研究[J].黄河之声,2023(05):88-91.

[7]陈星棋.浅析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J].明日风尚,2023(11):22-24.

[8]王可鑫.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 No.5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9]范翰文.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Op.23.No.5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J].黄河之声,2023(01):50-53.

[10]关珺琼.浅谈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的演奏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03):21-22.

(作者简介:侯相辰,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