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4-10-29 00:00:00范雪
参花(下) 2024年10期

巴渝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千百年来,巴渝民间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从古老的劳动号子到欢快的山歌,从庄重的仪式音乐到轻快的儿童歌谣,歌词常描绘巴蜀自然风光、民间习俗以及爱情故事等,每一种音乐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些民间音乐不仅是巴渝地区社会历史的见证,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巴渝民间音乐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相关论述,以期吸引更多人关注巴渝民间音乐,进而为民间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一、巴渝民间音乐概述

巴渝民间音乐作为重庆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内涵。

从发展历程上看,巴渝民间音乐的历史脉络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历经战国风云、汉唐盛世直至明清变迁,每一时期都为其发展注入了独特的艺术内涵,最终孕育出多姿多彩、各具特色的音乐风貌。例如,木洞山歌旋律悠扬、歌词婉转,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其源头可上溯至古老的“巴渝歌舞”,那时起,其就与巴渝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紧密相连。随着岁月流转,木洞山歌经历了战国“下里巴人”的质朴粗犷,汉代“巴子讴歌”的豪放激昂,再到唐代“竹枝词”的清新雅致,直至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为人们今天所听到的木洞山歌。

从音乐特点上看,一方面,巴渝民间音乐形式多样,如巴渝民歌、金桥吹打以及川江号子等。另一方面,这些音乐形式各具特色,既有高亢激昂的劳动号子,也有悠扬婉转的山歌小调。[1]其中,金桥吹打以其音域宽、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等特点著称,而川江号子则以节奏明快、旋律高亢、歌词质朴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

综上,巴渝民间音乐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巴渝地区社会历史、民俗风情的生动记录。反映了巴渝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

二、新时期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困境

(一)艺术家老龄化,传承人断层

当前,许多老一辈的民间音乐艺术家已步入高龄,而年轻一代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却相对较低,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巴渝民间音乐传承人正面临着的传承断层现象。[3]一方面,老龄化使得现有的传承人数量锐减。老一辈艺术家是巴渝民间音乐的活化石,他们掌握着丰富的传统技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艺术家们BffF664ilHab1pePBt3gTfxaYYKaAYsSkmguHIYzIhw=相继离世,他们的技艺和知识也随之失传,这对巴渝民间音乐传承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另一方面,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流行音乐文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音乐的关注度较低,导致其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和参与度不高。这种文化偏好的转变,使得巴渝民间音乐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承与发展变得困难重重。[4]

(二)受众数量减少,市场化进程滞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现代娱乐方式吸引了大批受众,加之巴渝民间音乐推广宣传力度不足,缺少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渠道,致使很多人对巴渝音乐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最终导致其受众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得巴渝民间音乐也面临着市场化缺乏的困境。[5]具体而言,当前巴渝民间音乐的演出市场较为狭窄,缺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与推广团队,难以达到市场所需的规模效应。随着受众群体的缩减,市场对巴渝民间音乐的需求亦呈下降趋势。同时,传承人断层与技艺传承的流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其供给能力,导致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严重不匹配,从而加剧了市场化水平的低下。更为严峻的是,市场化运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宣传推广、演出策划、艺人培养等方面。然而,目前巴渝民间音乐在这些关键领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市场化进程的推进。[6]

(三)传承体系有待完善,传承活动缺乏多样性

巴渝民间音乐在传承过程中,还存在着传承体系不健全、传承活动单一等系列问题。当前,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工作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规划,缺乏清晰明确的传承目标导向及实施路径,使得传承活动零散无序,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传承合力。[7]此外,新时期,虽然相关部门对非遗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但对于巴渝民间音乐这样的地域性文化形式仍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当前的传承活动主要集中在演出、教学等形式上,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导致年轻人对巴渝民间音乐的兴趣不高,参与度较低。虽然有些地区建立了非遗民间音乐传承基地,并在学校进行教育传承,但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部分中小学校,覆盖面有限,且现有的传承活动往往缺乏与观众的互动和体验环节,使得观众难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巴渝民间音乐的魅力。[8]

三、新时期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挖掘和培养传承人才

巴渝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于深入挖掘并精心培养一批具备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承人才。

其一,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文化工作者和音乐专业人才深入巴渝地区的村落、社区,开展田野调查,寻找巴渝民间音乐技艺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可能隐藏在民间,但其技艺和知识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与其交流、学习,可以发掘出更多优秀的民间音乐人才。[9]同时,对挖掘出的民间音乐人才进行登记、建档,建立巴渝民间音乐传承人才库,记录传承人的基本信息和技艺特点,为后续的传承活动提供人才支持。

其二,针对挖掘出的民间音乐人才,要提供专业的培训与教育。可以邀请老一辈的民间音乐艺术家、音乐教育专家等,为其提供系统的音乐理论、演奏技巧、文化传承等指导。同时,可以在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中增加巴渝音乐课程,如,增加川江号子课程,通过聆听川江号子代表曲目,组织师生演唱川江号子剧目,并进行艺术排练和演出活动,以此提升当代青少年群体对川江号子的认知和喜爱,并积极投身于川江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中。

其三,为了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事业,可以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设立专门的奖项和资金支持计划,对在民间音乐传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表彰和奖励,在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人加入。

(二)拓宽推广宣传渠道

为了有效推动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精心策划并实施合理的宣传推广策略,进一步强化宣传力度并拓宽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其一,整合媒体资源。通过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形式,定期播放巴渝民间音乐,介绍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制作专题节目,邀请民间音乐家和相关学者进行访谈,提高公众对巴渝民间音乐的认知度。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如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巴渝民间音乐的相关内容,包括视频、音频、文章等,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巴渝民间音乐。例如,“乡音”平台是传统民间音乐与互联网融合的代表项目,以“听见乡音、记住乡愁”为主体,以传播“家乡的歌”为核心内容,通过IPTV、KTV以及移动端等传播手段,实现大范围传播和推广民族音乐。[10]

其二,与旅游结合发展。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开发巴渝民间音乐主题的旅游线路,将民间音乐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在游览巴渝美景的同时,也能欣赏到地道的民间音乐表演。通过建立巴渝民间音乐文化体验馆,为游客提供互动式的音乐体验,如学习演奏民间乐器、录制个人音乐作品等。例如,川江号子作为一种代表性的巴渝民间音乐,可以在巴渝地区知名的旅游景点组织川江号子音乐节,邀请传承人现场表演,让游客感受巴渝地区特有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当地景观,不仅可以起到宣传和推广川江号子的作用,还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当地领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通过与其他旅游项目形成产业链,实现同步发展的目标。

其三,跨界合作与推广。将巴渝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共同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意的综合性艺术作品。这样的跨界融合不仅能够丰富艺术表达形式,还能通过多元化的舞台呈现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增进其对巴渝民间音乐的理解与喜爱。同时,积极探索与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也是扩大巴渝民间音乐影响力的有效策略。通过巧妙地将巴渝民间音乐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广告宣传及市场营销活动中,不仅能够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借助品牌的广泛传播力,将珍贵的文化遗产带向更广阔的市场。这样的合作既是对巴渝民间音乐的一种保护与传承,也是对其文化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深度挖掘与利用。

(三)健全传承与保护机制

完善传承与保护机制,是确保巴渝民间音乐能够得以持续、稳健地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制订传承计划。制订长期和短期的传承目标,明确传承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时间表;设立专门的传承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执行传承计划;定期对传承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还可以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另一方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巴渝民间音乐作品进行版权登记和保护,维护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鼓励他们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创新融合时代元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新的元素,以保持其活力和吸引力。巴渝民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持续创新,通过与时代元素相融合,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巴渝民间音乐应注重迎合当前群众的审美价值观,通过整合现代音乐元素,增强巴渝民间音乐的时代感,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传承。可以将巴渝民间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不同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既保留巴渝民间音乐韵味,又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或是邀请现代音乐制作人与巴渝民间音乐家合作,共同打造音乐作品,吸引更广泛的听众群体。例如,川江号子可以借鉴《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一民族音乐和现代摇滚音乐相融合的形式,尝试将川江号子与流行音乐融合,借鉴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思路和方式进行改编,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呈现,借此拓宽川江号子的传承和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巴渝民间音乐与当前时代热点紧密联结,进一步提升其时代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具体而言,可以倡导巴渝民间音乐家将传统音乐作为传递环保理念、美好生活愿景等正能量信息的载体,通过创作富有时代感与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激发群众对时代热点的共鸣与思考。这样的尝试不仅能够丰富巴渝民间音乐的内涵与外延,还能吸引更多群众的关注与参与,从而有效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得巴渝民间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巴渝民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新时期却陷入了传承困境。为了推动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通过融入时代前沿要素,完善配套传承机制,培养优秀传承人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巴渝民间音乐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实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小敏.新时代巴渝民间音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研究——以川江号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4(01):47-49.

[2]李慧.巴渝民间音乐川江号子的传承与融合发展研究[J].参花,2024(01):128-130.

[3]周呈穗.新时代川江号子的传承与音乐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品鉴,2023(32):45-48.

[4]闫淼.巴渝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元素的创生与转型发展[J].中国民族博览,2023(17):66-68.

[5]冉曼.浅论非遗川江号子原生环境的消亡与“活态”传承[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08):34-39.

[6]闫淼.巴渝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3(15):142-144.

[7]陈小甜子.巴渝民间音乐川江号子的传承思考研究[J].牡丹,2023(12):123-125.

[8]彭屿嘉.川江号子在非遗视域下的发展现状探索[J].明日风尚,2021(14):152-154.

[9]俄木木果,俄木沙马.流动的歌声——重庆彝族社群的音乐生活研究[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1,39(01):48-53.

[10]文汇.“川江号子”在中学的传承和发展[J].四川教育,2019(17):39-4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项目“巴渝民间音乐文化的当代应用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YMY23B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范雪,女,硕士研究生,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