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

2024-10-29 00:00:00杜欣刘凡诗
参花(下) 2024年10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受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虽然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依然面临传承延续的危机,传承方式单一、市场需求变小,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给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增添了难度。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现实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展示与传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以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为例,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以期对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作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需求日益旺盛,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伺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而用户可以借助一些专业传感设备,如传感头盔、数据手套等融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以下特征。

(一)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是指用户借助交互设备和自身感知觉系统,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虚拟环境应难分真假,使用户所见所知所感都是真实的。沉浸在虚拟环境中,用户能够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立足于用户的感知系统,当使用者感知到虚拟世界的刺激时,如触觉、味觉、嗅觉、运动感知等,便会产生相应反馈,获得更全面的沉浸式体验,如同进入真实世界。

(二)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用户进入虚拟空间时,不仅可以通过键盘、鼠标或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自身语言、肢体动作等也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操作,通过相应的技术让用户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当用户进行某种操作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做出某种反应。如用户接触到虚拟空间中的物体,那么用户的手上应该能够感受到物体的一些特征,若用户对物体有所动作,物体的位置和状态也应随之改变。

(三)构想性

构想性也称想象性、创造性,是虚拟世界的起点。虚拟世界的建设以设计者的想象力为支撑,体现着设计者的创造思想,因此,虚拟现实系统是设计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而设计的。用户在虚拟空间中,可以与周围物体进行互动,进一步拓宽认知范围。构想可以理解为用户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

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且具有地域性分布特点。在传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常用的数字录屏模式仍存在很大局限性,用户被限制在摄影师的设计框架内,需依照固定路线及模式hQx9LPjN12XTWqTExJwHxg==来观察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且受镜头和屏幕的限制,人们无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身处”同一空间,难以了解其全貌,也无法获得沉浸式的体验感。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并在多方面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体表现如下。

(一)重塑非遗保存模式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优势,突破了传统录屏模式固有的局限,使用户摆脱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从而更自由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更细致地了解其全貌。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下,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重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则可以帮助构建非遗数据库,这些数字技术不仅可以对非遗项目和技艺进行高精度的内容捕捉,还为非遗的存储、记录和再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其摆脱了传统物质载体难以长时间储存,易风化或被人为损坏的风险。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非遗演变的规律与趋势,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指导。

(二)重构非遗体验场景

人工智能的介入让大众以一种新颖的交互方式接触非遗、体验非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和重现非遗项目的场景和技艺流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非遗的表现形式,还通过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全方位刺激,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例如,敦煌研究院的全景漫游项目利用先进的VR技术,将敦煌莫高窟的壮丽壁画与洞窟结构以高保真度的形式呈现给游客,突破了空间限制,即便游客身处千里之外,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千年石窟艺术的魅力。同样,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报恩圣境元宇宙”项目则进一步探索了虚拟技术在文化遗产活化中的应用,通过构建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元宇宙空间,给予游客沉浸式的游览体验。

三、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发展现状

山西地区拥有众多自然和文化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庞大。然而,其整体发展情况欠佳,存在共性问题。一方面,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陷入了传承的困境,其发展局限于传统模式,无法与时代潮流相结合。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发展中,山西省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对科技、文化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从而对当前的非遗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以下将以平阳木版年画为例,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方面,当前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针对性的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并在社会的关注与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民间艺术家成立了平阳木版年画工作室,通过工作室学习和传承制作技艺,对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一定的困境。据调查,受地域因素及传播效益的影响,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空间小,传播力度弱,局限于山西省甚至临汾市内,而当地人对平阳木版年画的了解也是建立在传统认知的基础之上,对其当前发展状况了解甚少,木版年画的知名度有限,难以实现大范围传播与推广。此外,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方式单一,目前仍停留在家庭作坊生产上,生产力不足,制作速度缓慢,而且制作技艺也未实现对外推广,对其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再次,平阳木版年画的保存也遇到一定的问题。木版年画的物质载体多为木板或者纸张,这就涉及存储环境、管理难度、成本以及保存期限等方面的问题,木版需要空间大、环境适宜的储存环境,加之木版年画数量多、体积大,分类标识工作难以做到细致入微;纸张虽然相对轻便,但对光照、空气的温湿度和防火防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虚拟现实技术在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

(一)以三维数据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

三维重建模式是将所要显示的平面图进行3D模型化,然后将其输入虚拟现实引擎中,在交互式编程的控制下,用户能够在3D场景中任意“漫步”,或选取3D对象进行细致观察,甚至操作场景效果。三维造型可分为3D静态造型和3D动态造型两部分,其对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有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平阳木版年画的工艺实体模型、生产环境、工艺配置为3D静态造型,在具体操作时,可以利用如三维激光扫描仪或结构光扫描仪,对平阳木版年画进行非接触式的全面数据采集,对其纹理细节、色彩层次甚至细微的雕刻工艺进行精细扫描,通过复杂的算法处理,将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转化为三维几何模型,将其完整地保存为立体数据。而后,将三维几何模型集成到专业的虚拟现实引擎中,用户借助专业的设备,能够从任意角度观察木版年画的细节,如繁复的图案设计、细腻的线条勾勒以及独特的色彩搭配,还能通过交互操作,如缩放、旋转,甚至是模拟触摸感受,深入体验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平阳木版年画的3D动态造型则注重展现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行为,用户通过佩戴虚拟现实装置,便可以近距离地了解平阳木版年画的结构与生产过程,甚至可以对其中的动作元素进行分解、组合,了解每一个生产过程和细节,深刻体会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制品的精致特性。

(二)以全景拍摄模式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流程

与三维模型相比,全景拍摄模式更注重平阳木版年画制作流程的系统性展现。全景720度再现景物影像,是近两年虚拟现实技术快速发展的另外一种形式。该技术能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物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沉浸性和代入感。既可以使用普通相机多角度拍摄同一物象,再进行场景还原。还可以通过专用的多角度虚拟现实摄像机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同步,对图像进行拼接与校正,再通过后期的特效制作添加更多声音、光影效果等要素,然后将拍摄到的物像进行整合,调整比例形成2∶1的全景视频或者照片,使其能够通过回放设备播放,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对平阳木版年画进行全方位地观察与体验。

(三)从多方着手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

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新传播方式,进一步突破传播的时空限制。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举办虚拟展览,将非遗项目以全新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访问展览内容。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对学生进行线上教学,通过构建虚拟教学场景和模拟实践过程,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就能接受专业的非遗技艺培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注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互动性是虚拟现实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够为使用者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因此,可以在各大旅游景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及其制作工艺等,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体验和了解。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如动漫、影视等,通过与非遗元素的结合,可以创作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创意性的木版年画作品,进一步推动平阳木板年画技艺的传播、普及。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能够真实、全面地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制作过程,还能通过互动体验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热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语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要想对其进行保护与继承,就必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与技术方法。WTOOViw5sggMNE0K62UV1evWXAHXUHfiA4dQgmGbXXw=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承与交流方式,将其与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超.浅论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09):246.

[2]邵恒,安颖.虚拟现实技术在天津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J].山西档案,2018(02):142-144.

[3]李雅筝,周轩.虚拟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22(16):132-134.

[4]员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6):

41-42.

[5]刘贺,宋立权.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以赫哲族鱼皮文化保护为例[J].新闻知识,2018(02):58-60.

[6]罗国琴.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探讨[J].参花(上),2020(01):147.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2023年山西省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晋北年画元素融入非遗创新设计课程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H-220269)的中期成果;山西省教育厅2021年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山西年画元素跨界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2021870)的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杜欣,女,硕士研究生,山西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创设计、非遗;刘凡诗,男,硕士研究生,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创设计、非遗)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