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电影的全龄化探索

2024-10-29 00:00王子蒙
美与时代·上 2024年9期

摘 要:《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最终斩获超过五十亿票房,创下全球电影史上单一市场票房最高纪录。如此成绩与其在叙事、技术、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的创新息息相关。研究其成功因素,剖析其火爆原因,可以为中国动画电影亟需的全龄化过程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全龄化;动画电影

在中国动画行业将“全年龄动画”视为关键词,甚至《人民日报》专门登文呼吁“做全年龄的动画电影”后的几年中[1],《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暑期的横空出世无疑成为了一针强心剂。它上映八天即冲入我国动画电影票房榜单排行榜第四名①,并获得第16届中国动漫金龙奖最佳动画长片等多个奖项。尽管具有不可复制的客观有利条件,但《哪吒之魔童降世》仍几乎以一己之力确定了动画电影全龄化的可行性,显现出了动画全龄化的强大话语力量与市场优势。

动画电影的“全龄化”意味着在通常动画电影“1+2”的观影模式(父母陪同子女观影)之外,动画本身也可以吸引到更多年龄层的观众。因此,动画电影作品需要在一部作品中整合儿童观众与成人观众的审美趣味,以全体年龄层观众为受众,以同时满足儿童与成人观影需求为目标。

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作品,从“全龄化”探索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尽可能总结有利因素,会为中国动画电影“全龄化”的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动画电影全龄化探索之路

(一)全龄化的必然性

在全龄化实行之前,有必要了解困扰中国动画电影多年的“低龄化”现象的滥觞。早在20世纪,中国学派动画提出“动画为儿童服务”的方针,受此影响,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一直以低幼儿童为主。中国动画电影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定位低幼化、内容说教化等特点。

进入80年代,随着世界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加上较为开放的文化政策,中国观众得以接触大量他国优秀动画作品。尤以美日为主,这些作品不仅风格独特、想象丰富,还有意识地进行年龄划分,因此能对更广大的观众群体产生吸引力。进入21世纪,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水准提质的趋势下,动画电影已然成为大众日益渴望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部分,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展现国家面孔、彰显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从必要性上来说,在动画发展早期,动画电影仅作为面向儿童的文化产品可行,而如今动画已上升到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语境中,寻求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势在必行。

动画电影全龄化也是市场需求助推下的必然产物。据《2020中国电影市场用户报告》显示,2020年,30岁以下的青少年、20-24岁及25-34岁的观影人数占全年总观影人数的一半以上②。如何满足这批观众的需求,才是当下市场需要考虑的。这批看着美日动漫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和00后,已经在中国观影主流群体站稳脚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结构以及它的精神必然潜移默化地沉淀在每个观众的心灵中,这些积淀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知识素养、气质秉赋、兴趣习惯相融合,在每个人心灵和精神上形成了这种先在结构。”[2]在童年的熏陶之下,他们对动画作品的期待度和容纳度更高,是动画作品潜在的消费者,这就决定了国产动画不仅要保留幼年观众市场,还要向更成熟的年龄段转变。正如学者所言:“现代动画电影的成人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由市场以及电影本身的特质决定的。”[3]

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观众本身的转变,其中值得注意的观点是“儿童的成人化”及“成人的儿童化”。对于第一点,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出:“印刷媒介的风行使得童年的概念在16世纪得以产生,随着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在20世纪的风靡,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童年逐渐消逝。”[4]141与此相符的是“幼稚化成人”的形成,当代成年人在愈加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苦苦寻求喘息的空间,电影作为造梦的工具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这些成人“在无意识深处存在一定强度的感情欲望,这种感情欲望作为一种动态结构,作为一种紧张力,总是要求得到满足和释放”[5],他们潜藏的童心在动画电影中被激发,成人社会中的压力得以释放。此消彼长间,我们越来越发现一种趋势,即“娱乐儿童的节目如今也同样在娱乐成人”[4]163,二者所欣赏、所消费的文化产品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解,因此生产出同时能满足二者需求的文化产品至关重要。

(二)全龄化的可能性

当下时代展现了动画电影的必然性,也为动画电影的全龄化提供了可能性。技术、传播、市场准备等方面,已经为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它仅需要把握住机会。

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和世界的联通,中国动画人可以运用越来越先进的技术进行创作,动画电影“全龄化”进程与动画绘制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影像才可以由手绘到无纸、由二维变成三维,完成了审美吸引力的极大提升。日新月异的动画技术将观众对于动画电影的期待不断刷新。动画画面取向可以概括为由抽象至具体、夸张至写实过渡,动画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将进一步缩小。技术的提升可以为各个年龄层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当“全年龄”动画电影制作逐渐向“大片”靠拢时。观众在观看当下动画电影时能获得对“奇观”需求的满足,而来自观众的积极评价和反馈也能反作用于创作者对新技术的继续探索。

在传播策略上,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一系列社会化媒体的迅速普及,社会化媒体凭借其低成本、互动强、传播广的特点成为电影营销的必争之地,对以往的传统营销模式产生变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实现了社交媒体上“自来水”③式营销后,中国动画电影从实践层面证明了能够借助社会化媒体实现其营销目标。另一方面,国产动画电影的核心用户与这些社交媒体中的内容创作者高度重合,这一部分用户的文化再生产能力十分强大,粉丝能灵活运用各种媒介手段,通过短视频、同人文等形式进行再创作,为电影传播带来的新的活力。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全龄化实践

(一)全龄之脑:叙事主题全龄化

由于“过于复杂的叙事结构不易于低龄层受众理解与接受”[6],而过于幼稚的故事既无法吸引成年观众,也不是动画电影良性发展的正确出路,因此与以往受众定位和主题表达相对单一而明确的动画电影不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叙事模式则以一个简单易懂的故事创造出最终主题之下的多种解释,完成了表里的双层叙事。影片主要探讨了关于人生态度的命题,即最终高潮场景时主角哪吒口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除此之外,也通过合理的叙事策略为观众提供了其他的解读可能,为各年龄阶层的观众提供了享受故事的机会。

故事的表层主题表现的是“魔丸”哪吒的成长过程。影片以简易合理的单线叙事策略向观众展示了哪吒从顽童成长为英雄的过程,整体结构类似于好莱坞常用的“英雄之旅”叙事模式。观众可以从他的每一次“受挫”与“再生”中逐渐理解故事关于成长的探讨,儿童观众也能从中获得教育。故事的深层主题表现的则是展现不同的人面对天命、偏见等外界不可抗力的压迫时做出的不同反应,哪吒代表的是反抗,敖丙代表的是服从,申公豹代表的则是报复,并最终通过哪吒与敖丙的和解达到向主流意识的回归,表达命运抗争的思想,这样的主题即使是更高年龄段的观众同样可以得到思考。

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能力,而“我国动画缺乏的是将情感与主题完美融入故事中的能力”[7]。《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策略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情感自然地融入到了主题的构建中。比如哪吒与敖丙的友情,二者从天生的对立面到知心好友,其友谊令人动容,在影片中是通过“混元珠”一体两面的设定实现这一情感强化的。在亲情展示方面,哪吒的父母往往出现在遏制自由意志的封建阵营中,而在影片中他们被设定为真心关爱孩子并愿意为其牺牲的形象,实现了人物在新时代的转型。通过对父母亲情的描绘,更能扩大受众群体,使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共情并产生感动。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对抗天命之下融入反对偏见、实现成长的理念,以及家庭、友情、奉献等元素,有利于引起不同观众的共同认可与关注,为不同观影心态的观众提供不同的观影体验。影片采取的表里双层文本结构能够实现童真与深刻、娱乐与哲理的统一,最大限度地扩展自己的受众群体。

(二)全龄之颜:画面水平全龄化dUBAN3rS51Quvc8OVNIB++RkUqA8wRen5ZvwCh49R60=

正如影片中敖丙得到的四方来助的“万龙甲”,《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集结了国内几十家顶级动画团队的呕心沥血之作。该片包括原画、建模、场景、特效、后期、配音配乐等完全由自主产出。这部电影时长仅110分钟,但却是幕后1600余人的制作团队5年的苦工。镜头数从最初的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到最终精选出不到2000个呈现在大银幕上,特效镜头占比高达80%。仅申公豹变身一场就辗转多家工作室,终于实现了理想效果。几位角色在“山河社稷图”中争夺一场,采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动作自然流畅,时空切换令人目不暇接,镜头、动作配合完美,一气呵成,成为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奇观场景。更值得一提的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首部在IMAX影院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它的上映为未来的中国动画电影提升了一个更高的标准。

动画场景在动画影视剧中占有较高比例的画面展现,具有烘托电影角色形象、迎合剧情需要、表达镜头气氛、展现人文历史或自然景观等作用。影片的动画场景同样可圈可点。在大场景营造上,源于神话中的陈塘关、渔村、集市、龙宫、山河社稷图等主要场景极具中国山水人文景观意象。其中最为惊艳的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充满东方神秘色彩意象的山河社稷图。山河社稷图既保留了传统神话原型和传统中国水墨审美,又添加了一些符合当下审美的现代奇幻要素。可以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满足观众视觉享受的层面上,做到了老少同乐。

(三)全龄之足:营销手段全龄化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预热到联动,采取了一系列完整的营销手段,在dUBAN3rS51Quvc8OVNIB++RkUqA8wRen5ZvwCh49R60=票房冲击50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因此总结影片的营销策略可以侧面体现一部电影如何做到引发全民参与、全民狂欢的。

首先在正式上映之前,影片就通过预告片和超前点映引起热度。预告片中展现的全新版本的哪吒与以往形象大相径庭引起兴趣,随后又通过几只预告片展现了影片中几个侧面。此时影片热度仍然不高,其后超过5万场的点映使得影片口碑向三四线城市逐层下沉,点映后的超高口碑则进一步催化了观众的观影欲望。

等到正式上映后,“哪吒热”席卷而来,营销手段才全方位铺开。第一是社交媒体整合营销,上映期间,影片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受众主动或被动地都接受了大量相关信息,至2019年年底,微博话题“#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阅读数量超过50亿。在微信上,自媒体的文章和朋友圈的推荐实现了宣传营销的全覆盖。第二点是炒热话题,产生用户集群。首先是热点话题,影片用主题之一“打破成见”作为宣传话题,可以获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心理认同。后期受众开始关注影片的市场收益,“哪吒票房”等话题随之发酵。第三点是IP联动,影片先后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罗小黑战记》等优质IP进行联动宣传,将不同IP受众的注意力向影片转移,尤其是此类IP受众往往共通,针对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上映期间,观众间产生的良性循环。已经接触过电影的观众成为影迷后,其中一部分会衍化出“自来水”群体自发进行大力宣传。这些群体几乎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受众,他们对国产动画电影是抱着期待与肯定的,由此正面情绪层层传播。

即便是上映结束后,也可以在营销上做文章。第一点是官方推出了众筹项目,经过上述营销阶段的粉丝愿意为作品买单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第二点是衍生产品推出,作为动画电影,具有推出各类衍生产品的便利性,片方联合万代、泡泡玛特等品牌推出产品,提升社群黏性。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营销链条延伸长、覆盖广,完成了口碑的逐渐发酵,也引起票房的喜人提高,用实际证明在适当的营销策略之下中国动画电影同样可以吸引足够的热度与关注度。

三、结语

影片导演饺子在采访中说:影片是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传统的就是现代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想要实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全龄化同样不能忽视影片本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就要要求作品立足本土,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国动画电影迷失的一段时间正是因为丢失了自己的定位,盲目模仿,缺乏了文化自信,无法展现民族审美。如果动画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扎根于日常生活,那么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都能从中找到与之相匹配的情感关联,产生内心的共鸣。同样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伟大奋斗精神,集合力量完成一个目标在后疫情时代更是人定胜天的代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可以说,想要创作出成功的全龄动画电影,需要创作者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展现中国气韵。从近几年动画电影的市场来看,《大圣归来》《哪吒》《白蛇》等都富含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元素。

尽管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有丰富的故事题材精神资源,但要想将其转化为适合当下观众消费的文化产品,还需要创作者的提炼与加工。立足当下的创作者需要注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磨练自身技术,学习外来经验,吸纳美国日本等国的技术手段,寻求自身动画技术的革新。通过现代技术,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层蕴含,创作出符合当下受众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的作品。

创作者还应关注受众心理,以理解代替灌输,避免过去中国动画电影教条化的错误,需要关注到儿童的心灵世界,把儿童当作成人来看待,将他们理解的“成人世界”呈现出来,也要从成人的世界去看儿童,即在动画电影的制作中照顾到成年人的“儿童心理”。

《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全龄化探索打上了坚实的烙印,国产动画需要趁热打铁,继续拓展动画的受众边界,为国产动画的一再破圈提供可能,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取得更大成就,以动画为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民族精神。

注释:

①https://piaofang.maoyan.com/mdb/rank,截至2024年3月1日,该片票房为503570(万元),仅次于《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

②灯塔&毒眸《2020中国电影市场用户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171545.html.

③“自来水”意为“自发而来的水军”,是影迷出于自愿而发起宣传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涌.做“全年龄”的动画电影[N].人民日报,2016-04-05(14).

[2]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29.

[3]刘永刚.试论现代动画电影的成人化趋势[J].电影文学,2015(19):113-115.

[4]波兹曼.娱乐至死·消逝的童年[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王碧慧,林涛.《飞屋环游记》:动画片成人化的里程碑[J].电影文学,2010(17):22.

[6]李茜子.从《疯狂动物城》看迪士尼的叙事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6(16):162-163.

[7]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19中国电影艺术报告(1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115-127.

作者简介:王子蒙,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理论、电影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