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株洲醴陵陶瓷制陶历史悠久,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陶瓷。本文通过对醴陵废旧陶瓷的现状、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挖掘株洲醴陵地区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创新再利用价值,研究不同类型的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多种创新再利用模式,打破取材的常规,使设计出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历史文化内涵,以期达到保护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醴陵;废旧陶瓷;室内陈设;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2YBZ129)研究成果。
株洲醴陵陶瓷制陶历史悠久,有近1700年。醴陵开始制作粗瓷于清雍正时期,到清代末年,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享誉海外。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让醴陵釉下五彩瓷逐渐具有了当地文化特色,在新中国成立后,还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做国家礼品瓷和生活用瓷。醴陵还是当代红官窑文化的代表。醴陵高速发展的陶瓷产业一方面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陶瓷。
一、醴陵废旧陶瓷概况
(一)醴陵废旧陶瓷来源和分类
本文研究的废旧陶瓷主要指陶瓷产品表面有了瑕疵,或破损不再完整的陶瓷,主要包括醴陵陶瓷产业在陶瓷生产中形成的废弃坯体、烧成废弃物(例如在烧制过程中,经历不同工序后出现有残缺的最终产品,或烧成后在储存及搬运过程中损坏造成的瑕疵品),烧成废弃物通常是陶瓷厂较难处理的废旧陶瓷,以日用瓷为主,另外也有电瓷等其他品种。
(二)醴陵废旧陶瓷存在现状及再利用情况分析
经笔者调研,醴陵陶瓷需求量大,当地的陶瓷作坊、陶瓷工作室,特别是陶瓷企业的废旧陶瓷因产量的大幅提高也相应增加。
1.少许厂家能够主动学习,获取实践中的经验,再根据企业本身状况从而达成废旧陶瓷再利用。醴陵陶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将成堆的废瓷用车推入专门用于回收利用的流水线,通过对废瓷进行粉碎、配料、放浆等过程,使其成为细腻光滑的陶瓷泥浆,以此实现废瓷的循环利用。
2.有些厂家觉得对上过釉的陶瓷进行二次煅烧有困难,考虑到成本及废弃物处理能力等因素,除了把少量的废陶瓷加工磨碎成粉,进行再利用,多数情况下把废旧陶瓷当做垃圾丢弃,要么集体堆放,甚至直接填埋,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危害。
3.醴陵个人陶瓷工作室和作坊通常运用传统的手工技艺,注重成品率,相对于陶瓷企业,其投入的资金、产量相对较少,废旧陶瓷的产出、堆积空间及其污染情况也较小,但其废旧陶瓷也对环境造成影响。
4.有艺术家将废旧陶瓷当作素材,创作出独具魅力的作品。艺术家吴永平经过设计,用新的艺术形式将醴陵陶瓷废弃碎片拼贴成马的造型,从新的审美视角重新解读极具魅力的醴陵釉下五彩。
二、醴陵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价值探析
室内陈设,广义上既不包括建筑的结构也不包括建筑的界面,指室内空间中的无功用性或者有功用性的物品;狭义上,指含有文化意义或者观赏价值,能使室内视觉效果变漂亮、让人赏心悦目的物品。室内陈设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电器、家具等既有观赏性又有功能性的物品;另一类是室内工艺品、摆件、装饰画等含有文化、历史意义或具有装饰作用和美观性的艺术品。
(一)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本身是客观的,但审美的主体是人,所以也拥有主观意识。例如,宋代哥窑瓷的美在于它的“金丝铁线”,这种效果是在烧造过程中出现烧造残缺、釉面开裂的一种自然现象,后人在反复尝试后逐渐掌握了这种开片规律,进而有意识地让开片产生,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美感,把这种残缺演变成为了残缺美。
醴陵废旧陶瓷多为日用陶瓷,虽然因出现瑕疵、残缺或破损而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但其本身拥有造型优美、釉下五彩瓷色彩丰富、肌理质朴的特点,当对其进行室内陈设上的创新再利用设计时,让残缺和整体达到平衡的状态,便能成功地使残缺和美连接起来,让“重生”的废旧陶瓷作品具有残缺美,同时也能体现出创意之美,更能够满足室内空间陈设的个性化,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再生”作品也将被赋予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使用价值
墨子强调物“用”为美,这是我国传统造物设计“物尽其用”思想的体现。对于醴陵废旧陶瓷,我们要尽力发掘它的功用价值。例如,对醴陵废弃的电瓷制品进行创新再利用设计,依据电瓷原有造型特点,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将废弃的电瓷再设计为室内陈设品、花瓶等物品(如图1、图2),其装饰陈设之功用美也体现了“物尽其用”思想,更丰富了废旧陶瓷再设计的艺术审美之陈设功能,同时也提升了对民族文化的共鸣和教化认知,引人深思,让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三)文化传承价值
醴陵陶瓷艺术历史悠久,是湖湘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本身带有文化,醴陵釉下五彩瓷、醴陵红官窑等瓷器在人们生活与居室陈设的应用有其独特的风格,不光是材料本身,还带有艺术家情感,自身也是民族文化的符号(图3为醴陵釉下彩瓷、图4为醴陵“毛瓷”)。例如,中国传统手工艺“锔瓷”从艺术的角度修复瓷器,在还原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能增添残缺美,但该手艺在现代生活中已难觅踪迹,渐渐失去了市场,很难继续传承与发扬。我们应该继承古人高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意识,结合“锔瓷”工艺对醴陵废旧陶瓷进行再生设计,将它们再现于室内陈设中,不仅可以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传统手工艺的复苏,也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四)绿色环保价值
用环保、绿色的设计理念指导室内陈设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设计师是“绿色设计”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在绿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将废旧陶瓷通过艺术设计的手法,创新再利用于室内陈设设计中,不但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高岭土的开采,还可以缓解垃圾侵占土地的状况,具有环境保护的价值。同时,这一设计方法也摆脱了现代设计中单一化、平庸的设计思维,是陶瓷废弃材料循环利用于人们生活的新尝试,也是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提出的新思路,符合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三、醴陵废旧陶瓷在室内陈设中的创新再利用方式
(一)废旧陶瓷与艺术拼接
艺术拼接源于绘画,传统的方法是在画布上粘贴报纸剪片或图片,后来作为文字、声音、图片任意组合的一种艺术手段来创建特殊效果,是再创造行为的一种。艺术拼接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手法将各类材质、工艺等进行重构。
废旧陶瓷碎片通常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具有不规则的裂痕与肌理、釉色丰富,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拼接成形态丰富多样、色彩绚丽多变、图案精美的新造型[1]。用“拼接”的手法对陶瓷碎片进行室内陈设创新再利用设计,常见于装饰画和艺术品(如图5)。选用合适的陶瓷碎片拼接成传统茶壶形态或其他能引起人们共同回忆的物品形态,然后将其装裱在画框上作为装饰画,可以挂在墙上或摆放在桌上,再搭配同一类型风格的陈设品,更加符合居住者个性化、民族化的审美需求,能进一步美化室内空间。图6的设计者运用醴陵沩山青花瓷片进行了茶桌设计,前期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和对醴陵沩山青花瓷片堆积的实地调研,发现各堆积点的器型多数以民用餐具为主,题材内容有很鲜明的湖南醴陵乡土文化特色,设计者以教育性和保护性为目的,选取具有特色的羊纹为母题,根据碎瓷大小、尺寸不同的特征,把细小的细碎瓷作为胎骨揉入水泥,较大的碎瓷片作为装饰材料通过拼接形式镶入水泥,用胶泥注模工艺成型。废旧陶瓷碎片通过拼接的方式创新再利用于室内陈设设计中,给我们的家居环境带来了不一样的情趣,既给人带来特别的视觉美感又让人精神上得到满足。
(二)废旧陶瓷与功能置换
基于醴陵废旧陶瓷固有的形态和破损情况,通过分解、保留、错位等方法重新构建,将物体由一种功能转换成另一种功能,avsJTWSFQ9YbOWBTnAM75w==赋予物体新的功能和意义。将废旧陶瓷变为家居产品——香器:把醴陵废弃陶瓷瓶的瓶腹切成圆环,再切割掉破损的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的圆弧部位中间钻孔,摆放时,圆弧下方空间放置该陶瓷瓶切割后的瓶口作为基座,基座上配置合适摆件,再在圆弧钻孔的部位点上倒流香,废弃的陶瓷瓶就能重组成一个香器。也可以将废弃陶瓷瓶沿瓶身适当位置切割,重构成家居陈设品花器。或从废旧陶瓷瓶肩部一分为二,上部镶上顶饰,下部装上底托,分开部位装上盖缘,一件废弃的小口瓶型陶瓷器就成为了开盖式容器。通过挖掘废旧陶瓷的功能,对其造型进行解构重组,可以将其置换成具有不同功能、蕴含不同含义的绿色可持续新作品。
所以,当一件陶瓷物品因有瑕疵或受到破损而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时,并不意味着该物品寿命的结束,有可能是它生命的另一个开始。废旧陶瓷拥有其独特的颜色、肌理、形态等特征,通过对其中一个较突出的亮点特征进行创意和改变,新的审美价值、功能价值将产生出来。
(三)废旧陶瓷与“锔瓷”
“锔瓷”最开始是因为古人们的文化习俗——惜物保福[2],在陶瓷器破碎后不舍得丢弃,为了保持和维护瓷器自身的实用功能,古代匠人想办法研究如何修复,在探索实践中摸索出了合理的锔瓷技艺。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锔瓷从最开始单纯修复瓷器逐渐变分出了称为秀活的另一类别,锔瓷本身也逐渐转变成一种装饰艺术。
在将“锔瓷”技艺中的表现形式和技法结合到醴陵废旧陶瓷室内陈设创新再利用设计中时,要考虑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可以用锔瓷的技法来完成再设计作品中不同材料之间的组合与对接,运用“花钉”进行装饰,让材料之间的对比给予室内陈设品新的视觉美感(如图7)。对残缺的瓷器进行修复,不是要把物件的残缺部位掩盖住,而是要接纳这种残缺,并将它合理利用[3]。锔瓷技艺对废旧陶瓷材料的充分利用和因材施艺的观念,以及美与实用相统一的特点,是生态哲学共生性的体现,同时折射出了人文情怀。运用锔瓷技艺对废旧陶瓷器进行再设计,为宣传和推广传统手工艺“锔瓷”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废旧陶瓷与竹编改造
中国的传统工艺技术陶瓷和竹编蕴含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恩格斯写道:“陶器是将粘土涂在编织或木质的器物上,使其耐火而制成的。”[4]他曾认为陶器的产生和编织有一定的关联性,后据专家考证,新石器时代,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将编织和黏土的组合逐渐发展为编织加黏土加火的组合,陶器因此诞生。由此可见,陶瓷与竹编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二者渊源深厚。四川的瓷胎竹编、宜兴的竹编紫砂壶等都属于陶瓷与竹编相结合的工艺品。对废旧陶瓷进行创意再设计同样可以结合竹编工艺,竹子是一种自然可再生资源,产量丰富,生长周期短,色泽清新自然,材质坚韧易弯曲,可塑性强,在造型、工艺、材料性能等许多方面都能与废旧陶瓷有效结合,取长补短,创造出更多形式的室内陈设品。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创新再利用设计,需对陶瓷残缺位置进行修整,再结合竹材的可塑性让废旧陶瓷获得全新的外形与适用的功能。
醴陵多日用瓷,根据废旧陶瓷的器型和破损程度,可以将竹编运用在陶瓷废花瓶的中部、上部和罐体的主体部位。废旧陶瓷与竹编工艺结合,光滑的陶瓷和粗糙有节的竹编肌理产生鲜明对比,陶瓷的冰冷与坚硬和竹编的温暖与柔软形成材料间的对比,丰富了层次感,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两者的巧妙结合,能相互弥补不足,破碎的陶瓷不容易修复,但竹编工艺却能完善陶瓷的性能,提升碎瓷片的使用率,视觉上也能带来新的体验感。将废旧陶瓷与竹编结合进行创新再利用设计,可以弘扬陶瓷文化和竹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自身修养、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
(五)废旧陶瓷与镂雕改造
瓷器的镂空工艺又称“透雕”“镂花”,通常是在设计好的坯体造型上根据装饰、实用等需要,在合适部位设计好即将雕刻的图形,再根据图形进行镂雕[5],形成内外通透的图案。这种技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在瓷器纹饰上进行了广泛应用。镂空形式的出现说明古时人们的审美能力已初步形成,不再追求器型的完整,开始追求美的形式,既注重实用功能也有了对美的要求。图9是醴陵窑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于清宣统二年(1910)制作,是醴陵窑用彩及镂空透雕装饰的代表器。
废旧陶瓷大部分是已烧制完成的陶瓷,其材质坚硬,雕刻过程中易碎,对其进行镂雕相对来说操作较难,所以操作时需要在特定环境中进行,雕刻的刀具也要根据具体器型和纹样进行选择。对醴陵废旧陶瓷进行创新再利用时,可以在废旧陶瓷器上设计新的纹样进行镂雕,也可以基于醴陵陶瓷器皿上原有纹样的边缘进行雕刻,从而保留醴陵陶瓷器皿独有的特征(如图10)。镂空艺术的表现力很强,运用镂空雕刻技术在废旧陶瓷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虚实相生的精巧之感。
四、结语
醴陵是我国三大“瓷都”之一,陶瓷生产量大,伴随而来的大量废旧陶器处理不当会给当地及社会造成环境污染。文章以醴陵废旧陶瓷为对象,依据废旧陶瓷的破损状况探索其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创意构思,进而实现废旧陶瓷的再利用。同时,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对其进行再创造,让作品既符合地域特色又绿色环保可持续,为醴陵地区废旧陶瓷的资源可循环利用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为我国的绿色设计发展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程一璇.陶瓷片拼接重构的应用分析——以花卉造型为例[J].美与时代(上),2022(8):19-21.
[2]谢葵萍.锔瓷与金缮的现代重生[J].创意设计源,2017(1):41-46.
[3]罗显怡,陈涛.“锔”与“缮”的传统手工艺设计实践[J].装饰,2020(5):128-129.
[4]刘敦愿.恩格斯陶器起源说新证[J].文史哲,1987(5):22-23.
[5]曹春生,张嗣苹.景德镇青白瓷雕刻装饰文献及实物研究[J].景德镇陶瓷,2022(3):82-86.
作者简介:贺杰,硕士,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