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方法初探

2024-10-28 00:00:00柯朝晖

摘 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成长的需要。而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应的作业设计理应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提升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作业 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

跨学科作业设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探究的活动。那么,跨学科作业设计该如何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优势呢?本文将以语文学科为例,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实施作业设计,从而让跨学科作业奏出最强音。

一、内容上巧妙融入主题

跨学科作业设计需要注重逻辑性和创新性。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需要围绕一个中心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自我发现和积极探索,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更为稳固的认知体系。这样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运用语文的视角、逻辑的思维和语文的表达技巧,从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提炼问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例如:学习《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四季”为主题,选取了与自然科学、美术的交融,设计了以“四季”为主题的跨学科作业:

①熟读课文《四季之美》,理解并背诵文中的精彩段落。

②观察并记录四季中气温、降水、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③结合自身对四季变化的观察,创作一首关于四季之美的小诗或一篇短文。

④根据观察记录,制作一份四季气候变化图表。

⑤选择四季中各自具有代表性的风景进行绘画创作。

⑥结合语文、自然科学和美术学科的研究成果,制作一份关于四季之美的主题展板。

⑦组织一次主题分享会,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展板,并分享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收获和体会。

这样的主题式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四季之美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语文、自然科学和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形式上积极构建项目化

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应致力于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其展现形式虽然多样,但以项目化的形式构建,更能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这种形式,旨在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真实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达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于真实情境发掘问题,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进行研究设计与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分享项目成果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课后设计了一份以“赵州桥模型制作与历史文化探究”为主题的跨学科作业。

(1)项目背景与目标

《赵州桥》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成就——赵州桥。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我们设计了“赵州桥模型制作与历史文化探究”项目化作业。通过此项目,学生将动手制作赵州桥的模型,并结合研究,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2)项目任务与要求

①赵州桥模型制作

学生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州桥的基本构造和特点,包括桥体、桥墩、桥面等部分的比例和形状。

学生使用合适的材料(如纸张、木棍、胶水等),按照赵州桥的实际比例或缩小比例,动手制作一个赵州桥模型。

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注重细节,力求还原赵州桥的真实面貌。

②历史文化探究

深入研究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包括建造年代、建造者、历史变迁等。

了解赵州桥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意义。

通过结合课文,查阅书籍、网络资源或参观相关博物馆等方式进行探究。

③成果展示与交流

准备一个展示板或PPT,展示自己制作的赵州桥模型以及历史文化探究的成果。

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模型制作过程和历史文化探究的发现。

展示结束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

通过这个项目化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赵州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特色;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和研究历史文化,提升学生对古代建筑和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方法上注重切入实践性

郭元祥教授曾明确指出,从人类全面发展的视角审视,实践无疑是个人成长与进步的核心基石。教育,作为一项旨在精心培育人的活动,必须审慎处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致力于寻求两者的理性且富有价值的交融点。

实践在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跨学科学习中亦是如此。跨学科作业的实践性不仅是多样的,还是灵活的。即使在相同的实践主题下,由于切入点、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异。作业完成的过程生成跨学科作业的实践性,但其核心仍是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为扩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的覆盖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基于此去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内容,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望庐山瀑布》

(1)作业目标

结合语文学科与地理知识,通过实操性作业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望庐山瀑布》中描述的壮丽景色,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2)作业内容

①地理探索实践

利用地图软件或地理教材,查找庐山的位置,了解其地形地貌以及瀑布的地理特征。

观看庐山瀑布的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瀑布的形成原因、水流特点等地理知识。

②实地考察

组织一次庐山瀑布的实地考察活动,亲身感受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在实地考察中,需记录瀑布的形态、声音、水流等细节,并拍摄照片或视频作为留念。

③语文理解与创作

朗读《望庐山瀑布》,并结合地理知识和实地考察的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创作一篇短文或绘制一幅画作,描绘自己心中的庐山瀑布景象,展现瀑布的壮丽与自然之美。

(3)作业要求

①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内容,确保对庐山瀑布有全面的了解。

②实地考察中要注意安全,遵守景区规定,保护环境。

③提交的短文、画作或实地考察报告应体现个人的观察、理解和创意。

这一实操性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还能通过地理探索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同时,通过创作短文或画作,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也能得到提升。

四、FA——评价上讲究提供多元性

新课标着重指出,学科教学需确保“教—学—评”三者间的和谐统一。同样,跨学科学习亦应遵循这一原则,以科学且高效的评价手段推动学生学业进步。因跨学科作业的独特性,其评价不应只注重学习的结果,更应聚焦于作业完成的过程,倾向于综合考量学生的核心素养。鉴于此,跨学科作业的评价方式也应该避免单一、单向性,而应趋于多元性和互动性。

例如,在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的语文跨学科作业中,教师设计了以下评价表: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采用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评定,学生可以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作业的优点和不足;同伴之间可以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评价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此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流露、态度展现、价值观形成以及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要素,同样应被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至于评价结果的展现形式,我们应避免单一的量化评分,而应转向更为多元化的综合评估。要将定量与定性评价、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巧妙地结合,以此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晓红.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建设,2020(18).

[2]刘慧敏.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的有效策略[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3]李明,王晓丽.基于跨学科理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