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下美术学科中的教学探索

2024-10-28 00:00:00陈洁

摘 要: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推出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艺术课程理念作为艺术课程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作用。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课程理念进一步加强了美术学科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美术教学应坚持以美育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在审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综合素质。

本课立足艺术课程标准理念,依托“千姿百态的水”一课,以水为载体,探索水这一形象符号的思想内涵。通过观察水、分析水、创作水,以水为镜,感受水的形象超脱现实的精神品质,在审美体验中提升学生的思想与精神追求。

关键词:德育 审美 协同育人 精神品质

本次教学探究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人类最密不可分的事物——水。通过观察水的造型、分辨水的形态、感受水的内涵,引导学生用艺术创作的方式表现水,从创作与描绘中领会水的精神内涵。通过反思、创作、实践,表现具有艺术美感的以“水”为主题的作品,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坚持以美育人反思,以水为镜

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形状。因为看似普通且触手可及,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不会去仔细观察水的造型与态势,更很少对水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进行思考。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首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不同姿态的水,再带领学生概览不同种类的水体,观察不同状态、不同造型的水,思辨不同的水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悟不同的水表达的不同情感,尝试总结不同的水所涵盖的不同精神品质。

(一)概览——水体类型

教师通过视频导入,概览自然界中不同的水体,打开学生的思维。观看溪、江、河、湖、海的视频,引导学生以通感的方法想象不同的水给人带来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上的感受。如果将它们拟人化,水会有怎样的个性与品质呢?引发学生对不同水体的特征及对应的精神品质进行联想与思考。

(二)观形——水的变化

1.水的随势成形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因地形、环境而变化,当遇到障碍物时,不同的水体是如何表现的?例如,潺潺的小溪遇到障碍物时,会打破自己原本的外形,随障碍物的外形而分流;奔涌的浪花在遇到海床抬升或障碍物时,会借力撞击出更大的浪花;流淌的大河遇到断崖时,不会踌躇,而是一跃而下形成了瀑布。由此反思,我们能够从水遇到障碍时的表现中学到什么呢?

2.水的千变万化

自然界中的水,我们往往狭义理解为液态水。液态水的质感是清凉柔软的,我们常认为它所拥有的精神品质是软弱的、逆来顺受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科学课中学习的水的三态变化思考:生活中存在“坚强”的水吗?

(三)思辨——水的精神

在讨论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和水体的运动中我们发现,水的形象涵盖了不同的精神品质。例如,潺潺的小溪虽然没有海浪那样巨大的能量,但在遇到障碍时或灵活变通、随势成形,或持之以恒、水滴石穿;海具有开阔的胸怀与奔涌澎湃的热情与勇气。学生在思辨中针对水的不同造型、状态,总结了不同的精神品质。(详见上表)教师在此环节引导学生以水为镜进行反思,水的不同精神品质对自己有何启发?

二、重视艺术体验创作,以水为鉴

了解了水的类型、状态与品质,接下来的艺术创作环节,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以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审美体验。

(一)欣赏水图元素捕捉

1.元素捕捉

教师导入水的照片。引导学生将其与水的画作进行对比,探究画家常用怎样的元素去概括不同造型的水。引导学生从画家的作品中捕捉不同状态、不同水体的形象如何用点、线、面元素进行表现。

接着学生自主捕捉照片中的元素,我们会发现,画面中如果只表现水的线条,水是孤立的,构图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加上地平线和海岸线,增加画面构图的整体性。

2.观察调整

水势不同,线条的造型也不同,水势越大,线条的弯曲程度也越大。水流动的方向不同,线条的凹凸方向也不同。所以要表现水千姿百态的造型,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并调整画面元素。

(二)艺术变奏形式分析

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用线条可以表现水的动势和方向。但如果要表现水的特征,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水所表达的美感和精神品质,一根线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用形式美法则将数根线条组织起来。

1.统一——温柔平和

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有很多,如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整体与呼应、对比与调和,选择哪种形式美法则取决于我们想要表达水的哪种美感。通过对比照片学生发现,表达水的平静温柔更适合用统一的形式美法则。线条的排列方式和凸起方向都要统一有序;表达水的活泼与动感,可以把线条的排列方式和凸起方向做一定程度的改变。(详见图1)

2.变化——活泼灵动

在前一个环节中,教师使用了统一的线元素进行表现,表现了温柔、平静的水。而在画面中使用过多统一的线条会导致呆板,缺少变化。如何处理呢?这就需要在统一之中寻找变化。在统一的方向和排列方式的线条中,改变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能进一步表现水的灵动与变化。短线条的添加恰似海面上漂浮的泡沫,长短各异的线条仿佛动势强弱不同的浪潮。(详见图2)

在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法则中我们发现,一味重复且循规蹈矩的线条,会给人以呆板木讷的感觉。人也是一样,一直机械地重复是无法取得显著进步的,只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挑战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去创新,去开拓,才会进步。

(三)举一反三知识迁移

1.积点成线

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使用线元素结合统一变化的形式美法则表现水的美感的方法。而不同水的造型中不仅能提取到线元素,还能从水滴、雨点中提取到点元素。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出示水龙头向下滴水的动态图片,水滴快速运动就形成了水线。在造型表现中也是一样,点的快速移动就形成了线。所以在我们表现水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点元素来丰富画面。

2.积线成面

同样的道理,在无数水线倾泻而下时,仿佛形成了一面幕布,比如瀑布、雨幕。所以表现水势大、水体辽阔时,还可以使用面进行概括。

三、突出课程综合实践,以水为媒

(一)协同学生生活

新艺术课程理念提出,要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本次德育探索就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上,课程中关于水的图片均选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许多艺术家创作过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作品中的水或平静安然,或流水潺潺,或大浪滔天,无不证明艺术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生命的思考,对优秀精神与品德的神往。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学会感受水、欣赏水,从水的精神中汲取今后学习与生活必备的精神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协同美术门类

同时,新艺术课程理念要求突出课程综合,以各个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在本次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设置了三个层级的练习,从综合材料、立体造型两个美术门类开展。

1.综合材料

第一层级为绘画,使用简单的线条进行构图。第二层级是联同时下热门的美术门类综合材料,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扭扭棒、毛线、毛球、珍珠等),代替画面中的点、线、面。(详见图3)

2.立体造型

综合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立体性,作品带有一定的立体造型效果,但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体造型。所以第三层级的练习,我们尝试让水从平面走向立体。学生尝试通过卷、立、折、穿插等方式,用综合材料创作了立体造型作品。(详见图4)

本次教学探索,学生在概览、观形、思辨、创作中观察水的造型,学习使用形式美法则表现自己心中的水。本次学习活动的目标设置着力于让学生能够“表现水”,而不是一味地“再现水”。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水中汲取自己欣赏或想要学习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甚至能够将自己的理解投射到艺术作品上。例如在立体造型的创作中,许多小组选用使用过的塑料ibxRToEUjeW4SUuN5RQ9Fw==瓶、塑料袋、吸管等我们认知中的废品,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大家保护海洋环境。这是超出我所预料的课堂生成,涉及了时代发展所赋予学校德育的新内容——生态教育。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后浪们”应该有的样子:有开阔的眼界和悲悯的爱心。

本课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水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但我想,水带给我们的启发不止于此,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像水,有着千姿百态的造型,有着独属于他们的珍贵品质。他们可以做一滴水珠、一片涟漪、一条欢脱的河流、一汪平静的泉水。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他们的未来,我也愿意做一个赏水的人,坚信他们在迎来阳光照耀的时候,都会闪闪发光,浮光跃金。

参考文献

[1]张丽霞.新课标,“旧”教材——“新课改”初期美术教师的应对策略[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3(02).

[2]朱金晶.新课标下小学美术德育分析[J].求知导刊,2023(15).

[3]李瑞.线条的节奏韵律在中国画中的实现[J].美术大观,2011(12).

[4]王建飞.浅论形式美在美术欣赏中的美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