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依托课后服务,不断深化“一校多品”建设,为学生成长赋能。
一、抓牢三个基点,为课后服务工作“强筋壮骨”
(一)文化引领,提高管理效率
围绕“阳光教育”办学理念,注重课后服务全过程管理。针对一校五址办学实际,我校成立以党总支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准工作发展大方向,监督落实全过程;主管校长和中层干部统筹协调,把控阶段成效;组长联合五校区整体发力,落实具体目标;教师立足课堂,解决基本问题,形成上下贯通的管理架构。
(二)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效能
校内学科教师担主责。建立“一师一案、一生一档”,确保课后服务内容有实效。54名在职党员教师全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30余名有专业特长的党员、团员干部教师承担社团授课与管理工作。
以科研探究推动创新性。教师撰写论文获市区级论文、案例评选奖项,在“戏曲进校园”培训等活动中获得好评,为探究工作方法积累了宝贵的一线经验。
校外专业教师补能量。我校建立了一支包括政府科室、文化部门、群团组织、社区人员、家长、校外机构在内的校外课后服务工作团队,走进镇党群服务中心、汽车制造厂、艺术村、田间瓜棚……丰富课后服务形式与内涵。
(三)阵地建设,提升素养效果
将课内教学“第一课堂”与课后实践“第二课堂”相融合,夯实基础素养。一是课内教学重普及,探析国家课程与社团课程素养目标,每月开展一次交流活动,每学期撰写一篇教科研论文或案例,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基础。二是课后活动重体验,以市区级活动为引领,结合学校实际与学生期盼,党政办等职能部门联合开展艺术、体育、科技、劳动等实践活动,实现“月月有展示,生生都绽放”。
二、形成“5+2”发展之a4c366c405511399aaa141e53cf097983b673834c4dd6595829ae66759755180路,多品牌特色同步发力
以“必修+自修”双轨模式,形成“学科辅导促学业提升、社团活动增阳光活力、体育品牌铸阳光精神、劳动教育促阳光品质、实践活动育核心素养”的五个核心支点,为课内、课外两条育人路径提供补给,努力探索一条多品牌同步发力的“5+2”特色发展之路。
(一)横纵发展,课后服务展活力
五校区在横向上统筹安排课后服务内容,在纵向上安排菜单式课程。中心校作为核心校区,有学生千余名,需求量大,开设30余项课程,引领全校发展。庆国完小的合唱、舞蹈、武术颇具特色;北顿垡完小的国学诵读传承文化经典,科技推动创新意识;薛营完小的葫芦烙画让民族艺术浸润学生心灵,冰蹴球激发体育精神;南顿垡完小的剪纸、陶艺项目独具民族特色。
(二)品牌驱动,亮丽名片展风采
一是成立“小葵花”京剧社,让国粹艺术浸润校园。作为“大兴区青少年戏曲传承与发展提升工程”试点校,我校积极探索戏曲传承渠道与育人方式。围绕京剧文化打造“梨园印巷”文化长廊,以静态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沉浸于戏曲文化的海洋;制订京剧社日常训练计划和国剧创编时间推进表,落实阶段排练任务,关注学生实际获得,确保实效。
二是舞蹈科技共提升,“银凤”“银鹰”比翼齐飞。突出“远航计划”银凤舞蹈团、银鹰模型团引领作用,完善品牌社团梯队建设,关注完小特色社团建设水平。每学期开展“艺术节”“科技月”展示与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在各级各类平台中充分展示自我。
三是丰富体育文化,啦啦操活力四射绽放童年。三年间,学生通过接受专业的啦啦操训练,将力量美与艺术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变得更加自信、阳光与团结,多次为区校运动会奉献精彩演出。
三、“四位一体”助力五育并举
在“家长参与、学校主导、政府保障、社区支持”的四方主体协同育人大格局下,学校利用多方资源为学生解决实际需求,为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为家校协同提供契机,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整体提升提供动能,成为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
我校荣获第27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集体项目)奖;第十三届“国戏杯”金奖、优秀组织奖;原创剧目、传统戏连续两年在“戏耀京南·曲悦大兴”北京市大兴区中小学生戏曲大赛中荣获优秀创作奖,表演一等奖;“兴戏杯”韵律操荣获一等奖;“戏曲进校园”工作在2023年大兴区戏曲视导活动中深受好评。舞蹈《冲浪企鹅》获大兴区第二届“金凤杯”舞蹈集体节目一等奖并参加北京市第二十六届学生艺术节。我校荣获“红心向党 匠心育人”校园红色主题模型教育竞赛“全国先进学校”。我校啦啦操获全国比赛第一名。在劳动教育基地校评选中,我校荣获“劳动教育优秀成果奖”。学校连续两年在课后服务、科体艺工作中收获大满贯,获集体、个人数十项荣誉称号等。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已然成为减负提质的一扇重要窗口。庞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以“一校多品”建设为导向,不断调动校内外多方资源,丰富课程设计,大力拓展学校育人途径与成效,为学生成长提供广阔平台,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