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要求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旨在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习作重点是明白什么是读后感,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一定要真实、具体,既可以联系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习作思路
一、明确概念,选择内容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把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的感想写下来。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自己独特的感想,有时候会被书中印象深刻的人物所吸引,有时候会被扣人心弦的情节所感动,有时候书中蕴含的道理会让我们深受启发,这些都可以作为读后感的内容。除此之外,作者的写作手法、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产生的思考等,也可以作为读后感的内容。
二、读透内容,抓准感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因此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内容,抓准感点。怎样读透内容?一般来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为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当然,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能引发感想的地方很多,我们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挖掘、最有话可说、最能触动心灵的感点来写。因为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有价值,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波及其他,并紧紧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即可。
三、分析内容,亮出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的内容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地对所读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整体,进行论述;对寓意深长的材料更要作深入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抓住读者的眼球。切记无论选择哪一个感点,其核心标准都是有针对性,且有真情实感地有感而发,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本次习作。
四、联系实际,适当拓展
写读后感最忌讳的就是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就事论事浮于表面,感想阐述不能深入,习作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震撼力,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联系实际,就是要紧密联系生活,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一些相类似的群体。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人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呼应感点。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中间、结尾都要围绕“读”展开。因此,在结尾处总结全文时,既可以呼应前文,再次强调或者升华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未来。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范文
乱世中的一缕忠魂——《三国演义》读后感
李昊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纷争不断、斗争不止的故事。
书中塑造了众多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义薄云天的关羽、仁义双全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胆识过人的张飞、阴险狡诈的曹操等。作者妙笔生花,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让他们活灵活现、千姿百态。读罢此书,也让我懂得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在众多的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他不仅聪明机智,而且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替刘阿斗守住江山,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中,最让人意难平的是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最终却积劳成疾,殒命五丈原。他从“三顾频烦天下计”到“两朝开济老臣心”,为了刘备的千秋伟业,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曾有一日的懈怠和松弛,但天不遂人愿,一代智星的陨落,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他让我知道:这世间竟然有人能把忠诚做到极致;他让我知道:什么是一诺千金;他让我知道:什么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同时,我还喜欢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武圣——关羽。书中有个情节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曹操因为欣赏关羽的才能,想挽留他做自己的手下大将,就打算用钱财和美人计诱惑关羽。可关羽全都不为所动,过五关斩六将,毅然回到了刘备身边。他这种忠贞不贰、重情重义的英雄气概,令我敬佩不已!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在这本书里,我不仅了解到了一些当时的历史事件,还明白了很多的人生道理,也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一本《三国演义》,就是一场文学盛宴,是一部人生百态全集,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慢慢品味。
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点亮人生,读书使人明智。听了我的感受,你是否也想读一下这本名著呢?
引用名句开头,开门见山,直接写出书名和内容。
选取了两个自己最有感触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展开论述,紧扣文题。
总结读书的好处和收获,鼓励大家也去读一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