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杯莫停”“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唐伯虎曾说“李白能诗复能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也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李白不仅是诗仙,更是酒仙,在写给妻子的《赠内》中,他直言自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阳歌》中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据统计,李白流传下来的一千多首诗作中,有一百多首写到饮酒。那么问题来了,李白如此爱酒,那他的酒量是不是真的很大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李白喝的酒和现在的白酒并不是一回事。唐朝的酿造酒是以粮食或果子自然发酵而成。这种酒色泽混浊,酒面上浮着一层微生物或杂质,类似于现在的米酒或醪(láo)糟,又被称之为“琼浆”或“浊酒”。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里写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浊酒”就是因此而来。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所写“绿蚁新醅酒”,其实就是酒面上浮着的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千万不要以为酒面上真的会有绿色的蚂蚁。这种酒在喝之前还要再澄清过滤一次。
再说李白所喝的酒的度数。自然发酵的酒,酵母菌在酒精浓度达到百分之二十后就很难继续繁殖,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的记载推算,唐朝的酒的度数大概在3度到15度之间,所以李白所喝的酒就好比现代人喝的啤酒一样。想象一下李白拿着啤酒和你对饮,好像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在《水浒传》的“智取生辰纲”故事中,杨志押送十万贯生辰纲路过黄泥冈,白胜挑着酒沿路叫卖,引得赶路的军士们争相买酒解渴。用酒解渴,也足以证明当时的酒其实是没有什么度数的。
宋朝后期酿酒技术才有所提升,特别是元代蒸馏技术的划时代革新,甚至将酒精浓度提升到60多度。因为这种蒸馏酒又可以点燃,所以又叫“烧酒”。和唐朝时期相比,酒的度数至少翻了四倍,李白再“一杯一杯复一杯”的话,别说写诗,只怕早就倒头而睡了。
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斗酒”到底有多少。唐朝时的一斗酒有6000毫升,如果一瓶啤酒是500毫升的话,相当于一口气喝了12瓶,会不会喝醉暂且不谈,估计李白会不停地上厕所。何况李白作诗喜欢夸大其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扶摇直上九万里”等等,所以李白的真正酒量很可能需要再打一个折扣。
即便度数再低,酒也终究是酒。李白无酒不欢,无论是志得意满,还是怅然失意,酒,始终伴随着他。据《旧唐书》记载,李白最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日日嗜酒,再加上年老体弱,久病未愈,李白最终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美酒激发了李白内心的创作灵感,让他写下了众多的旷世诗篇。唐诗离不开李白,李白离不开美酒,美酒成就了李白,也让他的一生由此颓然落幕,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美酒虽好,切莫贪杯!
诗词小问
杜甫《饮中八仙歌》所说的“____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描述喝醉酒后____晃晃悠悠坠入枯井之中,被人发现时竟在井底睡着了。成语____就是讲述贺知章和李白一起喝酒的故事。(答案:知章、贺知章、金龟换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