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期,我想把珍贵的版面留给我的一个“珍贵”的学生。他的名字叫李琰。
所谓最“珍贵”的学生,就是在我所在的国际学校的大环境中,对国学的热爱远远超越大部分同学,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起到榜样作用的学生。
李琰是清澜山学校“澜途计划”的培养对象,我是他的指导老师。
越是和这个孩子接触,我就越喜欢他,越佩服他。因为越是喜欢和佩服,对他的要求就会越高。我知道,他懂我的高期待,也承担得起这样的高期待带来的压力。这两期的内容想重点呈现与李琰同学关于一篇随笔的讨论和修改。
在我教他之前,李琰也爱写作。他的写作对象主要是风景,还有幻想型写作。在教他之后,我对他提出了新要求:除了风景,你要尝试观察周围最真实最普通的人和事,特别是人。把人写好了,你便几乎什么都会写了。
李琰很上心,交上来的第一篇文章是《阿公》。如果按照对一般同学的要求,这已经是一篇相当不错的文章了,但对他,我必须吹毛求疵。
我跟李琰的部分讨论,以点评的方式呈现于作文中。
阿公(初稿)
广东省东莞市清澜山学校李琰
阿公今年七十八岁了。打从我出生时起,每年我们一家都要回老家去看望他。
他虽然年纪大了,可心却仍旧散发着活力。布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露出一口白白的牙齿。他的眼睛不大,但每当他的视线投在我身上,我就感到一股和煦的风从我心头掠过,无论当下我的情绪有多糟糕,这股风总能使我内心的乌烟瘴气顷刻间烟消云散。
母亲常说,阿公年轻的时候为人豁达,结交了很多朋友。他生性开朗,可招人喜欢呢。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老家,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访客登门,要么提着一袋袋礼品,要么拿着一瓶瓶好酒。阿公总是笑盈盈地推让,可最后还是盛情难却,只好收下。阿公还经常请他的朋友们来家中做客。有时只有一两个人,有时却可以把阿公家的客厅挤满。阿公和他们喝着茶,吃着荔枝,谈天说地。这一聊,就能聊上好几个小时,直到夜深,客人们才陆陆续续地离去,但家中的每个角落,都还萦绕着爽朗的笑声和话语声。
阿公年事已高,可精神依然矍铄,身体依然硬朗,常常出现在游泳馆,拎着包,肩上披着浴巾,戴一副泳镜,穿着拖鞋啪嗒啪嗒地走着。将随身物品放好后,就不紧不慢地没入水中。腿一蹬,胳膊开始有序地摆动,自由自在地游起来。在我小时候,阿公总喜欢带我一起去游泳。当时我还小,对水有着天然的恐惧,只敢在浅水区待着。阿公看见我胆怯的模样,就招呼我跟随他。见我不为所动,他只好转身游起来。那时的他和现在他似乎没什么变化,仿佛时间在他身上留不下任何印记。不管是邻居还是亲戚,只要见了他,都由衷地夸赞他身体硬朗,犹如壮年。
我待在老家的这段日子里,阿公每天都起得很早。月亮还挂在天边,他便提着保温器下了楼,迎着清晨的寒风去买早餐。等睡眼惺忪的我爬出暖暖的被窝儿时,他早已经坐在客厅里,边剥荔枝边出神地看新闻了。一看到我,他脸上立刻涌现出那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招着手,催促着我快点吃饭。我无法避开阿公慈祥和蔼的笑容,只有乖乖坐到餐桌前。就在我正准备舀一勺粉条吃时,阿公不知何时来到了我身旁,抓起勺子就开始为我盛饭。没等我吱声,他就已经把一碗热腾腾的粉条递到了我面前。阿公的性格就是这样,见不得我们这些晚辈吃苦,哪怕是盛饭也要为我们代劳。母亲曾因此与他争论过,试图劝说阿公,让他不必为我过度操劳。可他只是摇头,对母亲的“谏言”置若罔闻。母亲无奈,只好私下告诉我,让我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桌上,阿公必定优先给我夹菜;下了餐桌,阿公又第一时间找上门来,试图把水果、蜜糖、酸奶等美味全都塞进我的肚子里。我一次次地拒绝,但他不达目的不罢休。话虽如此,可阿公的态度是如此诚恳,哪怕我再铁石心肠,也做不到每一次都拒绝他的好意。
到了分别的那一天,阿公便自告奋勇开车送我们一家去火车站。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叮嘱着我们,脸上漾着笑,可他沙哑的声音中还是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一丝伤感。这微小的感情波动,却让我不由得黯然神伤。车一停好,阿公就立马推开车门,准备把沉甸甸的行李搬出来,可我们反应迅速,先一步取出了行李。阿公好像对我们的举动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站在原地接收了我们的拥抱,痴痴地望着我们拖着行李渐行渐远。我边走边频频回头,远远地看见阿公木然地站在原地,我有些伤感地朝他挥了挥手,希望他赶快回到车内,更希望他收下我这份浓浓的谢意和爱意。
阿公貌似接到了我的示意,缓缓地转过身,渐渐消失在我的视野中。
所谓的“最优秀的孩子也可能踩”的“这些作文的坑”,精简归纳,就是指不能做到:第一,主题更聚焦;第二,描写更个性化。这两个方面做好了,这篇本来已经不错的作文,就会更上一层楼了。下一期,我们再来解读李琰的升格作文。
【团队回音壁】
为什么主题无法聚焦?为什么不具备独特性的低效无效甚至反效的描写频频出现在写作中?我想,一是写作动机不充分,投入激情不够;二是没有内容可写。写作并不是“文章制作”,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王君老师告诉李琰同学应该真诚地向读者言说阿公。接着,引导他专注于搜索、再现、重组“我与老人”游泳等过程,这是在唤醒他的生活经验,是非常高明的写作指导。
王君老师在对李琰同学的作文指导中,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写这一点让我感受很深,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写一个人的眼睛,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用“炯炯有神”来形容,只要是笑容就会“笑吟吟”“笑眯眯”……其实,正如一千片树叶有一千种形状,一千个人也有一千张不同的面孔,更不用说衣着、神态、动作等,根据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等的不同也会有很大差别。因此,一个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个极具观察力的人。
很多同学喜欢写散文,以为散文很散,殊不知散文“形散神不散”。七年级上册写作专题有“如何突出中心”,想要突出中心,就必须围绕文章的“神”走;七年级上册写作专题还有“写人要抓住特点”,“人物”是文章的灵魂,人物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力求绘声绘色再现人物,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围绕中心,突显人物特点,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两点搞不定,就很容易掉进“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