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语言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和新课标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英语课程新的教学理念。语言能力不仅构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而且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从改进教学理念入手,转变教学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能力;合作;自主探究
作者简介:刘晓丽,昌乐县古城小学。
一、提高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无论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式教学,还是满堂灌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都无法激发起小学生应有的英语学习兴趣,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往往会被定义为英语基础知识教学,英语学习停留在思维的表层,学生的语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小学生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无法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哑巴英语”现象普遍存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其育人价值,需要通过学生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展现出来,特别是能够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往往会被视作英语水平好的标准之一。反观现在的英语课堂,只有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授课教师才以娴熟的英语组织课堂活动,在平时的常态课中,为了短时间内把知识点教给学生,教师往往以半英半汉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的英文输入量严重不足。另外,课堂教学中缺乏真实的语言情境的创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因此,学生很难把所学语言迁移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比如句型“How are you? ”,课本上出现的答语是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学生把这种问答方式当成了固定搭配,无论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都用fine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心情,殊不知“I'm bored/sad/angry/ill/better/tired/happy.”才是充满喜怒哀乐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表达方式。另外,学生一旦对“教师讲,学生听”的英语授课方式习以为常,便会逐渐丧失主动表达的欲望,长此以往,“哑巴英语”现象便会滋生并普遍存在。
(二)英语阅读量不足,阅读理解能力受限
按照考试大纲要求,英语检测中的阅读文本都是课文之外的素材,而且语篇中必须出现15%-20%的生僻词。根据以往学生反馈,阅读理解篇幅较大,容易产生做不完的现象,另外,文本内容难,很多学生读不懂。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一是因为学生平时涉猎英文读物较少,阅读的速度没有达到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平时英语学习局限于课本,知识面比较狭窄,词汇量有限。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中的关键一环。受每周英语课时的制约,阅读课的内容非常有限。而课后,学生对阅读性作业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书面作业,因为教师对阅读性作业的检查会比较弹性,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像其他文化课作业一样立竿见影。另外很多家长认识不到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没有给孩子提供必要的阅读环境和阅读素材,认为把课本内容学会就行,学习是学校的事情。这样一来,很多阅读性作业便形同虚设,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也无从谈起。
(三)iHZSJm/7ozESFpEqpqr6zA==书面表达能力欠缺,英语写作成为薄弱环节
相较于听说读,写作是小学生语言能力中的薄弱环节。大部分的学生对英语作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虽然平时反复听写单词,背诵课文,但是到了作文输出环节,学生仍然无法有效提取大脑认知结构中的正确词汇和句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教师的层面而言,大部分教师没有研究出一套提升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而言,写作在英语检测中占的分值远不及其他题型,在学生眼中属于“出力不讨好”的一类,因此学生不肯在作文上下功夫。写作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有更高要求的,学生需要根据作文题目,判断使用什么时态,应该用第几人称,用到哪些句型结构?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系统的知识框架,写出的作文恐怕就会漏洞百出,比如,“汉式英语”现象的存在,“描写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我早上7点钟起床”,学生会误写成 “I at seven o'clock in the morning get up.”。再如,不会正确使用动词时态,词汇量不足,固定搭配误用,单词拼写错误,句子之间缺少过渡语,内容不够连贯等等。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一)合作学习——从“个体”到“团队”
将一个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4人组或者6人组),是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活动,组员们共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布置的很多小组学习任务都要求小组成员全部参与,而不同成员的学习水平是有差异的。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小组的凝聚力和荣誉感也会慢慢地形成。在小组间的PK中,每个小组的竞争意识都会被激发出来,最终班级的整体教学效果也会被带动起来。
例如外研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Module 10共两个单元,分别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两大节日。在学期末总复习阶段,如果按照传统的复习模式,听写单词、背诵课文、处理相关练习题,学生一定会感觉单调、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节复习拓展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春节和圣诞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就其中一个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并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进行描述。这一学习任务需要提前布置给学生,以便于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从网络或者课外读物中查阅相关资料。在小组长的分工安排下,小组成员分头行动,为课堂学习搜集充分的材料。课堂上,各个小组展开了饶有兴趣的讨论,学生发现除了课本中的have a big family dinner和eat lots of food这些共同点之外,不同国家的人们都会clean and decorate(装扮)the house, wear beautiful clothes and greet(问候)each other。这就在课文所学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提升了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课堂上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同点之下的不同之处,学生的回答非常丰富,比如:春节离不开中国福字(Chinese word for “good luck”)、对联(Chinese antithetical couplet)或者中国结(Chinese knot),而圣诞节不能缺少的是圣诞树(Christmas tree)。过春节吃饺子(dumplings)寓意团圆,而火鸡(turkey)在圣诞节中象征感恩。另外,相对于西方的 “Christmas card” 和 “give presents”, 中国的红包(Hongbao)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增强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学生畅所欲言,都乐于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与小组成员分享。教师穿插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之中,扮演着“答疑解惑”的角色,比如:“某个课外词汇的发音是怎样的?”“这个意思用英语这样表达是否合适?”…… 最后,每个小组成员共同用英文向全班汇报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充分复习课本内容,而且进一步完善并丰富了自己的语言知识结构。当天的家庭作业可以让学生制作配有英文介绍的手抄报,将课堂上交流的内容以书面形式进行有效的输出。其中内容生动、表达流畅的作品可以作为范文要求学生背诵。经过自己的讨论交流得出的成果,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这对他们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二)自主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应该备好课: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有哪些,设计哪些教学活动才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情境,教学活动中的评价办法有哪些?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本身,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有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制定贯穿课堂始终的奖惩办法。对于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奖励。对于课堂学习活动中,比较沉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教师应该设立帮扶机制或者激励机制。
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匮乏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课前5分钟演讲,演讲内容为学生正在阅读的课本以及自己的感想之类。全班学生对其演讲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学期全过程量化,最终和学期末个人评优挂钩。刚开始,大部分学生对此都非常犯难,觉得5分钟简直太漫长了。这时候,教师要慢慢引导,可以先从班里的学习骨干开始。如果英文表达确实有难度,也可以英文为主,汉语为辅。学生阅读的过程也是战胜自己畏难情绪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一开始的只言片语,演讲时的扭扭捏捏,到后来语言日益丰富,自信溢于言表,都离不开日复一日阅读的积累和沉淀。学生除了分享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想外,还可以交流自己又学到了哪些课外词汇和语言知识,并期待从教师这里获得点评和补充。慢慢地,学生会主动将这些课外词汇进行归纳和整理,摘录到笔记本上,并且及时复习,他们的语言结构也会日益丰盈。也许刚开始学生是被教师“逼着”阅读,但是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久而久之,阅读会成为一个滋养身心、启发智慧、提升素养的有效途径。随着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英语检测中的阅读理解不再是短板,而是会成为学生脱颖而出的跳板。
(三)探究学习——从“接受”到“建构”
在英语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语言能力受其思维品质的制约,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善于动脑,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传统地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做法不可取,教师应该创设一些引导性的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展开自己的学习之旅,最后通过感知、体验、比较、分析等大脑精加工的过程,建构起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神经元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例如外研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1“She learnt English.”,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了Lingling的爷爷奶奶之前的工作和现在的状态。那么自己的爷爷奶奶以7e557ececf3aaef108464e7bc4fbf507前是什么样子呢,现在又在干些什么呢?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交流,然后用所学的句型结构进行描写。该课文中仅仅出现了dancer和driver两种职业,但是通过学生的作业,笔者发现他们的语言非常丰富“My grandpa was a farmer. He worked in the fields.”或者“My grandma was a teacher. She taught in a small village.” ,当谈及自己爷爷奶奶现在的生活,有的写到“They are travelling now.”, 有的写到 “They are doing Tai Chi now.” 。总之,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丰富多彩,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而且还充分激活了自己已有的语言结构。当学生在谈及自己爷爷奶奶的时候,都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也因此达成。如此一来,学生内心世界、生活、品格、行为的元素全交融于语言教学的课堂中,促进了其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结语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有效促成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不光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课时,才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学生学习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及时鼓励、因材施教,注重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提高其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当前,广大英语教师已经在提高小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和有益尝试,但是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在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工作中,笔者希望能与广大同仁携手,从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入手,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方面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孙婷婷.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贯穿英语阅读课和故事课[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1):130-133.
[3]陶仪.三步提问,交际中发展思维能力[J].文理导航(下旬),2022(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