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伤记忆建构的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研究

2024-10-27 00:00:00于梦洁朱天梅
学理论·下 2024年5期

摘 要:日本细菌战档案是构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创伤记忆的重要媒介,借助叙事理论活化档案信息有助于重演历史场景,释放档案创伤记忆能量,建构有序完整的集体记忆。以纪录片《七三一恶魔的饱食》为例,采用框架三层次分析法,从高层次的主题指向、中层次的策略构思到低层次的符号意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面向创伤记忆建构的档案叙事中,纪录片《七三一恶魔的饱食》坚持内容为王,丰富档案资源储备、构建协同开发生态,提升档案叙事效能、多种符号共刻,深化档案叙事内涵,为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实践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关键词:创伤记忆;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G27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80-04

收稿日期:2024-05-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史料整理及专题数据库建设”(16KZD014)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记忆视野下侵华日军细菌战档案研究”(23ZSD33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于梦洁,硕士研究生,从事档案叙事研究;朱天梅,副教授,从事档案叙事研究。

日本细菌战档案是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简称七三一部队)从建立、发展、扩张、溃逃、战后交易到审判的全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报纸、照片、录音、影像、漫画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1]。此档案不仅记录了七三一部队研制细菌武器、进行人体实验、实施细菌战的反人类罪行,还记录了受害国与受害者的苦难史、伤痛史与胜利史,为构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创伤记忆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源。近年来,随着日本细菌战资源库和俄罗斯伯力审判档案等侵华档案相继解密和公开,历史、医学和法学界分别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日本细菌战档案进行解码,对日本细菌战的研究日臻完善,已取得诸多成果。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数据库以“日本细菌战+档案”为主题检索,共得文献134篇。但细析文献发现,我国“日本细菌战”档案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档案学界对于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本体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且主要聚焦于档案的收集整理[2]、价值阐释[3]与文史研究[4],对日本细菌战档案的开发研究较为忽视,也尚未将叙事理论系统融入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因此,本文将叙事理论嵌入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开发,以期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讲故事的方式降低受众认知负荷和创伤刺激,激活受众的深层记忆与爱国情怀,使其衍生出集体归属感、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

档案是一个保管个人和集体记忆的地方,是过去强加给未来的图像的收集空间[5]。202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七三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着手推动哈尔滨、北京等地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旨在逐渐实现日本细菌战事件由“地方创伤记忆”向“民族创伤记忆”“世界创伤记忆”的转变。为此,本文通过活化档案史料,真实、客观地再现历史场景,释放档案创伤记忆能量,在深化人们对日本侵华的历史认知和情感震撼的同时,为国际社会对日本战争罪行的证实、揭露和追责提供有力支持。

一、创伤记忆与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

(一)创伤记忆

“创伤”一词源于希腊,指“外力给人身体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而在19世纪后期又赋予其精神伤害的内涵,使其兼具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属性。一战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主要聚焦于个人创伤的研究,但对于创伤的研究开始由个体创伤研究转向集体创伤和文化创伤研究,即开始注重对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暴力和创伤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杰弗里·亚历山大在《文化创伤与集体认同》著作中将集体创伤或社会创伤称为文化创伤,提出文化创伤理论。他认为创伤是由集体承载的文化记忆,集体成员借助某种载体媒介才能完成社会记忆的构建和传递[6]。档案是创伤记忆的载体和触发器之一[7],是留存和追溯创伤记忆的珍贵要素,是建构和重塑集体记忆的重要资源[8]。

(二)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

叙事是重演历史、消解创伤、建构记忆的重要方式。叙事是指在时间和因果关系意义上有联系的一系列事件的符号再现,是人们利用各种媒介形式组织信息和阐述事实的重要方法。在学科交叉渗透的语境下,叙事由“经典叙事学”转向“后经典叙事学”,即由重视文本分析转向关注作者、文本、读者与社会历史语境的交互作用[9]。结合档案自身暗含的叙事属性和自身特性,将叙事理论嵌入档案学领域,衍生档案叙事理论,可将档案叙事定义为:以多种方式或媒介对档案信息进行组织和开发,再现相关历史场景及历史事件,呈现给特定群体的过程。由此可知,本文所提出的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主要是将叙事理论融入档案开发中,借助不同媒介和多元角度更有效地再现那段沉重的历史记忆,将尘封于档案中的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行通过创伤记忆叙述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受众更深层次地置身情境、铭记历史、产生同感、引发共情的过程。

二、面向创伤记忆建构的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框架分析

档案为纪录片创作的珍贵素材和独特视角,纪录片是档案艺术表达手法的创新[10]。《七三一恶魔的饱食》这一历史题材纪录片从具体史实入手,搜集大量未曾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以及亲历者和见证人口述档案,将这些史料以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审美的视觉影像呈现出来,高度还原真实场景,建构了创伤记忆表述的重要文化场域。为此,本文采用臧国仁的框架三层次分析法对《七三一恶魔的饱食》进行深入分析,为活化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讲好日本细菌战档案故事、建构民族创伤记忆提供可复制范式。

(一)高层次框架:档案创伤叙事主题指向

由于日本细菌战题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一直以来是由官方掌控该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话语权。《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秉持“简单、朴素、真实、可信”创作理念,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联合制作。该纪录片的创作动机有三个出发点:其一是铭记历史,纠偏虚无。一方面,挖掘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还原历史真相,驳斥和揭露日本右翼对战争的曲解与对罪行的模糊化言论。另一方面,该纪录片抢救性地录制了大量历史口述实录,为进一步揭露侵华日军细菌战罪行提供新证据和新线索。其二是活化档案,教化育人。该纪录片通过数字技术活态呈现了“特别移送”档案的信息内容,使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战士等以虚拟影像形式再现,使隐喻在他们身上的中共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得以绽放,以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其三是以史为鉴,祈愿和平。一方面,中华民族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贯穿该片始终。另一方面,该片立足国际化视角,而非局限于以往的受害国视角,将纪录片内容上升到人性反思和道德伦理等全人类创伤叙事话语层面,使更多的国际观众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面向未来。

(二)中层次框架:档案创伤叙事策略构思

中层次结构指对纪录片叙述的事件构成进行剖析,包含主要视角、内容、方法等。《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纪录片通过互为补充的双聚焦视角、真实客观的叙事内容和情景再现等叙事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生动立体地讲好“日本细菌战故事”,以独特的影像复刻和还原日本细菌战事件的全貌,进一步唤醒隐藏在档案中的民族创伤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受众的情感归属与身份认同。

1.叙事视角

赫尔曼认为叙事视角是观察和讲述故事的特定角度,承担着叙述世界的建构[11]。《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纪录片巧妙地运用了互为补充、相互转换的复合视角,使得整个纪录片既具有客观的历史呈现,又能够深入揭示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一方面,片子通过文本内容编辑和剪辑等幕后工作及旁白解说词等台前演绎内容将自我视角与他者视角相结合。另一方面,该片将个体微观叙事与全知宏观叙事相结合,多以个体叙事角度详细分析和解读日本细菌战和七三一部队的恶行,借“小感悟”体现“大价值”。

2.叙事内容

叙事内容是支撑叙事主体进行叙事活动的基本要素,内容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影响叙事目的的实现[12]。《七三一恶魔的饱食》以事实为基础,以侵华日军731部队在中国东北进行惨绝人寰、触目惊心的细菌实验为背景,以档案、人物、事件为线索,展现受害者及其家属所承受的深重创伤,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可将其叙事内容归纳为“证实”“反思”“记传”三大类。“证实”是指该纪录片通过挑选30多万页档案文献资料,400小时731部队原队员口述影像档案资料等多模态档案,以客观真实的视角揭露日本细菌战事件,批判日本右翼否认历史为主,凝聚“爱国”“和平”“人权”等主流价值观,推动形成国际共识。“反思”是指该纪录片以受害方为立足点,对源于战争而又超乎战争的灾难痛苦地进行尝试性反思,着重强调“国耻”“毒气战”“人体实验”等创伤元素,提醒人们“勿忘历史、警钟长鸣”。“记传”主要是指该纪录片采取“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从海量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料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或当代人物的生平事迹唤醒集体记忆。如该纪录片通过探讨从石井四郎、山田乙三等十二名战犯、清水英男等少年兵的个人经历入手,梳理日本细菌战的起因、经过等历史脉络,从个人创伤记忆书写上升到集体创伤记忆建构,帮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为民族大义而牺牲的英烈和冤魂,鞭挞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践踏科学与良知的无耻行径,使受众以史为鉴,增强民族记忆,树立爱国情怀。

3.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可理解为叙事逻辑,指的是将叙述元素按照某种时间或空间顺序呈现给观众。《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纪录片以揭示对七三一部队实施细菌战的残暴和无情为主线,采取线性叙事与板块叙事相结合的叙事逻辑。该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构建完整叙事链,全景式呈现了七三一部队成立、发展到最终覆灭,以及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和痛苦,使得纪录片在时间和事件发展上具有清晰的脉络和连贯性。在叙述具体事件时,纪录片也遵循了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如第九集《如何投撒细菌》,从日军准备细菌、投撒细菌再到结2MbFqLh8YX8byWMam/RqFQ==果呈现进行详细的叙述,让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在线性叙事结构基础上,《七三一恶魔的饱食》还采用了板块叙事结构,将不同主题或方面的内容划分为“七三一部队的成立与扩张”“细菌战的实施与危害”“受害者的苦难与抗争”“罪犯忏悔与战争反思”四大不同的板块。每个板块涉及的人物、事件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整个纪录片完整而深入的叙述框架。如该片第三十八到四十集《重返旧地都有谁》以“罪犯忏悔与战争反思”为主题,通过珍贵的影像档案资料再现老兵忏悔内容,这与“受害者的苦难与抗争”板块中的第三、四集《秘密被害者的信息如何确认》内容相互呼应,互为补充,使得整个纪录片在叙事上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三)低层次框架:档案创伤叙事符号意涵

低层次结构由语言或符号组成。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表征。在叙事学中表征行为被理解为“文本”语言符号表征叙事者的认知结果,进而传递给读者的过程。

对于纪录文本而言,符号的构建包含画面、色彩、声音、形象等。所谓“符号”是由陈述对象、概念的“所指”和呈现符号内涵方式的“能指”共同构成。因此,本文将选择从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对《七三一恶魔的饱食》叙事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符号呈现和意涵。

纪录片最主要的符号元素就是画面和声音,自带故事属性。巧妙运用视听符号调动具有情境感的场景叙事,营造叙事氛围,暗示、隐喻想要表达的创伤情感,使《七三一恶魔的饱食》纪录片在叙事上更具情感冲击力。镜头下的黑白影像、破败的旧址、锈迹斑斑的器械,仿真模拟的实验场景以及那些尘封已久的档案,都成为唤醒创伤记忆与民族情怀的触媒。此外,该片开头采用低沉、压抑的背景音乐,将观众带入沉重、悲伤的氛围中,为整个叙事定下基调。片中采集幸存者、目击者、专家等人的声音,他们的证词和叙述为观众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创伤记忆。这些声音充满了痛苦、愤怒和无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某些关键时刻,纪录片采用沉默的手法,通过长时间的静谧无声来强化观众的内心感受。这些符号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更传递着受害者们无尽的痛苦与哀伤。通过以上多种符号的巧妙运用,《七三一恶魔的饱食》成功地将观众带入那段黑暗的历史中,体悟受害者的恐惧、绝望与无助,使他们对创伤事件产生深刻的同情与愤怒。这种情感的共鸣,不仅是对受害者的尊重与缅怀,更是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定追求。

三、《七三一恶魔的饱食》对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的启示

(一)坚持内容为王,丰富档案资源储备

征集统计,丰富馆藏。档案资源是叙事主体开展叙事活动的支撑性资源,为构建完整且真实的叙事内容提供素材保障。日本细菌战档案因其在形成过程中战时绝密性、战后回避性及国际博弈性等主客观因素[13],导致保存机构之间存在系统异构、信息孤岛、信息割据等现象,应持续开展征集和统计工作,加强开放和利用力度。一是依据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等创建跨区域合作机制。由国家档案馆(局)牵头,联合地方档案馆(局)对全国范围现有馆藏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和建档保护,掌握国内相关细菌战档案具体分布和利用情况。二是加强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和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等档案资源保存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中外日本细菌战档案互补互证,建立外向型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体系。三是根据叙事主题成立专项工作组或者民间协作组,通过捐赠、寄存及建立口述档案等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球范围内民间日本细菌战档案进行征集。

知识挖掘,开放共享。叙事内容的优劣会影响叙事结果的呈现和叙事目的的实现。鉴于此,要梳理日本细菌战档案的历史层积关系,为叙事提供条理清晰的叙事逻辑和真实完整的叙事内容。加速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自顶向下统筹规划日本细菌战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数字化采集标准、建库标准等内容,将无序、线性、封闭的“一元”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转化为标准、非线性、开放的“多元”数据资源。在关注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本体延续的同时,更要聚焦内容和价值的延续。依靠数据挖掘、聚集检测、知识图谱等技术深层次挖掘和开发日本细菌战档案资源,围绕历史人物、时间、地点、主题等实现大规模数据集的解析和可视化处理,将碎片信息知识化、集成化、结构化。

(二)构建协同开发生态,提升档案叙事效能

跨界合作打造高质量叙事成果。在保证文化意识形态正确性的基础上,采取跨行跨机构策略实现供给方式和供给主体多元化,集聚多元档案叙事能量,提升档案叙事质效。跨行跨机构策略要求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做好宏观规划指导、政策资金支持等统筹整合工作。以日本细菌战档案所有权人(如七三一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档案馆等日本细菌战档案保存机构)为叙事主体,秉持“谁拥有谁开发”原则,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此外,积极寻求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指导和辅助,广泛吸纳历史学、医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为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提供技术指导和b6t4/G3gZb2CDN20pLpRHfGjMwkNXCBpTHXhk24ePfQ=智力支持。同时,提倡共享历史话语,倡导基于微观与平民视角的包容性叙事,实现国家宏大叙事与民间微观叙事的交互。以生命个体为出发点,用最质朴而深刻的语言讲述他们个人与日本细菌战的故事,全景式还原日本细菌战历史样貌,提升档案叙事的感染力、号召力与认同感。

跨媒介叙事促进传播平台联动。一方面,打破官方媒体与社交媒体的壁垒。叙事成果要根据融媒体“快、短、精”的叙事节奏,聚焦实时热点,扩大传播影响,促进平台联动,增强即时互动[14]。《七三一恶魔的饱食》微纪录片每集10分钟左右,依托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极光新闻等App以及腾讯、中国新闻网等多渠道推进日本细菌战故事的传播。根据受众特征进行靶向宣传,精准投放,并重视点赞、评论及弹幕互动,实时关注网民的互动与反馈,构建一张立体交叉的日本细菌战故事传播网。另一方面,紧扣时代脉搏,聚焦时事热点和共同性文化仪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多种符号共刻,深化档案叙事内涵

在进行日本细菌战档案叙事时选择具有贴近性、象征性、功能性的符号,精确地传达档案叙事的主旨信息,巧妙运用视听符号和情感符号创新画面内容表征方式,以趣味性、科普性、生动性的内容表征和氛围渲染带动观众情绪。从视听符号的角度来看,视觉符号以其直观性和冲击力,生动展现了细菌战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而听觉符号,如幸存者的口述和战争时期的录音档案,则通过声音的渲染力,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细菌战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创伤,向世界发出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中国声音。这两类符号在叙述过程中相互补充,以确凿的史实从根本上驳斥日本右翼势力错误历史观,以微观细节丰富历史知识加深观众对细菌战暴行的认知。

从创伤情感符号的角度来看,基于战争、道德、良知等共有的经验性文化和同情、创伤等人文情感共识,有利于档案叙事成果输出的知识与用户接受程度实现有效对接。日本细菌战档案中大量呈现的受害者创伤记忆,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录音,都直观地反映了受害者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这些创伤记忆的呈现,激发了观众的同情心和愤怒感,使其更加关注这一历史问题。同时,通过情境化、故事化表达方式实现历史在场与共情,这些创伤情感符号引发了人民群众尤其是“Z世代”青少年对受害者心理创伤的深刻共鸣,此外,在叙述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符号,如国旗、纪念碑等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叙事内容,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细菌战的残酷性和受害者的创伤记忆,也进一步引发受众对和平与正义的深刻思考和追求,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宫文婧,石巍巍.关于中外联合申报世界记忆项目的研究——以日本细菌战档案申遗为例[J].浙江档案,2022(11):41-44.

[2]刘汝佳.关于《赫希报告》档案整理与研究[J].兰台内外,2020(35):76-78.

[3]宫文婧.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保存的731档案主要内容与价值评估[J].兰台世界,2021(11):146-148.

[4]秦世强.侵华日军第100部队第二部第六分部人体实验细节探析[J].民国档案,2022(1):97-105,75.

[5]Facundo-Araujo, Juan.The Krapp Archive: Documentary Memory as a Montage of the Past[J].Revista Interamericana de Bibliotecología,2019,42(1):79-86.

[6]Jeffrey C.Alexander.Cultral Trauma and Collective Identity[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ia Press,2004.

[7]朱海月,谭必勇.走向和解:数字时代下档案参与创伤记忆的构建与转化研究[J].山西档案,2023(4):89-99.

[8]罗如雪.档案参与创伤记忆建构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22.

[9]李孟秋.批判与建构:后现代语境下的档案叙事[J].档案学通讯,2022(5):10-18.

[10]程结晶,甘敏,聂云霞,等.纪录片档案价值构建的障碍及其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6(3):94-99.

[11][美]戴维·赫尔曼,詹姆斯 ·费伦,等.叙事理论[M].谭君强,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0.

[12]颜涵.集体记忆构建视角下侨批档案叙事研究——以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为例[J].北京档案,2023(4):30-32.

[13]金士成.七三一陈列馆:将日本细菌战档案定位为世界记忆[J].中国档案,2019(3):33-35.

[14]杨靖,余心怡.数字叙事视角下档案微视频特点及传播优化策略研究[J].档案管理,2022(5):80-82.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