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化有机化是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有机农业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又进一步超越了绿色农业,代表着发展理性和文明方向。本文结合哈尔信生态农场的发展案例,用需求管理的方式,以市场力量加快农业有机化进程,以价格杠杆唤醒资源潜力,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有机农业;需求管理;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67-02
收稿日期:2024-05-10
作者简介:于占成,高级经济师,从事区域经济和宏观规划工作研究;张玉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经济地理和国民经济应用研究。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等产业”。近年来,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通过各地政府的不断努力,我国有机农业已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世界潮流中的中国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但研究发现,有机种植的产量要比传统种植的产量低四分之一左右,有机防控比化学防控成本增加约3倍以上,肥料的投入至少是常规种植的1.5倍。一方面是有机肥料、生物防虫以及更多的人工投入,高投入高成本高价格;另一方面,没有觉悟的消费者就没有现实需求,就难以实现有机农业生产的正向循环。
发展有机农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消费者意识的觉醒,正是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有机农业的政策,如减免税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为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根据《2022年世界有机农业概况与趋势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机食品市场1 250亿欧元,近5年平均增速10%。美国、德国、法国、中国和意大利,分别占比为40.4%、11.4%、9.8%、7.6%和5.2%。市场能够大发展,得益于需求的快速扩大和政府的财政补助。欧盟每年有机农业总补贴75亿欧元,包括平均144欧元/公顷的CAP补贴和79欧元/公顷的国家层面联合资助。欧盟已有9.1%的农业升级为有机农田,年增长率为5.7%。按此速度,2030年预计有机耕地占比可达15%~18%。
近年来,市场拉动力量不断增强,民间有机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同时,政府也积极支持发展生态农业。2002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公告,奠定了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基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在连续几年的一号文件中均多次重点提到“有机农业”,近两年我国有机农业更是出现了15%以上的高增长。《2022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已超过1 500万亩,占全国耕地的0.78%。有机农产品销售额升至877.6亿元,市场规模全球第四。目前,全国共有1.6万家企业,2.6万多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是全球有机食品第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市场的17.8%。这充分证明中国有机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二、中央红集团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的产业选择
根植黑土地,做有机农业,“让孩子吃上安全健康食品”是中央红做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初心和原动力,做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安全健康食品成为哈尔信全体员工的工作信念。哈尔滨市场的消费者选择了价格高于普通食品40%以上的农场产品,300余个超市零售终端,400余个直配会员,支撑起哈尔信5 000万的市场规模。
5db684b083a63faa61b0126e9b82c8222423c809fe52d10bb7335618dc00fee6哈尔滨中央红商业集团于2000年完成改制,2005年,中央红在坚持主业、连锁发展的同时,将产业拓展指向了安全食品,提出了走农工商全产业链发展之路。2007年绿色产品连锁超市在北京开业,2009年道里太平镇辟建哈尔信生态农场。哈尔信生态农场不是利用原有耕地,而是开发了岗下低洼的“五荒”地。签订土地利用合同的前进村是一个满族聚落,农场共6 000亩,集中布局于厢白旗二屯。“敢为天下先”者往往要承担巨大风险,农场承担了三大风险:一是民众食品安全意识蒙昧,市场高风险;二是寒地生态农场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三是潜伏着产权风险。这三大风险的核心就是市场风险。哈尔信农场突破了重重风险,成为先驱者中的幸存者,截至2022年农场总投资1.9亿,年产值上升为5 000万元。2020至2022年,农场生产面积从4 000亩扩张至6 000亩,生态猪存栏达到5 000头。如果仅从经济维度评估,我们会低估哈尔信农场的价值,因为它的固定资产产值率不过26%。但它不是寻常企业,它的成功在于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哈尔信有机生态农场打造的种养一体化的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已成为一种成熟可复制的有机生态样板。
三、做好需求管理,清除“柠檬市场”
生态农业需要消费者觉醒,决策者支持,生产者有其利。如果完全放任市场的话,就会变成劣币驱逐良币。有机农业发展,天敌是“柠檬市场”(The Market for Lemons,即次品市场),而柠檬市场最重要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经济学家阿克洛夫以论文《柠檬市场:质量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摘得了2001年诺贝尔奖。我国食品生产违法成本低、抽检技术落后、“农田到餐桌”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正是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而价格是影响企业利润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很多企业才将目标市场设为国外高收入国家。“柠檬市场”会使价格机制失灵,还限制了有机农业技术升级,技术选择是由市场终端价格倒推决定的,高技术移植到当下的中国未必符合经济合理性,所以哈尔信一直强调采用“适用性技术”,就是强调经济合理性,以应对“柠檬市场”。
我国下一步的立法重心,应与国际接轨,将诚信上升为主要的市场经济法治目标。所以正文中将“需求管理”和“消除柠檬市场”作为政策目标。需求管理和消除柠檬市场更大的意义是导出中国农业创新思维发展战略——以市场力量唤醒国土生产力,实现粮食安全。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数据,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率一直较高。《食品安全法》的规则失之于疏,执法失之于宽,这使得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成了一个典型的“柠檬市场”,标志泛滥,真假难辨,多重博弈的结果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经济本质是法治经济,政府是守夜人。惩罚力度低,市场必然充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建议国家强化监管,清除“柠檬市场”,价格机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操作上,应采取试点先行、由点到面的方法。建议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作为“有机农产品市场强监管试点城市”,强化抽检和惩罚力度。所有的变革都会对原有的社会系统产生震动,产生所谓的“改革悖论”。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来自利益攸关方的改革阻力,建议以帕累托改进的方式推进有机食品需求管理。对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不作任何调整,将改革定位为增量改革。
经济学认为,需求是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需求能够引导供给,有机农业的工作重点应从供给侧转向需求端,扩大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更为严重的是,那些有大量农药、化肥、激素残留的食物,通过生物放大作用进入人体,导致消费者身体素质下降。要认识到有机农业不仅仅是农业,更是一种哲学,特别强调土壤必须健康,有了健康的土壤,才会有健康的食物,才会有健康的人,更要破除“人民消费不起有机食品”的误区。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30%即为富裕国家,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在2023年为29.8%,已正式步入富足社会,我国完全有条件实现食品消费升级。尤其是东南等发达地区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同时,有机农业生产还具有规模效应,价格随市场扩大会存在下调空间。那么,怎么才能做大?重要的是要引导中产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消费主力军,提升化肥、农药、生长激素、抗生素环境污染损害健康的认知,将生态责任和追求健康美味的有机食品,上升为一场社会进步运动。只有用全域有机农业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生活区生态系统安全,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四、结论
1.有机农业以人为本、以生态安全为本,是世界潮流文明取向,发展有机农业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农产品消费已经理性分层,有机农业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生存能力。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能有效货币化的转轨时代,哈尔信生态农场实现市场化生存,它的实践价值在于用市场化方式开拓出社会进步之路。
2.传统的粮食增产路径,已经面临瓶颈。需以价格杠杆唤醒农业增长的内生动力,用市场力量协调粮食增产与有机农业的矛盾冲突,实现中国农产品高质量发展。
3.强化需求管理的两条基本策略,一是做大有机农产品市场规模和清除“柠檬市场”;二是实行试点先行,以减少失误,通过实行增量改革,提高边际效益,最大限度减少改革阻力。
参考文献:
[1]杨美成.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究:评《中国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瓜菜,2022(1):117-118.
[2]周承波.新时期加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4):66-67.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