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省期间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哈尔滨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哈尔滨市要以此为引领持续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食品产业在哈尔滨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哈尔滨市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更多措施,引导食品产业向品牌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
关键词:食品产业;哈尔滨;特色;园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56-04
收稿日期:2024-04-08
作者简介:刘丹丹,研究员,从事城市经济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哈尔滨市迎来关键变革和发展新机遇。哈尔滨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作为“接一连三”的产业——食品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哈尔滨市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食品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更高品质、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开启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食品产业品牌效应初显
哈尔滨市农产品资源数量居全国BaIuW3ofdueEKXVtb5vHPi3LdbRVExO80yxgZOGlvQQ=前列,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及“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居首位,雀巢、可口可乐、益海嘉里、蒙牛等众多国内外知名食品品牌和领军企业落户哈尔滨市。在“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中,五常大米、方正大米、通河大米、延寿大米等地理标志农产品荣登品牌榜第4、22、23和28位,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更是高达713.1亿元,连续八年获全国地标产品大米类首位。“完达山”被评为“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哈尔滨红肠、老鼎丰、秋林食品等“中华老字号”产品享誉全国。
(二)食品产业园区发展向好
哈尔滨市深挖各区县(市)资源及科技优势,加快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共有13个以农产品深加工或食品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其中,百亿级园区2个,五十亿级园区4个。其中,哈尔滨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了50余家食品企业、省市知名品牌产品20余个。平房区绿色食品产业园以食品产业为主导,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重点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乳制品、肉制品、啤酒饮料、休闲方便食品等产业,加快营养品、功能性产品、健康保健品等领域的产业化步伐。五常、方正、通河、延寿的稻米加工,双城、宾县的奶牛和肉牛养殖加工,松北、呼兰、巴彦的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尚志的山特产品加工、延寿的肉鸡等食品产业集聚区效应逐步增强。
(三)食品产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
哈工大、东农、哈商大、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食品科研实力雄厚、成果丰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主食加工技术研究院、国家级乳业技术开发中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标准化中心、信息中心及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数字经济赋能食品产业
一是食品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对食品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的步伐加快。以秋林里道斯为例,企业通过对车间的数字化改造,红肠的日生产能力达到100吨;完达山乳业已经实现对设备状态、生产状态、智能控制、生产数据统计等全程智能管理;北大荒日生产6万~7万盒豆腐、日加工300吨小麦分别只需要9名和5名操作员,数字化改造满足了企业提质扩能的要求,为食品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数字经济赋能食品销售。2022年1月的“黑龙江好食品专题直播”,汇集了北大荒食品、乔府大院、五米常香、北大仓米业等优质食品企业共同向网友推介龙江好食品;“双十一”期间,哈肉联一场直播就售出128万单产品,总销售额近1 200万元;“双十二”完达山乳业销售额超过1 409万,拓宽了食品产业营销渠道。三是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2021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大数据监督管理平台上线试运营,绿色食品的认证、监管和统计等工作全部在该服务平台上进行,实现了绿色食品认证的可视可控全过程监管;另外,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追溯平台分别上线,实现了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和追溯。
二、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
由于目前哈尔滨市初加工产品销售基本顺畅,加之,精深加工生产线的投资规模较大,企业投资比较谨慎,导致大多数企业都是围绕大米、大豆、玉米、乳制品、酒业饮料等进行初级加工,“精”字头产品少,产品增值空间有限,稳定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短,深层次开发利用能力不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成为产业优势。以黑木耳产品为例,目前较为成熟的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约有六大类20多个品种,但哈尔滨市黑木耳产品主要以晒制和烘干产品为主,仅有10%左右的产量投入精深加工领域,产品种类单一,低效益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替代性较高,消费者忠诚度低。
(二)产业融合度不高
食品产业与前端农林牧渔业并未实现真正的协同,前端原材料供应领域生产主体分散,育种基础、技术水平及自主培育品种更新提质速度慢,原材料品质参差不齐,专用原料产量低、成本高,原料基地建设仍需大力推进。同时,食品产业与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业的结合程度不高,对哈尔滨市特色元素的挖掘利用明显不足;金融、科技、平台支撑力度不够,企业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普遍较弱,难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作以及技术、渠道、信息的共享。
(三)品牌运营建设能力不足
2023年,哈尔滨市“正阳河”“香庆”“宾州牌”3家中华老字号因长期经营不善被移出中华老字号名录,侧面反映出哈尔滨市企业品牌经营建设能力不强,产品种类相对单一,缺乏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虽然哈尔滨市拥有雀巢、娃哈哈等知名企业,但自主培育的具备国内外知名度与美誉度、受消费者广泛认可的本地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销售范围基本局限在东三省及内蒙古,南方市场的认可度较低。加之,面向食品产业的研发设计、品牌推广、资本运营等高附加值环节发育水平低,印刷、包装等配套环节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改良升级,品牌塑造和宣传能力落后,导致品牌的特色和市场辨识度不高,难以形成跨区域品牌影响力。
(四)企业竞争力较弱
2022年,哈尔滨市三家与食品产业相关的上市公司仅实现利润0.52亿元,部分规上企业亏损形势严峻,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中小企业集中在初加工领域,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少、资金普遍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产能利用率不高、产品研发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低层次竞争激烈,除了价格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竞争力。
(五)物流枢纽作用发挥不足
食品产业对物流时效、储存条件及保鲜程度的要求较高,哈尔滨市物流产业的发展还无法满足食品产业的需要。2022年,哈尔滨市3A级(含)以上物流企业仅有28家,分别比长春和沈阳少63家和11家。物流企业规模小,组织方式落后,缺乏具备供应链组织能力的食品物流企业,特别是缺乏能够专业地对一个连贯的物流过程进行控制与整合并且能全程达到国际冷链标准的龙头企业。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冷藏库、保鲜库等设施数量和存储量不足,达不到食品产品,特别是冷冻生鲜产品对湿度、温度的要求,产品从哈尔滨市销往全国面临着成本消耗大于利润获取的不利局面。同时,哈尔滨市物流业在运输、包装、装卸等多个环节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行业规范,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利于流通环节的信息追踪和问题的追溯。
(六)尚未形成具备重大影响的食品产业园区
哈尔滨市还没有形成在国内具备重大影响的食品产业园区,特别是各县(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园区入驻率不高,难以依据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与协作,重企业、轻产业,未能形成“产供储加销”一体化的食品加工全产业链;金融、保险以及工商、税收等公共服务机构园区入驻率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低,公共研发平台和交易平台建设滞后,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不足,企业在设施设备、原料加工、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以及配套服务上都得不到有效支撑,集群效应和影响力不足。
三、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食品产业价值链
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提升食品产业价值链,构建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食品产业体系。发挥大米品牌优势,坚持高端化、多元化发展路线,重点发展富硒米、母婴用米、微量营养强化米等高品质大米以及速食米饭、大米饼、粥米、膳食纤维等多元化产品开发,提升大米价值链。加快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基地建设,在促进特色食用油加工升级的同时拓展精制油市场,重点发展大豆异黄酮、人造肉等精深加工产品。推动玉米深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淀粉产业链,发展辅酶Q10、维生素等健康产品和玉米油、玉米浆等系列产品。打造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端婴幼儿及特殊人群配方奶粉,积极发展脱脂乳粉、乳清粉、奶油、奶酪等市场需求量大的高品质乳制品。打造安全畜产品基地,加快酱卤肉、烧烤肉、西式火腿等低温肉制品,低脂、低硝酸盐等功能性肉制品的研发创新力度。打造高质量饮品基地,发展特色酒类产业和营养功能饮品,扩大保健啤酒、低醇啤酒、纯生鲜啤酒、现饮生啤酒生产规模,提高中高档啤酒及易拉罐啤酒的比重;扩大玉泉方瓶白酒、双城花园酒等品牌影响力,打造优质白酒品牌;发挥粮、豆、林果等特色资源,发展蓝莓、树莓、黑木耳等寒地植物饮料、发酵饮料、乳饮料、玉米浆等功能性饮品。打造健康营养品基地,研发针对亚健康及疾病康复人群需要的、提高免疫力的个性化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特医食品、营养强化食品。整合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等农产品,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促进传统与现代食品生产工艺结合,跨界打造上连原料、下连餐企的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园。
(二)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园区
通过园区内产业链前延后伸、促进园区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及实施园区升级计划等方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食品产业园。首先,推动园区内产业链前延后伸。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围绕“一县一特色”资源,建立自有或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专用优质原料基地,同时,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围绕主业发展需求,丰富原料品种、优化品质及加工性能,提升优质原料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加快食品链向前端原材料产业延伸。两业融合方面,发挥工业设计的赋能作用,促进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相融合,在落实国家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等环节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形成不同品质、口感、规格、包装的产品,丰富市场供给,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与数字创意产业相结合,将特色食品嵌入传统历史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讲好哈尔滨市特色食品的“文化故事”和“哈尔滨味道”;与动漫产业融合,设计体现哈尔滨市特色的卡通形象,借助动漫、游戏、短视频等手段讲述、演绎哈尔滨食品的独特之美;与文旅、环保产业融合,打造集食品品鉴、文创、康养、观光、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式食品消费场景,增强消费者对哈尔滨市食品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其次,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龙头园区。瞄准国内外食品龙头企业,强化省市县联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新引进的龙头企业认真落实相应的奖补和配套政策措施,引进更具牵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注重培育壮大园区内龙头企业,相关部门要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及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园区聚集,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做大做强细分领域产品和品牌,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将哈尔滨经开区、高新区、利民开发区、双城经开区、宾西经开区,打造成哈尔滨市食品产业龙头带动园区。最后,实施园区基础设施升级计划,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坚持雨污水管网建设、供热管网建设、道路提升同步推进,增强光纤网络和移动网络的稳定性,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完善园区防灾减灾设施设备,提升园区灾害防御能力。打造集研发、检测认证、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农产品预处理、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电子商务等企业,为园区内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培育特色食品品牌
通过盘活品牌发展原动力、实施品牌提升计划及提高品牌覆盖力等方式,培育壮大特色食品品牌。一是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盘活品牌发展原动力。围绕食品消费热点转移和消费方式多元化进行供给侧调整。未来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除了健康之外更强调其带来的情绪价值;一人餐需求猛增;旅游、野餐、办公、网红打卡、夜经济等更多消费场景的出现等。因此,哈尔滨市应鼓励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采集消费需求和场景来开发方便食品、多规格包装食品、功能性食品、休闲食品、旅游食品等个性化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盘活品牌发展的原动力。二是实施品牌提升计划。积极培育出口优势,对重点企业境外注册商标发生的注册费提供一定的补助,助推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帮助“老字号”企业提升品牌运营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要注重品牌保护,加大老字号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培训力度,增强其经营能力,积极创新生产工艺、商业模式及新产品开发能力,持续优化产品业务结构,提升哈尔滨市老字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传统品牌影响力;支持本地品牌升级,通过设计、整合、培育、推介和保护等措施,整合现有品牌及市场资源,建立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市场定位,明确界定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找到品牌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的利益点,提炼独有的品牌传播口号和视觉形象,通过品牌和渠道的创新推广,打造更多知名品牌,提升本地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三是提高品牌覆盖力。拓展产销合作城市覆盖面,与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等建立食品产业合作框架,推进“销区研发+产区生产”“销区总部+产区基地”等合作模式建设。
(四)依靠创新推动食品产业升级
通过开发新产品,运用新装备、新工艺等方式推动食品产业升级。一是提高食品产业技术水平,开发更多新产品。梳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重大科技需求,依托东农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开展营养成分、生理作用、加工过程中组分结构变化等机理研究,促进营养靶向设计、风味品质修饰、功能成分高效提取分离、加工工艺适应性改造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研发更多新产品。二是推广运用新装备、新工艺。新装备推广应用方面,要集中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资源,打造装备创新应用联合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动全自动高速无菌灌装、智能温控蒸煮、数控高密度发酵、微波灭菌、超高压非热杀菌等现代食品装备推广应用,实现柔性生产和智能制造,进而锻造一批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新工艺应用方面,促进超微粉碎、节能速冻、气调保藏等工艺推广,实现工艺流程再造。
(五)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积极推进监管工作前移,对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常态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与管理。以《食品安全法》为指导,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和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体系,推进重点食品企业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精深加工标准。打造“质量标杆”企业,支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提升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量化各环节安全监管标准。引导企业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形成产地准出制度、销地准入制度,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相关管理部门要注重制度建设和执行,全面贯彻落实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风险预警、产品公告等制度。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黑名单制度,定期对食品企业进行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检查,将整改后仍不合格或不达标的企业和产品列入黑名单,并在媒体平台及时公示监管信息、抽检信息、处罚信息、警示信息,严把食品生产、经营和消费各个环节,确保哈尔滨市食品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六)加快食品物流体系建设
通过加强主体组织化程度、完善行业标准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食品物流体系建设。一是加强食品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发挥主城区大型产品集散中心在储存、配送、供应能力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各县(市)产品集散市场的建设力度,通过企业、专业化市场与农民合作组织共同改造、扩建或新建具有挑选、修整、分拣、加工、包装、烘干、运输等功能的集散中心,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的交易流通体系。二是提升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通过有效的温控管理手段,解决食品的温控问题。改造和提升物流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增加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通风贮藏库、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保证预冷加工、低温分拣、保鲜运输、冷藏仓储、销地冷藏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温度控制环境,打造覆盖食品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三是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哈尔滨市自然条件及具体食品产品特点,统筹推进冷链物流本地标准修订工作,针对冷链物流设施、装备、载器具、标识、流程、管理与服务以及冷链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等领域,制定适合哈尔滨市冷链物流发展需要的地方服务管理规范。
参考文献:
[1]张书瑞.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探讨[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8(12):62-64.
[2]陈倩,李显军.绿色食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1):10-14.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