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华廉洁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效应论析

2024-10-27 00:00:00王丽颖屈雅雅
学理论·下 2024年5期

摘 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脉流之一,中华廉洁文化与国家治理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联。一方面廉洁廉政一直是历代贤能为政者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并积累了众多治国理政的廉洁智慧;另一方面中华廉洁文化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效应,提供了政治伦理支撑、道德文化基础、社会价值指引和行为制度规范等功能。这种互动关联本身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助推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需大力健全廉洁思想教育机制、廉洁从政导向机制、廉洁用权监督机制、廉洁民风建设机制等。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廉洁文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效应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01-05

收稿日期:2024-05-30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运行机理、经验启示及实践机制研究”(22BKS091)的中期成果;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22Q213);2024 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大党独有难题’多元成因和逻辑遵循的探索研究”(24106)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王丽颖,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当代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屈雅雅,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两个结合”,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1],这是我们党对百年来历程和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两个结合”视域下,通观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便可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脉流之一的廉洁文化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和实践导向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继续秉持“两个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之廉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经久不衰的价值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提供深厚且坚韧的思想文化支撑。

一、中华廉洁文化发展与历代国家治理的互动关联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在长期发展中会积淀出不同的民族特性,进而对政治形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华文明中蕴含丰富的廉洁思想,对数千年来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一,源远流长的传统廉洁文化滋养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廉洁品性,深深影响着历代贤能统治者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其二,我国历史上但凡有作为的统治者一直把廉洁廉政作为自己执政的座右铭,采取种种措施打击腐败、激浊扬清,在实践中践行和传承了廉洁文化,并推动其与时俱进地发展。廉洁文化与国家治理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默契的正相关联动。

(一)廉洁廉政一直是历代贤能为政者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

在中国古代社会,上至尧、舜选贤任能初现中华廉洁文化之光,下至晚清林则徐等封建廉吏慎守清廉勤政操守,中间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等朝代,凡是有所作为的贤能为政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均曾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倡导廉洁文化,践行中华廉洁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他们或文韬武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谨守俭德;或轻徭薄赋、仁民爱物,推行德主刑辅仁政;或选官以廉、任官以廉,把“廉”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或严刑峻法、重典治吏,严惩贪污腐败;或建章立制、加强监察,试图以制度护廉、以监察促廉……经过历代贤能统治者的努力,中国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政治清明的生态环境,涌现了一大批如包拯、海瑞、于成龙等妇孺皆知、名垂青史的清官廉吏,也形成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颂扬廉洁、鞭挞腐败的诗歌词赋曲艺等。可见,中华廉洁文化所倡导的廉洁政治目标,一直为历代贤能统治者所冀求。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士,目睹清末腐败贻害国家之惨状,决定革除封建时代的各种弊政,建立一个“官吏应为国民公仆”的资产阶级廉洁政府。他秉承“天下为公”理念,融合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和近代西方民主宪政思想,从革命理想到执政理念、施政纲领,从政权创制到制度设计、官吏考选、个人垂范等诸方面,大力推行廉政建设,竭力贯穿廉洁目标,力图把南京临时政府建设成“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廉洁型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各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地区继续探索廉洁廉政的理论与实践。中央苏区时,毛泽东同志把廉洁奉公视为革命阶级的特有本质,领导了苏区反贪污腐败斗争,纯洁了党的队伍。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中国共产党厉行廉洁政治,开展卓有成效的党风廉政建设,把延安打造成“十没有”的“廉洁圣地”,把各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廉洁模范”,并以廉洁的“延安作风”打败了腐朽的“西安作风”。因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政治建设成为中华廉洁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大力倡导廉洁政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致力于创建一个“廉洁的、认真办事的、艰苦奋斗的、联系群众的、同群众共甘苦共患难的自己的政府”[2],打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新优良的党风、政风和民风。此后,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都把反对腐败、创建廉洁政治生态贯穿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教育蕴廉、改革促廉、制度护廉、重典治乱等相结合,始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把发展中华廉洁文化推进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可见,从封建王朝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到资产阶级建设民主廉洁政府的争取,再到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实践,廉洁从政是历代贤能为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追求。他们倡导廉政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汇纳入中华廉洁文化的谱系之中,与国家治理形成良性互动,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创新永续。

(二)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大力弘扬和推动中华廉洁文化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这说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智慧,需要大力建设和弘扬中华廉洁文化。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1]中华廉洁文化中诸多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要求高度契合,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稳固的文化支撑。中华廉洁文化崇尚公平正义的理念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设计相吻合。中华廉洁文化选贤任能的勤政廉政理念与我们党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选拔要求相契合。中华廉洁文化倡廉恶贪的基本理念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切合。中华廉洁文化干净节俭的理念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暗合,中华廉洁文化倡导勤劳俭朴的理念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新风尚相符合。可见,中华廉洁文化的传统基因为我国经济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文化制度建设、生态制度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价值引领。

国家治理主体的勤政廉政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率,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一方面,中华廉洁文化具有强烈的权力指向性,清廉和公正是中华廉洁文化所主张的为政者必备的两大基本要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意志和勇气,打虎拍蝇猎狐,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另一方面,中华廉洁文化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中华廉洁文化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文化。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力量。其勤劳俭朴意识的持守、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以及对党和政府为政清廉的诉求,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展。因此,新时代无论是增强党和政府的勤政廉政能力,还是保持人民群众的勤劳俭朴的传统,都与中华廉洁文化蕴含的基本价值理念直接关联,大力建设和弘扬中华廉洁文化,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然选择和有效路径。

二、中华廉洁文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效应

5dBUg+R711NxSAoNy3ITzg==洁文化是关于廉洁的知识、理论、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总和[3],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对为政者而言,它是具有强烈权力指向性的政治伦理文化;对于普通民众,它是提升群众廉洁修养、规范廉洁生活方式的大众修身文化;对于全社会,它是具有合理价值导向的社会价值文化;对于治国理政,它是倡导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行为制度文化。新时代,在推进“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中,中华廉洁文化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引领功能和价值赋能效应。

(一)中华廉洁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伦理支撑

对为政者来说,中华廉洁文化是一种政治伦理文化,主要表现为:针对国家政治权力的强烈指向性和对国家从政者从政行为的道德约束性。作为政治伦理文化的中华廉洁文化,其理论内涵和伦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即廉洁政治价值追求、廉洁政治主体伦理。新时代发挥中华廉洁文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支撑效应,正是依据这两个维度展开的。

廉洁政治价值追求是以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为指导、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为基因,为揭露并批判个人至上、腐化贪婪等利己主义,倡导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等“三清”政治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建设廉洁政治的新要求提出具体战略目标,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更系统的要求,彰显出党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鲜明立场。干部清正即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公职人员的必备品质。政府清廉指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这是国家治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关键所在。政治清明即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是国家治理中建设廉洁政治的核心。通过弘扬这种廉洁政治价值追求,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廉洁政治追求支撑。

行政主体营造为民务实清廉形象及其对廉洁自律、慎独自省、清廉公正等廉洁品德的追求都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者合法性信任、关系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党员和领导干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主体和领导力量。新时代执政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的广泛认可,进一步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培养与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党形象,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主体支撑。新时代通过弘扬中华廉洁政治伦理文化,不仅可以为党治国理政提供廉洁爱民的思想洗礼、清廉公正的从政模范,还可以从廉洁政治价值追求与廉洁政治主体等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治伦理支撑。这些终将进一步锻造党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把党建设成为立场坚定、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中华廉洁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道德文化基础

对普通社会民众来说,中华廉洁文化是一种大众修身文化,它所蕴含的诚实守信、戒奢崇俭、清介自守等廉洁理念已成为民众提升自身修养与注重自我管理的重要准则。

廉洁是个人自身修养与管理的生活方式。诚实守信、慎独自省是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自我管理理念,更是其崇高“人格力量”的展现。在党领导、政府主导、人民广泛参与的多维治理格局中,人民处于治理主体的地位,通过弘扬个人道德诚信、清介自守等清廉品质,有助于提高民众的诚信、自律意识,增强其政治定力和砥砺品行,提升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整体道德水平与廉洁修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上,而且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还体现在社会民众对廉洁修养与生活方式的追求中。从古至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人民“自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4]修齐治平是中国人民始终追求的廉洁生活方式和朴素价值观。该思想将崇廉拒腐、尚俭戒奢作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内容和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昭示我们,一个欺瞒横行、失信普遍的社会,一个自制力弱、自控力差的团队,一个铺张浪费、生活方式不环保的群体,社会治理、国家治理也将陷入混乱。总之,切实传承与发扬中华廉洁文化,加强大众廉洁修身文化建设,夯实社会道德文化基础,是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点。

(三)中华廉洁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社会价值指引

中华廉洁文化是一种社会价值文化,它所蕴含的至公无私、出淤不染、崇廉拒腐等价值理念具有社会价值导向性,能引导人们树立崇德向善、廉洁自律的价值理想,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合理的社会行为。

廉洁是一种至上向善的价值理想。古往今来,大多仁人志士追求清廉自律、清介自守和大公无私的清廉品质,并将廉洁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目标。他们或著书立说,或身体力行。孔夫子力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力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古代先贤不断将中华廉洁文化中的价值理想实践化,使廉洁成为一种至上至善的价值理想,指引、规范着人民为之赴趋。富有智慧的执政者们更是竭力推尚、率先垂范,助推中华廉洁文化经久不衰、升华光大。

廉洁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导向。为政者的行为举止、率先垂范具有强烈的风向标作用。执政者如果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慎独慎微等,就会产生巨大的榜样效应,产生民心思齐、人人崇廉、勤政高效等效果,其鲜明的权力指向性,为社会成员的道德追求与行为规范提供积极的导向,中华廉洁文化的社会价值也较好地体现出来。

国家治理不仅仅需要外在硬约束,还需要崇高价值理想的激励、上善社会价值的软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5]新时代中华廉洁文化建设助力人们树立清心养廉、清介自守的修身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齐家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取之有道、求之有度的消费观,廉洁自律、心忧天下的从政观,“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用权观。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弘扬中华廉洁文化有助于人们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理想、形成廉洁方正的价值导向、做出清正廉洁的社会行为,为国家现代化治理提供积极的社会价值指引。

(四)中华廉洁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行为制度规范

中华廉洁文化是在惩恶肃贪、反腐倡廉实践中逐渐升华出来的行为制度文化,具体表现为:严刑峻法与监察纠举等制度原则,将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规范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的各项实践活动。

严刑峻法行为制度规范的历史流传。秦朝法律规定“通一钱黥城旦罪”,即受贿一个铜板就要受到刺脸的惩罚;韩非子主张统治者治理国家必须重视“以法禁”;汉朝时期,法律条文明确规定,贪官污吏一旦被发现,就要株连亲属;北宋王安石提出“裁之以法”的廉政方略,意即要加强对贪官污吏的法律惩治,用法律制度去约束官员行为。在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演进过程中,确实不乏严刑峻法的行为约束。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这种惩恶肃贪的法制原则创新性表达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规范与实践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依法严惩腐败分子的同时,不断加强反腐倡廉的法治建设、制度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完善贪污惩戒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党中央面向全体党员出台了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廉洁标准,敦促其不忘初心、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只有我们一以贯之地将法治理念贯穿于治党、治国的全过程,才能有力地遏制腐败现象产生、纠贪治腐,维护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监察纠举的制度规范创新。秦代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中央官员、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汉朝执政者颁布了《监御史九条》与《刺史六条》等专项监察机制;明清时地方已经形成了十三巡按御史、督抚、提刑按察司三重监察网络的监督体系。尽管中国古代监察纠举制仍是作为统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对新时代反腐倡廉建设、遏制腐败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国家监察机构职能,“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6]。深化政治巡视,织牢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络,不断推动纪律监督、监察监督、驻派监督与巡视监督等的衔接联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机构、体制机制,织密织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笼子,为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三、完善廉洁文化价值效应转化机制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华廉洁文化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效应,决定了传承与弘扬中华廉洁文化及完善价值转化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一)健全廉洁思想教育机制,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道德根基

一个思想先进、纪律严明、廉洁自律的治理主体,才能在国家治理大局中统筹擘画、协同推进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首先,建立健全用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教育全党的学习机制。马克思主义廉洁政治理论是指导全党思想的重要内容,必须作为党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终身学习。通过加强全党廉洁思想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同特权思想、腐败思想做斗争的自觉性,提升正确处理是非、苦乐、俭奢、得失关系的能力,有助于维护党的先进性、纪律性和纯洁性,塑造廉洁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其次,建立健全政府公职人员的廉洁思想教育机制。现代国家治理中,治理举措主要由各级政府推进落实,政府公职人员的思想工作作风,会直接影响到政策落地效果及治理落实效能。加强政府公职人员的廉洁思想教育,使其自觉抵制行政过程中滋生的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腐朽思想,可以有效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现象,最大限度提高在现代化治理中的科学决策效能。最后,建立健全廉洁思想教育机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主体,其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将直接影响治理现代化的效能和进程。因此廉洁思想教育必须面向基层和大众,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对其进行廉洁思想教育,以提升其廉洁修养、规范其廉洁生活方式。

(二)健全廉洁从政机制,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清廉政治生态保障

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清廉政治生态保障,助力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应当健全完善廉洁从政体制机制。

首先,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筑牢清廉政治生态制度保障的关键依托。国有国法,党有党规,党内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点。一方面,加强废、立、改、释与现行法律脱节的党内法规,形成党纪与国法相协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世情党情国情,与时俱进修改完善党章。其次,健全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机制是筑牢清廉政治生态的核心要求。不断充实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毅力,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七个有之”等不正之风,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同一切影响与弱化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顽疾做坚决斗争。最后,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体系是筑牢清廉政治生态制度保障的基础性工程。“一个忘记来路的民族必定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必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7]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体系,教育全党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为人民服务之宗旨,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塑造廉洁爱民的政党形象。

(三)健全廉洁用权监督机制,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权力运行堤坝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健全的制度,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现象就控制不住。”[8]我国的国体决定所有公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所有公职人员必须树立清正廉洁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缺乏严密的监督与有效的制约,很可能成为少数公职人员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工具。因此,健全优化廉洁用权的监督机制,是筑牢国家治理现代化权力运行堤坝的有力手段。

一方面,健全完善行政执行监督体制机制。行政监督主要针对监督治理措施和治理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对于将制度执行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的职能部门,要严格监督,依法问责,依规处置。为了保证制度执行的高效无阻,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行的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另一方面,健全完善人民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时刻接受人民监督,健全公开透明的办事机制,畅通人民批评监督通道,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让权力运行透明化,让人民监督常态化。

(四)健全廉洁民风建设机制,营造国家治理现代化廉洁社会氛围

民风是与党风、政风、家风密切关联的,健全廉洁民风建设机制应着力从政党、家庭、社会等主体出发。

第一,建立领导干部廉洁作风带动机制。领导干部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中的“关键少数”,其言行举止对全党全社会具有模范带动作用。廉洁民风建设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发挥以上率下、带动示范作用,国家和各级相关部门要完善和落实规章细则,严格践行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严肃要求净化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的社交圈,敦促养成清廉朴素的生活作风,通过以身作则,为全社会立榜样、树新风。

第二,加强廉洁家风建设机制。古圣先贤大多都把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前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dwIi+5iANnPDjot1vo542LLEhs87S7kw9ZIwNO3JNBc=”“不擅治家,何以治国”等名言揭示出家风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一方面,构建优秀传统廉洁家训学习教育机制。相关部门要善于挖掘和创新发挥优秀传统廉洁家训的教育作用,例如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等,并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使廉洁家训春风化雨、绵绵用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良好家风环境。另一方面,构建廉洁家风评比机制。基层社区应积极举办廉洁家风评比活动,对以廉为德、以廉为荣的家庭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引导“小家”评优争先,带动“大家”人人践行。

第三,健全全社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此法案不仅有利于在食品消费环节养成节约之风,而且有助于营造整个社会节俭朴素的廉洁氛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弘扬中华传统廉洁美德,加强民风家风建设,营造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构建清廉社会生态仍任重道远,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尹世尤.廉洁文化与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习近平.我的文学情缘[N].人民日报,2016-10-14.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 以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 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N].人民日报,2020-01-09.

[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