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探索与实践是理论基础、思想基因和现实场域相统一的历程。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大一统”的思想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理论、现实与实践逻辑。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每一次深化与飞跃,具体面向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特质不断深切体认的过程。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在新时代展现出特有的实践逻辑,即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历史;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11-05
收稿日期:2023-1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专项一般项目“各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引导研究”(22VSZ066);新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视域下南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XJEDU2022P09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晓军,博士,副教授,从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趋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战略,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的创新与飞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对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回答事关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研究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从历史维度做简单的梳理,也不是一般性解释和先验性的理解,而是探索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维度、现实角度和系统思维。
一、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对各民族具体特质兼容吸纳的基础上而生成的共同历史记忆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深化于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艰苦探索、坚强领导使中华民族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蕴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同体的理论表征和实践导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是对“自然的共同体”中人类生存方式的历史回溯、对“虚幻的共同体”的现实批判以及对未来“真正的共同体”所做的科学预见。
原始的“自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之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生存和种族繁衍,以血缘家庭关系、地缘群体关系为纽带自发地形成的共同体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细化、人口的增长以及个体独立性的增强,尤其是资本的逻辑逐步否定这种不稳定关系时,这种显性的“天然的共同体”就逐步被“抽象的、虚幻的共同体”所取代。“虚幻的共同体”通过意识形态和现实生活领域的异化,将资产阶级的个人利益描绘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利益。一方面,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基本形式,要求个体让渡出部分特殊利益,并据此披上了保护“共同利益”的外衣,在政治上宣扬人民都是平等、自由的享有者,表面上看似个体获得了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项权利,而实际上是“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1]因此,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注重利益共生和权利共享。“真正的共同体”并非乌托邦式的伦理构想,而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2]。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导引下,带领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正是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并持续改善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生存条件,从而促进“真正共同体”的实现。
(二)思想基因:中国“大一统”思想
作为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理念,“大一统”思想具有领土完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相融、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现实表征。“大一统”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道德原则与情感道义的本质反映,深刻影响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逻辑、治理方式与路径选择,也正是这一本质反映下衍生的历史传统、文化禀赋、思维模式与情感认同,使各民族无论在思想意识上还是在实践行动上,都深度同构和熔铸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尽管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有众多的民族繁衍生息,但并未影响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延续与文化一统的重要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屡次入侵,中华民族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和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下孕育出的文明在西方主导的资本体系和殖民体系中逐渐衰落。从此,国家蒙辱,民族蒙难,文明蒙尘。而中国的仁人志士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各种救亡图存的尝试,中华民族从自在阶段走向自觉阶段。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当时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因此,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对“大一统”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三)现实场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家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场域与客观前提。“多民族社会结构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起点与基础,民族关系的大体格局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民族社会结构。”[3]在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结构中,民族结构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民族结构的角度来说,多民族的民族结构是“多元”的,经过多民族结构各要素之间协调优化与相互作用,形成以“一体”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突出的相互依存性、整体有机性、相对稳定性、调控可塑性等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成为政治和学术的话语范式和热点词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与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习近平总书记对“多元”与“一体”内生性关系的深刻论述,是对中华民族社会存在形态、内部关系及其蕴含的逻辑脉络、实践目标导向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对“多元”与“一体”内生性关系的深刻论述,不仅使各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存具有更宽广的内涵增长空间,而且使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各民族ced21c3218e560984c00f59125138608具体利益相得益彰和相互贯通,进而在推动各民族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凝聚了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历史合力,在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中掌握了历史主动,在“多元”与“一体”辩证关系中把握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
二、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历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与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阶段,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重视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李大钊在《新中华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凡籍隶于中华民国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5]1919年,陈独秀在《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一文中运用了“中华民族”概念,并认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古闭关,独霸东洋,和欧、美、日本通商立约以前,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6]。陈独秀认为中国国民的国家意识淡薄,应注重中华民族与爱国主义的内在关联性,激活“中华民族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7]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就是民众的大联合,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置于世界发展潮流中去考量和研判。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和论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并反映在党的重要文献之中。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中“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8]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就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联系在一起。之后,中国共产党虽然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工人运动上,但共同体的价值基因已经注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和整合中华民族整体力量的话语范式的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纲领政策的基本依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39672c085fef62a32dd012ea09b4bba3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出发点,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本内容,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根本任务,对中华民族的属性和基本构成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基本构成、民族精神的论述,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得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9]的结论,强调了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基本事实和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重要性。总之,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这一基本国情的准确判断与精确把握,已经在党内达成了共识,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中华民族整体性、统一性与不可分割性的观念,为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国家建设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稳定,在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下制定和实施各类民族政策,推进民主改革保障各民族平等的权利与地位,帮助各民族恢复发展生产和提升生活水平等实践,推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趋向共同性,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强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9]李维汉根据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实际,认为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党的统一领导方面,各民族已经有了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标志着我国最大多数的民族已经开始成为社会主义民族,我国的民族关系已经基本上成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中华各民族的大家庭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的民族大家庭。”[10]强调的是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所特有的内在特征并且在根本利益上的共同性,为实现各民族自由联合的“真正共同体”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深化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的错误思想和观点,重新确立和恢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关于民族关系的理论与观点。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理论,强调“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的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12]。“中华民族大团结”理论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外延,将爱国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实现民族振兴的物质基础与战略目标含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进一步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空间。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国内的民族问题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并做了大量的论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勾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节点和进程,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其次,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稳固与凝聚统一的联结纽带和情感基础,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五千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民族精神、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要结合时代任务、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再次,阐明了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广泛的社会基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三个离不开”思想,折射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民族关系与动力机制在历时性变迁之下,如何有机协调以达到整体利益一致的目标有了系统的把握和深远的谋划。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首先,强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14]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寓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之中,置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这一结构基础与客观前提下,突出保障和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这一落脚点与归宿点,使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既能各得其所又能相互贯通。其次,指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是我国各民族始终紧密团结,坚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14]“两个共同”的主题牢牢把握了团结与发展的逻辑用意与前因后果,所关切、回应与解决的是如何通过团结与发展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支撑与持续性精神动力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更宽广的共同性增进空间与深度一致的整体性结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理论和实践的向度、国内和国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的飞跃。首先,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刻阐释了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家底和中华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家底,并非仅仅靠凭空想象构建出的概念,而是根植和熔铸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深层关系有了准确的把握与定位。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论断在深切关怀与具体实践进路中变得更加确切与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育”,再到“铸牢”的不断深化的历程,并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再次,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总结了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十二个必须”的宝贵经验,对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代新形势、历史新方位与发展新要求进行了分析,安排部署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具体要求,是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和保障民族工作历史方位不偏不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的飞跃。
三、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付诸实践的根本保障,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开创增进共同性与包容差异性辩证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融合、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民族工作新局面。首先,将“懂不懂民族工作、会不会搞民族团结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15],重视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类人才的培养,推动领导干部民族理论与政策水平的提高。其次,做好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立论、驳论工作,实现政治性话语、学理性话语与通俗性话语的统一,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再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16]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凝聚社会共识,组织动员社会群体一起做好民族工作。
(二)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增进共同性与包容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之下,推动各民族同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6]做出了顶层设计,为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是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保障各民族的群体权利,又要调节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基本目标是缩小发展差距并促进共同性,因此要从政策性管理向制度性调控、从单向性供给到双向性互动转变,为各族人民融入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更多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实践进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依托,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和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政策举措,最终形成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三)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指将中华文化所包蕴的一整套价值与意义体系持续注入和渗透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整体逻辑就是要借助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与整体有机的特性来消弭可能存在的中华文化主体性话语叙事与各民族差异性认知之间的离弦走板。第一,通过整理挖掘、保护开发、教育引导等工作,使文物、文化遗产成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与关键载体。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中承载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进行取舍和扬弃,同时在保持其原有特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赋予文物、文化遗产更多的内容表达空间与意义生产机制,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生存发展的整体性历史基础与共同性文化支撑,使中华民族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都能够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方式得到广泛传播和继承。第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动各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交融。通过中华民族立场与价值观的持续注入与濡化,形成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和深度共融,共同塑造与构建整体的中华文化知识谱系,加强和改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方式与情感认同。第三,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完善与丰富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形象视觉谱系。将中华文化内核中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内核、价值志趣、精神力量、情感价值通过建筑、绘画、雕塑、器物、曲艺等形式,形成各族人民广为接受的国家建筑符号标识、国家地理符号标识、民风民俗符号标识、民族精神符号标识等视觉谱系系统,成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与介质。第四,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7]借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提升各民族群众跨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共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丰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载体和内容,统筹优化参与范围、活动频次、活动方式,促进“多元”与“一体”之间的相互呼应与对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环境塑造与空间策略。首先,完善构建各民族在空间格局、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心理意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创造各民族共居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片的联动形式,最大限度消弭民族间的隔阂和误解。其次,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要注重政府主导模式和社会生成模式的结合,宣传教育与行为引导并重,消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谁来创建”和“向谁创建”的边界限制,润物无声般融入各民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人人创建的氛围,从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覆盖面、辐射圈更加宽广。再次,以社区、乡村、企业、学校、连队、牧区、边境地区为关键点,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点,确立共同的目标方向和价值规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在新时代民族事务呈现出更多的公共性的背景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民族工作领域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必须树立法治思维,把法治贯彻到民族工作每一个领域和环节。”[18]一是重视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完善与废止工作,树立法律尊严和权威,避免出现教法、族规大于国法的现象。二是妥善处理涉民族领域的案件和事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民族大流动产生的互嵌格局成为常态,一些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仍有发生。在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和事件时,做到一视同仁,杜绝发生因涉民族因素不敢执法、不会执法的现象。三是严密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与活动,警惕法理分离主义的陷阱。敌对势力、分裂势力利用国际准则中对民族和国家的定位不同,滥用民族自决的原则,通过制定法律、通过法案的做法,将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国家领土主权的分裂行为合法化、正当化。因此,要以防患于未然为原则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理论为理论基础,继承了中国“大一统”思想的价值基因,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为现实场域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话语—实践”的逻辑链条中,经历了萌芽与探索、曲折与发展、丰富与深化、创新与飞跃的历史进程,推促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飞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郝亚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现实背景、理论内涵及实践路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5]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31.
[7]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93-394.
[8]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93.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8.
[14]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二○○三——二○○九年)[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56.
[15]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1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5.
[1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124.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