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是重合、一致的。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21-04
收稿日期:2024-06-30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2022ZDBM)和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委员会一般项目“新时代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机制创新研究”(XSP24YBZ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文婷,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九个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可以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来回答。从理论上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历史地看,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是重合、一致的。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本质要求,必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世界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一样、发展程度不相同、历史文化传统有差异,但都把实现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资本主义现代化,造成了“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的结果。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1]。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现代化。
回溯历史,贫富差JlcFKWpHZos5Z/c1ydk2Tqc5dYjbtBn3eIA0O3gY1a4=距悬殊、两极分化始终伴随西方国家现代化,一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贫富分化的历史。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的研究表明,资本主义历史上长期存在财富分配不平等现象。环顾当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几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富分化问题,其中美国已经沦为贫富分化最严重的西方国家。2019年美国社会最富有的5%人群掌握了美国社会2/3的财富[2]。此外,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有关数据,在经合组织地区,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已是最贫困的10%人群收入的9.6倍,而这一比例在2000年是9.1倍,在20世纪80年代是7.1倍[3]。
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避免了陷入资本主义现代化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那么,共同富裕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原因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
(二)共同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探讨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无法绕过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在资本增值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中,资本要实现无限增值,必须使剩余价值最大化,而这就要求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压榨和剥削工人,其结果是,资本家越来越富裕,而工人越来越贫困。在资本扩张逻辑主导的现代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把人民群众置于现代化的核心地位,强调依靠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由人民群众共享现代化成果。这种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目标追求,通过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从而推动社会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关切和共同愿望。将共同富裕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的目标,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澎湃的人民力量。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是重合、一致的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消除贫困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加上长年累月的战争,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深陷贫困之中。因此,带领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953年12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4]442。要摆脱贫困,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于此,1953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实施,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也由此确立,从而奠定了摆脱贫困的制度基础。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意味着剥削制度不复存在,因而也就没有了贫困[5]。但由于我国生产力长期落后,物资匮乏,贫困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可见,要消除贫困,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这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6]。随着对现代化认识的不断深入,党中央用“科学技术现代化”取代“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同时强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指出,必须发展工业。因为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人民的福利、国家的富强。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329。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到1957年超额完成规定的任务。此后,我国又实施了“二五”“三五”“四五”计划。
但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难,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落后,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此外,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党内一些人认为,贫穷是社会主义的特征,甚至提出“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问题的解决。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总结经验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原则、特征是共同富裕,并将实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极大深化了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7]163,并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一词指称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237,并认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此后,邓小平同志又用“小康社会”指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将其作为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处于“贫穷社会”与“共同富裕社会”之间,其基本含义是立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确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概括了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一时期,党中央从战略层面将小康社会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并将其作为第二步的目标任务;在实践层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实行改革开放,创办经济特区,等等。这极大地推动了小康社会的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面对复杂5IlVTFwWt4VIKf/PhbJiL/jHVnfhLzd+BaHy2yETY+o=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同富裕,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将“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纳入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我国达到小康水平后还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21世纪,在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后,党的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为21世纪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这一时期,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等,推动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迈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虽然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但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针对这一情况,胡锦涛同志提出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8],并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望也日趋强烈。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9],并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
经过十年的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具有覆盖领域更全面和发展水平更高两大特征,其基本要求包括: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起来,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只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才能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消除贫困。由此,党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的持续努力,我国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10]。这标志着共同富裕迈出重要一步。
由上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之间始终保持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历程也是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步部署。
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扎实推动共同
富裕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纵观中国人民探索共同富裕的历程不难发现,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才实现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全面小康。当前,我国正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要科学组织、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保证共同富裕政策措施的连续性;才能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全社会广泛凝聚起实现共同富裕的共识,使共同富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进而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的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不竭动力;明晰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形成全社会、多方位、各领域广泛参与推动共同富裕的格局;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建富裕,即全体人民参与共同富裕实践;共享富裕,即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富裕。可见,人民群众是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到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应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不掉一人”,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坚持“人人共建”,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要加强对民生的保障,改革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劳动者权益,兜牢社会基本民生底线。提高人民群众的创新技能和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实现创新致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社会全员力量参与共同致富,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人民合力。要注意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和“躺平”。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评价主体,让人民群众评价共同富裕各项工作的成效。
(三)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人民群众也才能实现富裕,否则,只能是普遍贫穷。因此,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键是要尊重经济规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完善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促进均衡发展。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提高市场化水平吸引资金和劳动要素流入,建立内生于微观主体的市场化发展模式,并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加快各地经济结构升级步伐,在更大范围、更广层面上建立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统筹国内一体化市场,以高水平分工激活市场活力。建设更多的市场经济示范区,提高市场化水平。二是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简化行政审批手续,规范税费制度,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支持,为个体工商户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提高民营经济地位,鼓励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合理合法财富。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更多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三是继续稳步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劳动力资源、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劳动者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稳定发展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吸纳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稳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强化生活性服务业扩容升级。
(四)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促进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突出任务。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引导人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五)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公平正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压舱石”和基本遵循。共同富裕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连,是涉及社会公平的关键问题。共同富裕的“共同”意味着,富裕并不属于少数人,而是属于全体人民,是“大家都有份”。这就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一是构建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影响着共同富裕的进程。为此,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优势,统筹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要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占比,劳动报酬占比越高,则会带来更低的收入差距和更高的人均发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就会越大;再次分配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第三次分配要充分发挥慈善、捐赠等作用,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二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虽然党和政府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很多地区并没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还出现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必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丰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清理户籍管理制度,取消附着在户口之上的就业准入和社会福利差别,促进劳动力在不同行业、所有制单位之间流动。清理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政策,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市民待遇。加快农民进城落户,并提供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农民工同城镇居民享有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要为新市民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2019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20.
[3]段妍.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J].东岳论丛,2022,43(4).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刘方平.共同富裕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逻辑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科学社会主义,2022(4).
[6]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1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