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在这种融合下道德传承与文化自信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在传入中国和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相互促进,共同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和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传承;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4)05-0034-03
收稿日期:2024-03-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标准研究(SJGSX2022008);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龙江文化与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对话(23GJYBB062);2024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逻辑进路与实践审思研究”(GJB14243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晶琳,教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哲学研究;杨丹,副教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下的道德传承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交融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等基本权利,这些基本权利是现代道德的核心内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强调人民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儒家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家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人;道家的“无为而治”,让人民按照自然法则生活;法家的“法治”,其背后的理念是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观点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对人民利益的重视。两者都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道德的标准不是从主观意志和习惯中得出的,而是来自被普遍接受的、有事实根据的客观标准。这种客观标准要求人们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个方面体现了道德标准,儒家思想中的“仁”是核心概念之一,礼义、忠诚、中庸,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这些道德标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至今仍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深远影响。最后,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独立于社会制度之外的,而是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的。只有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才能实现新的道德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体现道德与社会制度hXOUVJP+zyb/VAXM1vnqGwKIdey5nfYezyYddQ9B1lE=紧密相关的观点。儒家思想认为,道德与礼制是相互关联的。儒家强调通过礼制来培养道德品质,如孝、忠、仁、义等;法家主张通过法律来规范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道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交融,为我们探索新时代道德建设的道路提供了指导思想。
(二)道德传承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古代中国,道德观念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儒家文化中,孝道、仁爱、忠诚和礼义被视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成了儒家道德的核心,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随着历史的发展,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为怀,共同丰富了古代道德的内涵。这些道德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革新派主张打破封建礼教,倡导个人自由和人权,这与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和谐和等级秩序的道德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然而,这种冲突并非全然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的。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虽然强调阶级斗争,但也关注社会公平公正,与儒家的仁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找到了契合点。这种冲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道德观念的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必然对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全球化进程加速,西方道德观念的输入与本土道德的交融,使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然而,市场经济中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如诚信缺失、道德风险等问题。为此,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公民道德建设,力图在变革中寻找新的道德平衡点。这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转型,既反映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揭示了道德建设的紧迫性与复杂性。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人们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准则。道德传承在当今时代,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弘扬传统美德,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减少因道德缺失导致的冲突与矛盾。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强调集体主义和公平正义,这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道德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下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文化自信,就是自信于自己的文化,其基础在于对自身的文化及其实质的认识,这也是人民对生活的一种信念,反映着自信、自强、自立、自主的精神风貌。在文化自信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和道德基础。
(一)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探索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契合。在中国古代,儒家主张“民为邦本”,强调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相吻合。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念与儒家的“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理念相互呼应,共同指向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
2.融合的理论构建与阐释。在理论构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解释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阐释,也包括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这一理论融合的典范。它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阐释层面,学者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仁爱”“和谐”等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念相互映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也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如阴阳、对立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等,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融合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鲜活例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借鉴了中国传统兵法中的“以柔克刚”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规律,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智慧中“和而不同”的原则,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社会治理上,中国倡导的“和为贵”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理论相结合,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总结经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也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种融合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精神,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与表现
1.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充满信心的体现,它包含三个基本层面。一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认同,这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珍视,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和谐哲学、法家的法治精神等,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二是对文化的现代价值的肯定,这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也要结合时代发展,推动文化的创新与进步。三是对文化未来的信心,相信我们的文化有能力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2.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体现广泛而深刻。从国家层面,政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与现代文化、科技的融合,如设立文化遗产日、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旨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在社会层面,人们积极参与传承传统文化,如学习国学、练习书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在经济领域,中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影视、音乐到动漫,中国元素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彰显出文化自信的经济力量。
3.文化自信在国际舞台的展现。在全球舞台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与沿线国家展开合作,也在文化上加强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活跃表现,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体现。
(三)融合下的文化自信对社会的影响
1.提升国家软实力。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上,表现为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传播中国智慧,如儒家的和谐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融合也促进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转变,使中国在国际议题上提出更多基于自身文化价值的解决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更加丰富多元。例如,儒家的“仁爱”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相结合,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道家的“无为而治”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相Sf5NJ6OQiWVC3jxZrenFvuKGI1TGEnV0MtPMt/SmGlc=融,强调实事求是的决策与治理方式。这些融合不仅提升了价值观的普适性,也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更具指导意义,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自信带来的融合,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和合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相结合,强调社会公平与公正。如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致力于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提升人民的幸福感。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如孝道、诚信等,增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提升了国家软实力,塑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建议
首先,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同时,需要注重发挥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色。结合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观念,探索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道德价值标准。既能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底蕴,同时又能在理论上深化道德发展,提高道德的适应性和先进性。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强调注重人民利益和民族尊严。以强调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尊重民族文化为基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跨文化融合。
最后,要在融合中坚持打破陈规旧俗和追求创新的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虽然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也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创新和理解中实现两者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具有更广泛和深远的意义。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理性思考,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建立起文化多元、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发挥出两者的巨大潜力和价值,迎接新时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责任编辑: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