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2024-10-27 00:00郭荣华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语言素养、情感陶冶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中,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其价值日益凸显,不仅有助于学生精准理解文章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更能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审美鉴赏力。要想实现文本细读的有效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挖掘潜在的主题线索,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小学阶段,文本细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途径之一。细致入微地研读文本,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字词句段的含义,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培养其敏锐的语感和准确的理解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石。

(二)提高审美鉴赏力

文本细读有助于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使学生从细节中体味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意图,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鉴赏力,丰富内心世界。

(三)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在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推理,这种深度阅读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和质疑,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可行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和思维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逐篇地深入解读文本,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基本含义,还能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深度剖析,都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领悟文本内涵,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而且,语文教育除了基本的语言技能训练之外,还承载着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情感价值观的塑造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体验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人文关怀意识。例如,在解读诗词歌赋或寓言故事时,文本细读有利于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精解文章结构

1.剖析篇章脉络,把握整体框架。

教师指导学生深入剖析文章的起承转合,即仔细研读文章的开头、发展、转折和结尾部分,以此来梳理文章的内在逻辑脉络,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整体架构。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助于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更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为例,这篇文章以鲜明生动的比喻开篇,将主人公比拟为“一棵挺脱的树”,这是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描绘,寓意着主人公如同大树般屹立不倒、顽强生存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专注于文章起始段落,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理解“挺脱”这一词语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坚韧品质,以及为何主人公能与树产生这样深刻的关联。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教师组织学生沿着文章的叙事线索,逐步梳理主人公在各种生活挑战与困境面前是如何展现“挺脱”特质的,如面对逆境时的坚定信念、对待困难时的乐观态度以及不断努力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强调故事发展的转折点,如主人公面临重大抉择或遭遇挫折时,如何去捕捉这些情节对于人物性格塑造及主题深化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复杂情感和深层意蕴的理解。接近尾声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比和反思揭示“他像一棵挺脱的树”这一比喻背后的深层次主题,即对平凡生活中不平凡品质的歌颂与赞美,教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出非凡的精神力量。

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带领学生深度领悟了文本的内容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还成功激发了他们对人性中坚韧、毅力等宝贵品质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

2.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文本信息中提炼关键内容,并准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标注重点语句和段落,识别作者意图,挖掘隐含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形成对全文主题的精炼表述。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落花生》一课为例,作者以花生这一平常的事物为载体,传达了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观与价值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文中“父亲”那句富含深意的话语——“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进行深入解读,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首先,教师鼓励学生从字面意义上进行理解,让他们领悟到,花生虽然外表平平,却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而显得无比珍贵。这里的花生无疑是一种象征,代表着那些在生活中默默奉献、不求浮华外在,却有着扎实内在修为和实际作用的人。其次,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领会“花生精神”,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到原文中去发掘相关细节,如花生低调且扎根土壤的生长过程,以及家人围绕花生展开的对话,这些都是构成“花生精神”有力论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上下文联系,学生得以逐步理解“花生精神”所倡导的内敛而不张扬、实实在在做事的人生哲学。

在完成以上步骤后,教师引导学生综合所有关键信息,共同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主题: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我们应当追求内在修养和实质性的贡献,而非过于看重表象的华丽与显耀。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确保学生能够深入体悟文本的中心思想,还能培养他们从文本细节中捕捉要点的能力。

(二)细品精美词句

1.赏析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在文本细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以培养他们识别文章修辞手法的能力,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情感色彩,进而提升语言感知力与文学鉴赏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表面的故事内容,还能体会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和人文价值,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和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鸟的天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寻找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例如“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这句话就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船只划水的声音比作悦耳的音乐,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水面的宁静和谐,又传递出作者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内心的惬意与陶醉。同时,这句话还蕴含着拟人的修辞元素,赋予了原本无生命的桨声以生命力和节奏感,仿佛它们正在奏响一首属于大自然的交响乐章。通过品味这样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意境之美,体验到鸟儿生活的环境是如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这样的文本细读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深厚的文学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审视文本,进而提高审美素养。

2.品味词语韵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有利于他们在体悟词语选择和运用的艺术性过程中增强对语言美的感知。为此,教师应当启发学生注意作者对词汇的精挑细选以及独特搭配,比如形容词、动词的使用,甚至是一些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和叠词等,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确性和独创性,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技巧,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交流中更加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四季之美》一课为例,其中有一句生动的描绘:“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这句话充分展现了文本细读的价值所在。前半句构建了一幅温暖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展示了黄昏时分大自然光影变化的魅力,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一天即将结束的宁静氛围;“点点归鸦”采用量词“点点”来形容乌鸦,借由视觉上的星星点点既刻画了乌鸦群体的形象特征,又传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给人以广阔空间中生命跃动之感;而“急匆匆”则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乌鸦归巢时的情态,展现出它们忙碌而有序的生活节律,同时暗喻人们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朝窠里飞去”的表述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态现象,还蕴含了家的温馨和归属感,让人联想到人间烟火气和亲情的牵挂。在鉴赏这句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作者通过对词语的精妙运用,生动地勾勒出四季中秋季傍晚的独特韵味,从而深切体会作者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力和对自然、家园之美的深情赞美。

总之,教师围绕某一特定句子,引导学生从词语入手,逐一剖析作者如何应用精准且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关注语言细节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品悟深层情感

1.角色扮演——理解人物性格。

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地分析文章中的人物言行,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学生着重关注人物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等要素,透过这些线索理解人物动机,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角色,通过模拟情境再现故事片段,促使他们从多元角度深入诠释人物性格以及发展脉络。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将相和》一课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鲜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廉颇得知赵王被秦王侮辱时的愤怒和决心,反映出他对国家尊严的坚守;而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以智慧维护赵国利益的行为,展示出他机智勇敢和忠心爱国的精神风貌。同时,当蔺相如得知廉颇不满后,主动回避,以免内斗削弱赵国实力,这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高尚情操。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廉颇和蔺相如,重现历史场景,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如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为国家考虑的肺腑之言后的悔过,以及蔺相如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的宽广胸怀。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将相和》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领悟古代贤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点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2.视角切换——理解作者思想。

让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沉浸式地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感知作者的情感起伏,能够激发他们的共情反应,培育他们的同理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发掘文本背后的情感,揣摩作者的心境,理解作者的意图,旨在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涵,并学会用恰当的文字表达个人见解。

以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的《珍珠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去感知文中描述的珍珠鸟与其主人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珍珠鸟从最初的胆小怕人逐渐变得亲近信赖主人的过程,其间充满了温情与感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作者,用心体会每次与珍珠鸟互动时的心情变化,如初次看到珍珠鸟的欣喜,再到珍珠鸟渐渐敢于靠近乃至立在书桌上陪伴作者写字的欣慰,最终小鸟伏在作者肩头睡着的深深感动。通过这样的角色代入,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理解作者为何会对这只小小的珍珠鸟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互动增多而不断升华的。此外,教师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中情景的感受,或是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体验,记录自己与宠物或其他生物间建立信任与友谊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用文字抒发内心情感的能力,培养其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意识,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与成长。

四、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路径。教师引领学生精解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掌握作者的行文逻辑,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细品精美词句,能够深化学生对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语言表现力;深层品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则能促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涵养丰富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解读文本,既要见微知著,又要洞悉全局,让文本细读成为小学生打开语文世界大门的金钥匙,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