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2024-10-27 00:00苏军超
天津教育·下 2024年9期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然而,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环节难免运用较强的应试性思维来实现学科教育。地理是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科目之一,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将更多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和书面知识的讲解以及地理习题训练中。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但是从长远的育人角度来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书面阶段,缺乏进行实践的动力。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包括地理知识的运用,这包括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地理数据的分析。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分析城市化趋势、评估环境影响等。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还包括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地理教育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的支持,学生需要具备使用这些技术来获取、处理、分析可视化地理数据的能力。这些技能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

地理实践力还涵盖地图阅读和制图能力。学生需要理解和分析地图,包括地形图、气象图、人口分布图等各种类型的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工具之一,具备良好的地图阅读能力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空间关系至关重要。此外,学生还应该能够制作地图,以展示自己的地理分析结果。同时亲身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考察、田野调查、地理实验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深入了解地理现象,并培养观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技能。实地考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培养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行动力和实践力

就实际情况来说,相较于以往模式的课堂教学,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首先,活动目标涉及的形式较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对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给予良好的帮助。在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单纯参与者,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和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和实践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也可以更好地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就社会方面来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在我国各项建设工作的实施中,不管是国家政策的制定、环境的保护,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地理知识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对地理学科的综合特征加以分析之后我们总结出,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加以全面了解,从而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地理知识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可以更准确地对地理知识加以了解,并在实践中进行高效运用。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自驱力,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首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城市空间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在城市的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思考这些区域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比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危害程度。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信息,开阔他们的知识视野。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再如,在教学“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节时,教师可以选取月牙泉案例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两个情境任务:第一,结合材料,识别月牙泉所在区域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绘制月牙泉补给示意图,解释月牙泉水的来源,初步理解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依据所学分析月牙泉水位稳定、不易干涸的原因,进一步理解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将课堂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便在活动中落实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开展实验,探究问题

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开展地理实验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和实验方式。实验主题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实验方式则应该根据实验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可以是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或调查实验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貌模型制作实验,学生通过制作地貌模型探究地貌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地貌特征、测量地貌数据、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趋势等。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除了传统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室实验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等方式开展地理实验。这些现代化的地理实验方式能够更加逼真地模拟地理现象,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实地考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深入了解环境问题,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组织实地考察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和考察主题。考察地点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考察主题则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实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实地考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和主题、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准备必要的考察工具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依托校园,简单易行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受安全、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考察的机会相对有限,而充分开发利用校园地理资源,是简单易行、易于全员参与的方案之一。

首先,制作校园水系分布和家庭用水情况调查报告。2024年3月22日,在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水系分布考察,以及校园和家庭用水情况调查,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设立世界水日的目的和意义。为了实现家庭节约用水,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校园灌溉用水、食堂用水、直饮水等)水资源使用情况,并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措施。

其次,组织校园植物鉴赏-学科融合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识别各种植被类型,尤其是春季的蒲公英和苦苣菜长相极为相似,学生可以分别采集蒲公英和苦苣菜进行对比。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蒲公英和苦苣菜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蒲公英和苦苣菜的根部DJOh4XpDbbt2ANEF0LwQQ+MRqJuVpII9IBqfHJlyiGk=有何不同?试解释原因。”“结合气候特点推测新疆、山东的蒲公英根部和校园内的蒲公英有何不同?”学生虽然身处校园,但依然能在大自然中实践地理知识。

再次,校园平面图是最重要的地理工具。为了让学生了解地图三要素,学会识图、尝试绘图、实际用图,教师组织学生测量校园主要建筑物的数据,根据数据和校园布局绘制校园平面图,利用所绘平面图开展寻宝活动。

最后,教师还可以开展地球仪的制作、设计消防演习线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感情,还培养了地理实践力,提高了综合素养。

(五)辅助工具,强化识图

地图和教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教师可以使用地图和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提升他们的实践力。当前,地理挂图已经慢慢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其中囊括了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的等比例缩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挂图更加清晰、直面地学习区域分布。为此,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地理挂图的优势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地貌”这部分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并准确辨别出河流地貌的类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该章节的相关知识,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地理挂图,让学生在地理挂图上辨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这一章节知识点的理解。

(六)多元作业,个性发展

第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地理学科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应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具有真实情感的地理情境。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观察性作业,让学生观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貌、气候特点或人文景观,并思考其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此外,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强化实践操作,注重能力培养。课后作业应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提升地理实践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利用简易材料制作地理模型、模拟地理现象等,这些作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还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体现层次差异,满足个性需求。学生之间存在着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差异,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和内容选择,如阅读报告、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做。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也是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情境下,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