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

2024-10-25 00:00:00严玲玲
考试周刊 2024年38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标重点强调的内容,将其落实于教育中是义务阶段全体教师的重要任务。作业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可行性。通过对情境化作业的分析,我们认为设计情境化作业必要性有二:传统作业不满足现代教育需求、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稍显敷衍。情境化作业具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挥作业育人功能的优势。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情,加强情境化作业研究力度,设计角色体验、游戏闯关、生活实践、单元主题、小组竞赛等作业类型,创新作业设计思路。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情境化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8-0042-04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基础知识的有效方式,设计有效性作业可以提升教育实效,培养学生学习自信。传统作业设计以背诵、默写、抄写等为主,理论色彩较重。“双减”指出了减负增效,意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新课标指出了核心素养培养,力求教师由知识教学转向育人,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视为首位。在此背景下,作业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探究符合小学阶段教育需求的作业迫在眉睫。而情境化作业区别于传统作业,将其运用于作业设计是现阶段全体教师亟须研究的课题。

一、 情境化作业概述

情境化作业是符合目前教育政策的一种作业设计,这种作业形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事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的真实运用。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支架,指引学生去完成作业的学习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如角色体验型作业是情境化作业的一种,其主要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作业场景,使其在场景中自由发挥,对培养其语言、审美、思维等素养大有裨益。总之,情境化作业类型丰富,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实效性较高的作业模式,其符合新课标指出的寓教于乐、以生为本思想,可以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又能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宝贵经验与丰富资源,值得全体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探究。

二、 小学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传统作业难以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新政策的出台为义务教育阶段指明了方向,传统作业设计与新政策背道而驰,改革迫在眉睫。如“双减”要求减负增效,新课标指出能力教育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对作业实施大改革。另外,新时代需要的是综合发展的人才,作业是辅助教育的一种途径,理应设计丰富多样的作业项目,以确保学生在作业中各方面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应站好教育岗位,探究情境化作业设计需求,结合学生学情设计与之相应的作业项目,为贯彻落实政策而奋斗,为培养综合型人才而努力。

(二)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稍显敷衍

据调研分析,一部分学生对作业敷衍了事,或以抄袭的方式应付教师的任务;一部分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却依然在学习上没有明显的进步。究其原因,学生对作业缺乏足够的兴趣。为避免作业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应改变传统作业设计模式,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展示自己。而情境化作业与传统理论性作业不同,不需要学生大量书写,整个过程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尝试情境化作业模式,将学生从繁重的理论性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消除学生对作业的负面认知,进而获得能力素质提升。

三、 情境化作业设计优势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完成作业的主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是作业设计之本。但传统作业设计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参与感不强。情境化作业改变了传统作业设计模式,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参与空间。举例来讲,角色体验作业将学生带入了文本内容,可使其在作业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生活实践作业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动手机会,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不同的情境化作业中,学生都居于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思想。总之,小学生处于积累知识初期阶段,培养其学习能力较为重要,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培养其能力夯实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涵盖广泛,除了新课标指出的文化自信、思维培养、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四方面之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品德修养、学习习惯、语文知识、个性品格等。情境化作业以丰富的情境为主,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生活是理解与运用知识的平台,将作业设计与生活关联起来,可以促使学生审美情趣、思维能力发展。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实践作业,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促使其在体验中养成仁孝、感恩的良好品德。

(三)发挥作业教育功能

好的作业设计不是要学生写多少字,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如在学完《我不能失信》时,学生需要将诚信践行于生活与学习中,以此培养自身道德品质;在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应尊重与敬仰千千万万像邱少云这样的英雄,并在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延续与传承红色精神。如小组竞赛作业可以通过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其探索欲望,使其主动搜集相关文学知识,充分体现作业的教育功能。基于情境化作业的优势,后期作业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情境化作业的教育功能。

四、 小学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实践策略

(一)角色体验作业

角色体验就是为学生安排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结合角色走进文章。角色体验作业与常见的情境表演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具备丰富的场景,学生则是在场景中自主展示。相较于机械化作业,角色体验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埃及的金字塔》时,部分学生对“金字塔的建造”这一部分知识不是很感兴趣。这一历史建筑物距今遥远,且不在中国境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强,假设教师设计理论作业,学生或抱有敷衍的心态,如此对教学而言也是无益。此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体验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掌握金字塔的建造相关知识。如:在时光隧道中,你们穿越到了4700多年前的金字塔建造现场,此时你们扮演的是工程师的角色,请思考如何绘制金字塔的图形,如何给工人讲解建造过程,确保顺利完工。学生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参考文章中金字塔建造相关内容。学生在绘制、讲解中,成为金字塔建造的主人,此时他们不是学习文章的内容,而是让自己的智慧结晶显现于纸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文本理解、知识积累、语言运用与内化,有助于培养其语言、思维等素养。

(二)游戏闯关作业

游戏闯关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游戏闯关类型多样,需要结合知识教学设计闯关项目,假设教师要强化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使其掌握新课文中的生字词,可以设计汉字闯关游戏;假设教师需要使学生掌握积累更多成语、诗词,可以组织成语、诗词闯关游戏。

教材大部分古诗词需要学生背诵理解,假设以抄写、默写等作业为主,或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认可,而以游戏闯关为作业形式,学生的背诵兴趣更高。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这首诗的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填补空缺,并完成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应注重“乐”“亡”的读音。学生在准确无误完成填空与朗读之后,教师则借助多媒体平台展示闯关完成。此时,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外古诗词,分析作者的情感与诗词大意,并尝试用白话文讲解其中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假设学生闯关未完成,则不能进入这一个环节。在闯关游戏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诗词文化的艺术之美,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提升其传统文化认同感,可谓是开辟了核心素养培养新路径。

高段教学应适当渗透一些初中语文知识,为小初衔接做好铺垫。在游戏闯关中,教师应避免局限于教材知识。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景阳冈》时,教师可以渗透一些《水浒传》关于武松其他章节的内容。初中教材中名著导读就包括《水浒传》,在小学阶段多接触一点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初中顺利完成阅读。其中“十字坡遇张青”“醉打蒋门神”等,都能充分凸显武松的人物形象。此时,教师可以罗列一些选项,如宽仁好义、疾恶如仇、知恩图报、恩怨分明,这些都是武松的人物品质,也可以渗透一些其他好汉的形象,如浪子燕青满身纹绣、忠心耿耿、善用弓弩等,将这些选项融入武松的人物品质中,引导学生闯关。在闯关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再讲述一些其他好汉形象,如吴学究、晁盖、杨志等,这些在初中《智取生辰纲》中有所涉及,对学生学习知识有较大的帮助。

(三)生活实践作业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诠释了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情境化作业设计中,教师应面向生活开发资源,或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现课本与实际生活的有效结合。统编版教材收录的课文大部分与生活紧密相关,如《乡下人家》《北京的春节》《我不能失信》《母鸡》等。因此,在作业设计中,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应面向生活设计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设计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展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情感。围绕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设定一个主题,即“母亲的一天”,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设备记录母亲劳碌的一天,如打扫房子的过程、厨房做饭的背影、洗衣服的双手、半夜来检查是否盖着被子等,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展示母亲的“慈”以及对自己感情的“深”。在记录过程中,学生可以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如在吃饭之前摆好碗筷、为母亲洗脚按背等。在记录与实践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想写下来,此时,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习作“我想对您说”展开创作,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经过生活中的实践,学生可以体会到母亲的辛苦,此时重新阅读文章,或有不同的感想与体会。结合文章主题,教师可以再搜集一些关于母爱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游子吟》等,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感知不同作者笔下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爱。综合而言,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远比教材丰富,生活化实践作业可以借助这些资源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推动教育深化改革。

(四)单元主题作业

单元主题是以单元知识为主设计作业,不同单元有不同的主题,设计需要明确目标,细化主题,逐层深入,确保学生理清单元教学脉络。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此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作业设计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作业设计中,可宏观分为四部分:基础部分、阅读部分、口语交际部分、习作部分。基础作业重在让学生掌握单元文章中的生字词、主题思想、艺术描写手法等,同时,整理每篇文章教会了自己怎样的道理。阅读主要以活动为主,以红色资源阅读为主题,将革命期间的历史作为阅读对象,同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阅读情境。口语交际可以设计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读完即时交流。习作需要依附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红色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写作。这些作业环环相扣,逐层递进,为辅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夯实了基础,为培养核心素养提供了条件。

(五)小组竞赛作业

小组竞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团队意识。在竞赛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知识教学需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竞赛项目,如演讲竞赛、阅读竞赛、作文竞赛、成语竞赛等。在竞赛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好充分准备,为获取名次付出努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教师可以就节日设计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节日感受传统文化习俗。各组分别搜集与整理我国节日,说明每个节日的来源、习俗等。在竞赛中,各小组为本组拉票。竞赛设计三轮,每轮需要淘汰一些小组,最后胜出的小组担任班级传统节日文化之星。学生搜集节日信息也是学习的过程,在小组合作竞赛中,学生的集体意识更加强烈,这可以改善一部分学生不团结、不尊重他人的不良习惯。又如,教材中一些涉及动手实践的课文也是竞赛的对象,如《竹节人》,文章详细记录了制作过程,学生可小组合作制作这一传统玩具,并将自己掌握的一些玩具制造方式写出来,再由班级同学投票选出玩具制作较好的小组,并进行嘉奖。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而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另外,部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将教材中的文章转变为课本剧形式,将文字内容直观展示出来,如在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桑娜在决定是否收养孩子时的心理活动;针对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中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的对话,自行增设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加深对三国时期历史背景的了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五、 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化作业是实践证明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作业模式,教师应加强研究力度,构建专门的课题,邀请校内教师共同参与,构建完善的作业设计体系。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作业带来了机遇,教师可以设计线上作业,引导学生在线上互动完成,如阅读作业、分析作业等,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互动,分享作业方法,习得学习技巧。长此以往,作业或成为教学中最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俞佼.“践”真知:构建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新样态[J].考试周刊,2023(36):64-68.

[2]周丽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诗配画”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3(35):41-44.

[3]周惠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作业优化设计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3(23):29-32.

[4]顾慧,张雨强.小学语文情境化作业的设计策略初探——以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现代教育,2023(6):23-29.

[5]陈志坚,李东蕾.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情境化作业设计探析——以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华夏教师,2023(13):69-71.

[6]徐国荣.关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三个着力点——以区域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2(12):57-60.

[7]陈紫燕.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举措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3(31):70-72.

[8]蔡文惠.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后作业设计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3(27):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