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大概念语文教学探究

2024-10-25 00:00:00蔡小云
考试周刊 2024年38期

摘要: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的理念高度契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场景是多元的,在单元目标解析、知识体系建构、情境创设、概念网络建立等方面,将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结构性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概念教学;诗歌鉴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8-0011-06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东尼·博赞创立的,它以发散性思维为基础,是一种将信息通过关键词、图像、线条连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可视化工具。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语文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梳理概念与案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动建构相互整合、弹性变化的网状式知识体系,实现高迁移式的深度学习。文章以《孔雀东南飞》的阅读教学为例,探究思维导图在大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一、 图解单元目标,明确单篇定位

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方案是围绕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进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核心任务的学习,探究真实问题,深化对大概念的理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我们的实际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单篇课文与单元目标的关系、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知。要达到这样的层次,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梳理单元目标,明确单篇定位。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相关信息,对完成任务意义重大。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单元导语的内容。单元导语一般会提示本单元的核心任务、人文主题及学习目标(主要是工具性目标),梳理单元导语有利于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形成一种整体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取关键词,确定关键词之间的层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绘制思维导图。以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为例,单元导语提示学生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并强调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感悟诗歌之美、理解古人的悲欢、提炼出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与当下的生活相联系,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从工具性目标来说,导语还强调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从节奏韵律、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角度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的特点。以下是一名学生根据选择性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绘制的单元学习目标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很可能会逐渐建立起一些与本单元相关的大概念,如:①鉴赏古诗词主要从诗歌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结合文学史和其他相关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②诗歌的特点主要是指其在韵律、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③古诗词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表现了古人的悲欢和传统文化精神,更在于其滋养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通过思维导图整理单元导语而建立的大概念可能是非常浅层的,但是至少可以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形成一种结构化的学习认知体系。

类似这样的单元导语常常会被教师和学生忽略,因此,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将单元导语梳理成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导语的内部逻辑,诗歌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并将之贯穿到自己的日常学习之中,有意识地构建起自己的学习认知体系。

确定了单元目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示和单元研习任务,明确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及其与单元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孔雀东南飞》为例,学习提示阐释了这篇课文在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地位、诗歌的主要特色,单元研习任务则要求学生对比《氓》和《孔雀东南飞》在人物形象、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对比之前绘制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单篇课文与单元目标的联xLV3/ZmsrnIdWb2fb0K/Ew==系,比如:学习提示明确《孔雀东南飞》是“乐府双璧”之一,而乐府诗又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正是对单元目标中“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的回应。这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中补充关于单篇课文的信息,明确单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定位。

图2是一学生在图1“诗歌发展脉络”这一节点的基础上绘制的思维导图。

从图1到图2的绘制,我们可以发现思维导图是一种让观点从核心概念发散出来的思维工具,更容易让学生发现不同分支间的关系,也更容易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关联以填补空白,从而激励学生更长久地进行创造性思考。就“诗歌发展脉络”这一节点也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可以结合必修所学的诗歌及课外阅读的诗歌不断完善这一节点。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思考诗歌之间的承继关系,例如:《氓》和《孔雀东南飞》都是侧重叙事的诗作,也都是讲述古代婚姻爱情悲剧的民歌。那么,二者在叙事策略上有何异同?效果有何不同?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叙事视角、语言形式、线索、现实与虚构等角度,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诗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既是对单元目标的回应,也是对图一节点“比较分析”的重申。

对古诗词单元的单元目标和单篇重要知识点进行思维导图式的梳理,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学习的要点,以文学史的眼光审视单篇诗歌,在后续单篇诗歌的学习中不至于走向碎片化,进而为学生之后的诗歌迁移阅读打好基础。在其他文学体裁的学习中同样如此,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发展的历程,也或多或少有着承继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式的梳理,可以让学生理清各个文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认知,建构起自己的学科大概念。

通过思维导图的不断拓展,学生主动建构充满细节的思维导图,好奇心被充分调动,形成一种富于弹性变化的、空间性的位置记忆,这样的记忆能够被随时调用,以解决新问题的知识,最终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

二、 导图情境融合,妙解真实问题

大概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而在这其中,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实性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它要求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真实性的最根本属性便是“情境性”。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可视化方法,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复杂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激活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将思维导图与情境创设相结合对学生理解学科大概念意义非凡。

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为例,人物形象分析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相关的大概念有:①人物分析可以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入手。②正面分析要结合人物形象和人物经历进行分析;侧面分析包括他者视角与同类型人物的对比。围绕这些大概念,可以设置以下情境:

学校举办诗歌艺术节,其中有一个展区是“诗歌人物展”,你所在的班级分配到了“刘兰芝人物展”,请你为其设计3~4个展板。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对展板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出展板的整体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人物形象,如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人物经历、不同视角、人物对比等,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为后续的制作奠定坚实基础。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挖掘各个角度之间的关联,使展板内容更加连贯和完整。例如,在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之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服饰、表情等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不同的人物视角之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物在认知观念上的区别与矛盾。这样的关联性挖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产生深度学习的获得感。图3是一学生绘制的展板设计导图。

这个活动的思维导图绘制,可以激发学生从作家、作品、读者等不同维度分析人物,极大地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思考更有深度的问题。在图3的绘制过程中,有学生发现焦母眼中的刘兰芝与刘兰芝眼中的自己有矛盾的地方。比如,焦母说刘兰芝“举动自专由”,刘兰芝又自述“进止敢自专?”针对这一问题,有些学生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通过细读文本,对比“姜诗妻”案例,发现了二人对“举动自专由”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这一冲突对诗歌的叙事具有重要作用,并据此绘制了图4。

学生深入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时,发现焦母眼中的“举动自专由”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内涵。这一表述并不仅仅是对焦母个人情绪的反映,更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一种缩影。在焦母看来,刘兰芝的言行举止过于自主,不符合她作为儿媳应有的角色定位,而刘兰芝的这些“自专由”的举动,在她自己看来是为了维护个人权益和尊严,她拒绝无条件地顺从长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并且对长辈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与顺从。然而,在焦母以及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中,合格的儿媳应该无条件地服从长辈的意愿,不得有任何反抗或质疑。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当时人们心中。

学生通过对比探究,深入剖析了诗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他们发现,诗歌正是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举动自专由”这一观念冲突在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揭示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首先,通过对比刘兰芝与焦母在“举动自专由”上的不同观念,诗歌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焦母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表,她的强势和暴戾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她坚持一切行动都必须遵循既定的规则和礼教,不容许有任何的逾越。而刘兰芝则展现出自尊自爱、有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的一面,她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愿意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失去自我。这种观念冲突使得焦母无法容忍刘兰芝,而刘兰芝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请遣归,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由。其次,这一观念冲突也推动了诗歌情节的发展。正是因为刘兰芝与焦母在“举动自专由”上产生观念冲突,才使故事产生了戏剧性的转折。焦母的强势和刘兰芝的反抗,共同构成了诗歌中的矛盾冲突,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外,这一观念冲突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与追求独立人格之间的本质矛盾。刘兰芝敢于挑战传统观念,追求自我实现和人格独立,她的反抗精神不仅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更是对女性地位的肯定。同时,这一矛盾冲突的发展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会关注着这一矛盾冲突如何发展,以及它最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同时,读者也会深入思考这一矛盾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诗歌中“举动自专由”观念冲突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思考这一矛盾冲突的产生原因。这种探究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思维导图与分析探究的结合,学生会也能建立一些初步的大概念:①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时候是因为对某个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②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很可能与主题相关。③矛盾冲突是一个重要的叙事策略……当然,这些大概念的建立只是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阶段,要真正实现高通路迁移,还要结合更多的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螺旋式的学习来完成。

通过思维导图的连续绘制,学生建立了导图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习了相关的叙事策略,对诗歌人物和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和分析复杂的文本信息,如何将抽象的诗歌鉴赏知识转化为具象的思维导图节点,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联系多重概念,建立地图思维

大概念是有层级的,各种元素之间相互联结,共同构成认知网络。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同样涉及各种各样的大概念,只有将这些大概念梳理成有条理的知识网络,才能形成高度结构化的、可实现高通路迁移的认知体系。在构建大概念认知网络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无疑是一个极为实用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将大概念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以《孔雀东南飞》为例,这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如何理解作为大概念的“叙事诗”呢?“叙事诗”作为诗歌形式的一种,它兼具抒情性和叙事性,其以诗歌的形式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事件。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抒情诗,不仅侧重于表达情感和心境;也不同于小说和戏剧,其不通过详细曲折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生活。

对“叙事诗”这一大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其特点“诗”与“叙事”的角度进行拓展探究。首先,我们可以分析叙事诗中的诗歌元素,如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抒情性等,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出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其次,我们可以研究叙事诗中的叙事元素,如叙事视角、情节发展等,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巧妙的叙事方法揭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对比其他体裁的角度来理解“叙事诗”。通过与抒情诗、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归纳总结叙事诗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例如,与抒情诗相比,叙事诗更注重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发展;与小说和戏剧相比,叙事诗则更注重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以及通过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木兰诗》《琵琶行》《氓》等叙事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相关篇目,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自己对“叙事诗”这个大概念的理解。绘制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思维导图的中心位置放置“叙事诗”这一大概念,然后围绕其展开各个子概念,可以包括叙事诗的定义、特点、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在每个子概念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出更具体的知识点或案例。图5是学生绘制的“叙事诗”思维导图的部分截图。

学生以鲜活的案例为依托,全面而细致地探讨与“叙事诗”这一核心主题紧密相关的众多概念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层级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逐步建立起一个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叙事诗认知网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其他叙事诗作品,更能迁移运用于对小说、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理解。

此外,这个认知体系还具有一定的现实解释力。通过对叙事诗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律和机制。可见,我们以具体的案例为底,以抽象的大概念为顶,就可以拉开一张巨大的概念网络,大概念的层次越高,意味着用以支撑的具体的案例越丰富,大概念的解释力度也更强。

总之,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们可以将不同层级的大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而直观的知识网络,这不仅有助于打通各年段所学的内容,实现知识的纵向贯通,还能够融通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使大概念教学的累积效应实现高度可视化。

四、 整合关键信息,总结建图策略

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对实现大概念教学理念具有深远的意义。大概念教学理念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系统性认知,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促进他们实现高迁移式的深度学习。

为了让思维导图更好地助力学生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思维导图的建构过程应保持开放性和动态性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他们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完善。因此,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不应将思维局限在初始的认知框架内,而应根据学习的进展和需要,不断修改和补充思维导图。这种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建构过程,有助于学生在“具体—抽象—具体”的反复实践中深化自己对大概念的理解。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场景应是多样的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在学习的推进过程中使用,也可以用于总结梳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进度逐步绘制思维导图,将新学到的知识点和已有的知识点进行关联和整合。同时,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推进其他学习任务的完成,如制订活动计划、设计展板等。而在学习后,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整合,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思维导图应该是高度结构化的

在指导学生绘制、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维导图各个关键词之间的结构层次关系。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各个节点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网络。

除了单个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构建思维导图之间的联系。在实际应用中,不同思维导图之间往往存在相互关联和补充的关系。因此,学生可以对多个思维导图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高度结构化的思维导图图册。这样的思维导图图册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局性把握,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 结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与大概念教学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单元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建构系统性、结构性、地图式认知体系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深度学习。

为使思维导图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学习场景中运用思维导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思维导图,使其具有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并保持开放性和动态性。

参考文献:

[1]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完整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