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高师院校的和声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和声应用及编创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键盘基础较为薄弱,在面对键盘练习以及钢琴谱的和声分析时感到困难,进而对和声学习有畏难情绪,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比钢琴谱而言,合唱作品中的肢体形态更接近于四部和声,学生更易接受。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中也将会运用到。因此,在高师和声教学中,尝试多选用合唱作品,通过分析、演唱将作品中的和弦运用、序进规则、风格审美等,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和声学习能力,提升和声教学质量。
一、高师和声课教学现状与困境
(一)课堂实践练习时间不够,无法完成知识迁移。在传统和声教学过程中,和声知识体系的内容讲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至于和声习题的音响效果则只能课后看个人意愿来实现,这样的和声课学习效果只是书面作业完成较好,无法应用到钢琴伴奏中。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将和声知识转化为即兴伴奏、合唱编配的应用能力。如果长时间地讲授复杂和声理论、花费大量时间做和声练习题,认真的学生只能将和声题写作完成,但没有能力将为实际乐谱编写钢琴伴奏。有些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更会感到内容枯燥、烦琐,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师生课堂零互动、课后作业不完成,更不愿意花时间去修改、聆听和比较。这样的和声学习还是停留在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阶段。
(二)对钢琴谱例的分析感到困难,学习动力不足。从专业和声学习的角度,和声分析的作品谱例都是以钢琴作品或者带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也可以是交响乐的钢琴缩谱。这些作品的和弦应用、序进规则、终止式类型、和声布局、风格特点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但因为部分学生入学前是只学习声乐,钢琴是零基础,而这部分学生在师范院校占比较高。在和声课教学中发现这些学生对于多声部的识谱、分析调性、和弦辨析等技术分析能力不够,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声时感到困难,成绩落后于有键盘基础或者理论学习好的同学,造成学习动力不足。
(三)和声作业的音响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兴趣减弱。和声课是理论与实践融合度很高的课程。该课程的书面作业是和声学习的检验手段,同时也需要将习题转化为音响效果,从而建立起多声听觉思维。通常情况,教师在和声教学过程中会将作品中和声进行弹奏或者用电脑音响放出来,并要求学生也通过弹奏钢琴获得听感,加强键盘弹奏和弦的练习,以提升即兴伴奏能力。但如果只有钢琴弹奏或者电脑播放的形式,或者学生怕在课堂上弹错,因此也不太愿意在课堂上实践这些音响,这样也不利于和声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上问题反映出了师范院校如果沿袭传统和声教学,偏重理论讲授时间,忽视聆听和声效果,或者学生基础薄弱等原因都会造成和声学习上的一些困境,使得教学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因此,需要精简和声理论讲述内容,增加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再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尝试。除了钢琴呈现的和声效果之外,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也是展现和声魅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合唱作品类型众多,调式色彩丰富、和声功能明确、织体形态与钢琴相比简单许多,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更容易实践,他们可以在合唱乐谱上分析和声功能、和弦色彩、乐曲风格。还可以通过小组演唱合唱作品来感受和声变化的魅力。当然,这些合唱作品的增加并不是意味着彻底抛弃钢琴作品分析弹唱,而是作为一种补充,也可以理解为合唱与钢琴作品分析比重的调整,增加合唱作品的谱例。
二、合唱作品的分析与演唱能力融入和声课程必要性
(一)融入合唱作品分析的理论基础
合唱作品的分析不仅涵盖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包含对合唱演唱技巧和风格的把握。这一过程往往基于整体与细节的相互辨识,以及音乐语境的深入理解,其中,和声理论作为核心的分析工具,为诠释曲目内涵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声写作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推进音乐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系音乐整体性的桥梁。通过分析不同和声的堆砌和转换,我们能够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并体会到作曲家的创作用意。在日常教学安排中,合唱教学与和声课程教学常被分隔开来,研究相对独立。这种情况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导致学生们往往只是在表面上掌握了和声学理论,而缺乏深入分析多声音乐形态的实践经验,反过来也会在合唱训练中缺少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只注重演唱技巧的感性训练。因此,将合唱作品分析融入和声教学中,是师范生理论学习的基础,增强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其未来的音乐创作或表演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升师范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二)融入合唱作品演唱环节,建立多声音乐思维
了解和声发展史都非常清楚,和声的起源是从单声音乐逐渐发展到多声音乐,从独唱、齐唱发展到合唱,在多声形态下的合唱形式为和声艺术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音响载体。相比于合唱织体更为复杂的钢琴作品,学生对于合唱作品的和声情况分析时间要相对短一些,有利于缩短多声思维的建立时间。因此,在和声教学中融入合唱作品的分析,并以合唱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在视唱练习这首作品过程中,每一个和弦音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聆听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协调多声部演唱的配合能力,对多声部听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和声教学中融入合唱作品分析,探索合唱作品的和声运用情况是一种有效渗透,有利于改变和声课程教学的不良现状,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高和声课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和声作业用合唱的方式呈现,声部概念更加明确
通常情况,和声作业是以四部合唱的形式写出来,但大多数情况是用钢琴弹奏出来或者Sibelius打谱软件播放出来。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小组形式,分声部练习后,演唱自己写的和声作业,可以真实地感受多声部音乐思维,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将能力融入和声课程,能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和声课程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分析和演唱合唱作品或者习题作业,可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强化审美意识,并且还能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差异化需要,意识到和声学习的重要性,这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创新思维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三、合唱作品分析与演唱能力融入和声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和声教学内容与合唱作品曲目分析的目标一致
和声课程教学内容多、有效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选取合唱曲目需要认真仔细斟酌。一方面要选取以混声四部合唱且和声写作较为规范的曲目为主,如《哈利路亚》《乘着歌声的翅膀》《罗恩格林》等作品,同时兼顾民族、流行等不同音乐风格的合唱曲目如《牧歌》《如愿》等。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喜爱以及审美多样性,可以让学生自选一些合唱曲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作品的和声运用,小组进行合唱排练。学生在二次创作以及表演中能够总结经验,并激发学习潜能。在和声课教学中,教师针对课程讲解知识点如Ⅱ级到V7级和弦的连接,对所选用的合唱曲目重点分析Ⅱ级到V7级的和弦连接,让学生明确感受这个和弦在作品里的运用情况,产生什么样的风格特点,也可以选择多首作品下属和弦到属七和弦不同运用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在合唱指挥课程也可以适当融入和声分析讲解,让学生运用和声知识自主分析作品中声部进行,和弦色彩变化、序进规则逻辑等,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声、掌握合唱排练经验。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实现合唱作品的分析与演唱
合唱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与多层次的音乐结构则要求教师采用更为活跃和参与性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合唱作品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分析真实作品的过程中学习和声理论。同时,运用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作品的和声技法、音色组合和表现意图,从而加深对作品整体结构及细节的理解。此外,采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工具,如音乐打谱软件、自动编配软件,可帮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更直观地理解和声进程。教师还可以组织演唱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的和声效果,感受声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分析合唱作品的能力,同时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在掌握和声分析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听觉,为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和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将和声习题转变为合唱作品的编创,促进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提升学生的编创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歌曲旋律的合唱改编,深入挖掘师范生音乐学习潜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可以用合唱实践创新和声课的练习及考试模式。传统的和声课练习及考试模式是以四部和声的书面写作为主,教学成果缺乏真实的音响呈现。目前,学生在和声课作业展示时,可采用分组、分声部进行练习,不断进行合唱的声部配合。课程结束前可以采用班级音乐会和结业音乐会等模式进行教学考核,产生新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模拟排练、小组讨论、公开课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在合唱实践中学会分析和应用和声知识。在诸多环节中,注重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提升其独立思考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和声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分析
通过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来评估他们的和声分析能力。通过一个学期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合唱小组演唱”的方式。在笔试的试卷中主要考查学生对四部和声中的属七、副七、重属和弦的连接技术,并灵活运用所学的连接方法进行四部和声的写作,考查学生对于合唱作品中调式调性、终止式类型及和弦连接的技术分析,增加了小组演唱四声部合唱作品,以及个人合唱作品的写作,这是以往和声考试中所没有的。最终成绩表明,在融入合唱作品分析的和声课程后,大多数学生的分析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是在和声创作和改编任务中,学生展现出更为深刻的音乐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对改革后课程的接受程度以及认知的变化。数据显示了正面的趋势,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分析具体的合唱作品,他们对和声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能将抽象的和声规则与实际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反馈也表明了获益于教学中合唱作品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引入,他们不仅对和声学科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都有所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亦显示了他们在自信心、团队协作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积极变化。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2020年度校级教改课题“《和声学》与《合唱指挥》课程互融式教学的探索”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