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理念萌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涌现,围绕这些问题的产生以及如何解决问题,STS研究与STS教育被学者关注,其研究领域与成果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STS”是科学、技术和社会三门学科的首字母缩写,即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简称,主要研究科学和技术对社会产生的效应,对科学、技术、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STS教育打破了高度分科教学的模式,各学科之间开始走向融合,为其后STEM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跨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观念。STEM教育于20世纪末被提出,1986年的《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可以视为正式开启STEM教育发展的标志。“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写,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简称。科学包含社会、自然和思维等领域,对象是客观世界,阐释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技术和工程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与发展,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利用自然界资源,解决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困难;数学作为基础工具,对技术和工程进行辅助。在STEM的基础上加入艺术学科(Art),由美国学者格雷特·亚克门(Georgette Yakman)提出,将STEM发展为STEAM,并于2010年进一步提出STEAM教育框架。艺术(Art)涵盖广泛的人文艺术科目,如音乐(Musical)、表演(Performing)、语言(Language)、形体(Physical)、美学(Fine)等。在教学中引入STEAM教育理念,尤其是将艺术科目的融入,让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和多领域探索各学科的关联,从而更有效地提升综合能力素养以及融会贯通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教育部办公厅于2015年9月首次提出“STEAM教育”概念,明确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信息意识,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STEAM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化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在跨学科学习的教育模式进行中进行融合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探索。教育部办公厅于2019年3月提出在智能教育、网络学习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在线开放课程等4个方面组建15个不同应用方向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和长效机制。
笔者认为,将STEAM教育运用到跨媒体艺术教学实践之中,能够进行多学科融合教学,从多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能力,实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和多元化技能的发展。
一、关于STEAM理念的解读
STEAM理念从发展历程来看,经过了三次蜕变与升级,第一代是STS教育,第二代是STEM教育,第三代是STEAM教育。这三代教育理念螺旋式上升的发展使其结构不断迭代优化,在理念内涵与覆盖范围上都呈现出更为全面和包容的趋势,强调培养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的人。在内容涵盖范围上,STEM较STS在将科学与社会问题进行关联的基础上,将科学教育的大众素养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有意识软化学科课程的边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来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STEAM则是在STEM的基础上引入“Art”,至此在STEM教育中增添了人文艺术元素,打破了科学与艺术彼此分割独立的状态。在构成学科上,STEAM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组成,它打破了常规的学科界限,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据此,STEAM理念可以概括为:将数学作为基础,借助艺术和工程来阐释技术和科学的教育理念。
STEAM强调整合各科知识,而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教授与灌输,它破除了各学科之间的教学壁垒,引导学生以跨学科的视角认识各种客观现象,学会用融合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综合创新的手段去解读与诠释社会与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由此可见,STEAM教育是建立在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以创新的实践方式以及艺术和人文的视角来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2010年由格雷特·亚克门提出的STEAM金字塔框架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构成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STEAM教育框架由宏观到微观划分为五个层次,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这五种构成元素分别细化,自上而下有五个层次:教育目标、学科综合、艺术渗透、学科分类和具体课程。
STEAM教育的五个学科是一个融会贯通、密切关联的有机整体,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相互割裂独立存在,它以整合的教学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与综合能力。其中数学是STEAM各领域的基础,它是研究图形、结构、数量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科学是STEAM的重要组成元素,它提出关于自然的问题,并以基于实证的方式给出解答;技术是支持STEAM教育的工具;工程贯穿于整体STEAM教学实践活动中,不仅是STEAM教育的表现形式和实践结果,更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视角和途径;艺术则促进了STEAM各领域的发展。
二、跨媒体艺术STEAM课程模型构建
(一)跨媒体艺术STEAM课程模型的构建原则
1.聚焦:明确跨媒体艺术教学的定位
跨媒体艺术是一种与媒介材料、媒介发展、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新兴艺术形式,属于交叉学科领域。在STEAM课程模型构建中,首先应该明确跨媒体艺术专业的聚焦,找准专业发展和培养方向的切入点。针对我国美术类专业院校以培养艺术创作人才为主线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三个层次来具体明确该专业的教学定位:其一,结合院校实情与现状,确定STEAM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二,针对跨媒体艺术学生群体的特点,明确培养定位;其三,从社会反馈与需求层面,动态完善STEAM课程结构。在STEAM课程模型构建过程中,只有聚焦课程的目标、对象和需求三个方面,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架构调整与重建,也才能更好地明确跨媒体艺术教学的定位。
2.整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
STEAM强调各科知识以及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理念主要由学科融合、技术赋能以及解决问题三方面构成。跨媒体艺术是一门涵盖了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伴随着社会信息化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突破衍生而来,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体现,其显性的融合性与交叉性特征是任何传统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STEAM理念导向下,跨媒体艺术课程应该以科学思维为依托,结合工程技术,在信息化场域与开放式社会环境下展开整合式教学实践。将艺术与观念、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多维度结合并交叉应用,形成集社会、人文、戏剧、数字、技术、科学、工程、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据此,跨媒体艺术课程秉持着将不同学科与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与渗透、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多元协作式教学实践,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艺术创作人才。
3.跨界:横跨与突破学科壁垒
跨界,即跨越边界,其内涵为两个或多个领域之间的融合与碰撞。跨媒体的核心即以横跨的方式突破媒体的单一壁垒,融解媒介的单一形态。跨媒体艺术在表达中充满艺术虚无主义和反艺术色彩,主张打破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以及技术之间的界限,突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STEAM理念强调知识跨界、批判构建、问题生成、场景多元、创新驱动,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以全科思维为依托,突破学科边界的方式解决问题。跨界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衍生物,学科之间的边界原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并不断被重构。跨媒体艺术是综合与交叉并置的艺术形态,以去中心化、多元化、反传统、边缘化以及模糊边界作为其导向与主张,打通中西艺术、打破惯性思维、在不断颠覆传统的过程中推动各科学的渗透和多领域的交融。
(二)跨媒体艺术STEAM课程模型的构建策略
1.理论+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STEAM教育脱离了理论与技能的割裂和孤立,打破了传统课程分科教学的弊端,把关注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基点,在课程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整合式学习与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的审视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在STEAM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与探究中学习当代艺术相关理论,多方位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技术,熟悉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发展与嬗变,掌握相关媒体领域理论,领悟跨媒体艺术是在理论基础上运用多学科思维与逻辑,运用数字、信息、工程、影像、媒体等技术,对相关知识进行跨学科领域的迁移与融合。通过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模仿、观察、演练等方式学习中西方各种艺术门类的技艺,以及建模、云计算、计算机图形、数控等特定的技术能力,在不断思考和应用中,对艺术技艺在融合创作的同时运用科学技术精细化操作、批判式改进、系统化应用和媒体化推广,思考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下、以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场域,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媒体艺术创作与批判。
2.社会+文化:学会体验与反思
跨媒体艺术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彰显人文,借助媒体发掘创意,突破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与创作形式,其艺术创作的核心观念是对现实社会不断审视与反思。基于STEAM理念,将社会与人文作为主题式创作领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将STEAM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渗透到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会体验与反思。在不同的主题框架教学中,让学生自觉树立多元文化意识,践行文化平等理念,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观念的文化;在交流讨论与创作实践中理解世界不同民族与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在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中树立民族文化传承意识,本土文化继承与创新意识,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中秉持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责任感。通过在STEAM课程中融入中国古典文学和古典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元素等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其独具特色的形式美、语言美、意境美,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底蕴与修养,在珍视传统的基础上还能够善用传统。
3.情感+认知:跨越式观念的创新与突破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即艺术家通过声音、画面、文字等形式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他人,使同一场域中的观者也产生同样的感情。正如作为听赏者的托尔斯泰听完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之后泪流满面,是其身处沙皇俄国统治时期感同身受《如歌的行板》作品中倾注的民族遭受苦难之情感,悲从中来。艺术通过情感进行传递与连接,以情感人是艺术最直白的表现。艺术认知则是通过艺术形式对社会、自然和历史进行深刻的认知。如果历史是对社会发展平面式的表述,艺术则是从多方位对社会进程做出立体式的生动阐述。STEAM教育理念强调要以艺术和人文的视角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据此,在STEAM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社会、自然和历史在认知的基础上升华,在艺术作品的感知与体验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不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中西艺术的并置以及古今文化的融合中进行创新与突破,将高新科技为艺术所用,以跨越式的观念带动碰撞的情感体验。
三、结语
跨媒体艺术从“传统”中“跨”了出去,它与传统艺术的割裂不仅仅是艺术自身的进步,更是艺术紧跟社会前行步伐的必然。就跨媒体艺术这个本身集综合性、多样性、复杂性于一体的专业而言,嵌入STEAM教育进行课程构建可谓是非常贴合的,能够更有效培养出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跨媒体艺术创作人才。据此,笔者提出在STEAM课程模型构建中首先要明确构建原则,即将聚焦、整合与跨界贯穿课程框架始终,其次要遵循理论与技能、社会与文化、情感与认知并重的策略,充分利用跨界与融合优势,应用新技术、新媒介、新领域来诠释新的观念,让艺术表现不断突破创新,不断形成新的艺术空间。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跨媒体艺术STEAM课程模型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3Y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