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发源于昆山,由昆山腔发展而来。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了昆山腔的雏形,经过南宋、元明两代的发展,形成了曲牌丰富、音韵和谐的曲牌体戏曲形式。到了明代,以弋阳腔和昆腔为基础,吸收当地民间音乐与戏曲元素,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昆曲的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小说演义,并以其清新典雅、委婉细腻、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被人们誉为“百生心”“百世戏”。另外,由于昆曲是建立在昆山方言之上的戏曲艺术,因此它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唱腔的韵律节奏十分规整,以七字句为主,每段唱词一般都在四句八个字左右,而每句的第一个字必须是仄声,这一点与其他剧种有着明显区别。此外,昆曲还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腻入微,语言简练传神,对白平仄相间,极富表现力。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昆曲才得以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一、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的困境
(一)题材内容过于狭窄。昆曲剧目以古典传奇为主,传统经典剧目多达100余部。这些剧目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人诗词等,既有《西厢记》这样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也有《牡丹亭·寻梦》这样充满浪漫色彩的唯美之作;既有《长生殿》这样充满悲壮色彩的宫廷悲剧,也有《浣纱记》这样反映市井生活的诙谐之笔。其中,虽然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如《荆钗记》《白兔记》《思凡》《琵琶记》等,但大多数作品都比较老套,情节也大同小异。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舞台上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除了唱、念、做、打之外,还有舞蹈、武打、道具等。在某些情况下,观众还可以通过看戏了解到相关知识,如欣赏《铁冠图》,就可以知晓当时的科举制度以及文人雅士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目前大多数昆剧却只局限于表演歌舞、对白以及繁复的程式,甚至有的连唱腔都没有变化,显得非常单调乏味。而且,由于剧情缺乏新意,许多年轻的观众根本不愿意看这种老掉牙的戏。从剧本来看,很多剧团和演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将有限的演出时间用于重复地排演那些已经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从而导致演出质量下降。其实,对每一出戏进行创新改编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看。
(二)表演形式与生活脱节。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昆曲无疑是最为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它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将说、做、念熔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是,这种表演形式却与现代社会有着一定的距离。而当今社会,许多人都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更喜欢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多思考和想象的戏剧作品。现代观众虽然也欣赏演员的唱功,但更多的是希望看到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如果只是在舞台上唱而不走到观众中间去互动,就很难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外,昆曲对服饰和化妆也有较高要求。舞台上的服装往往华丽无比,化妆也十分讲究。然而,这样的装扮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甚至有些夸张,这让现代人感到有些格格不入。此外,由于昆曲在表演时非常注重动作与身段,导致演员在演出时必须穿着厚重的戏装,这也给演员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如何在保持昆曲艺术特色的同时,使其更加贴近现代生活。
(三)缺乏创新和时代性。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许多人认为昆曲就应该是老样子,不能有丝毫的改变。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昆曲的发展,使得许多艺术家只会亦步亦趋地模仿前人的作品,而无法创造出新的佳作。其实,创新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其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然而,目前大多数昆曲艺术家缺乏这样的意识,他们只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如何重复、如何完美上,却很少去思考如何让昆曲与时俱进。例如,许多青年演员在演出中喜欢穿着现代服装,但又不愿改动台词,甚至还将“穿越”“雷剧”等现代词汇生硬地塞入戏中,这显然违背了昆曲艺术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性。再如,有些艺术家为了吸引年轻观众,会尝试改编一些轻松活泼的现代剧目,但这些作品与昆曲的风格差异太大,反而使观众感到别扭。此外,还有一些戏曲团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身实力和市场需求,盲目引进国外的商业大片或流行歌曲作为演出曲目,这也大大降低了昆曲的品位和档次。
二、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昆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昆曲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和高雅的艺术享受,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国内能胜任大型剧目演出的昆曲表演人才十分紧缺,一些小家门甚至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大对昆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全国各地一些高等院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有的出版了不少有关资料,为昆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要引导年轻人以创新的思维去发展传统艺术,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当然,也要鼓励青年人学习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便将来更好地从事创作与表演等工作。
(二)加大政府对昆曲的扶持力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种种原因,昆曲的传承和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濒临灭绝的危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1982年8月,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文化遗产工作会议,确定将昆曲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昆曲艺术的扶持力度。1986年,文化部启动了“昆曲抢救工程”,通过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名老艺人传艺计划”等方式,对濒临失传的古老剧种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1987年,文化部又推出了“百戏(曲)展示周”活动,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还鼓励各省市区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点带面地推动昆曲走向全国。近年来,江苏省成立了昆曲促进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昆曲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为解决演出经费不足问题,江苏省政府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剧院建设;为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江苏省还创办了江苏昆剧院,使其成为当时江苏省唯一一家专业昆剧表演团体。另外,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昆曲艺术的发展。例如,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戏曲艺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并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昆曲发展。这些举措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大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扩大昆曲观众群体。在国外,一些优秀的戏剧都有固定的观众群体,这些群体一般是由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组成。例如美国百老汇、英国皇家歌剧院和意大利的米兰斯卡拉剧院等,它们的演出票常年供不应求,其中很大一部分观众来自学生及白领阶层。但中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很多观众对昆曲缺乏了解,因此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昆曲观众群体。为了提升昆曲的知名度,我们应在高校、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举办昆曲专场表演,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昆曲的艺术特色,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它、欣赏它,从而培养出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昆曲,已经逐渐走向了没落。为挽救这一濒危剧种,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去保护它、传承它、发展它。
(四)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文化产业具有“两重性”,即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娱乐性和产生经济效益的商品性。从本质上讲,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不可能像电影、电视等其他大众传媒那样通过一次演出就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以销售u9ObWYmorNNb6Qmj16WvmJz3E0QAwUyTuJX6LFrp3eA=音像制品来维持日常开支。因此,任何一个昆曲院团都不能单纯地依靠票房收入来生存,更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发展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文艺事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从总体上看,政府财政投入主要集中在国有文艺院团的公益性演出方面,而非公益性演出则基本处于自负盈亏状态。由于缺少合理的经营机制,许多剧团不仅难以维持正常运转,而且还不得不做一些有偿服务,甚至出现了借艺术之名敛财的现象。此外,虽然有些院团建立了企业化的经营模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致使企业运行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好转,有些院团甚至陷入困境。要想让昆曲的生产过程产生合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有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做保证。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适合昆曲发展的行业管理条例和具体实施细则,为昆曲团体探索产业化经营提供制度保障。要把保护和传承好昆曲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使古老的昆曲焕发青春、永葆活力。
昆曲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声誉。尽管昆曲在今天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它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昆曲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延续其生命。“戏以人传”,昆曲要想继续生存与发展,首先就要解决人才问题,而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另外,加强昆曲理论研究工作,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健全体制机制,培养一批年轻演员,也是推动昆曲艺术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