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司鼓:节奏与情感的交响乐章

2024-10-24 00:00毛敏伟
剧影月报 2024年4期

在锡剧的伴奏乐队中,司鼓就像灵魂般的存在,与锡剧一同诞生、一同成长。司鼓,是无声的指挥家,它以起承转合的节奏引领,使得乐队的唱腔伴奏始终紧贴台上演员的演唱及表现,如同乐队与演员之间的默契桥梁。在锡剧发展的早期阶段,司鼓的作用受到剧目和传统折子戏的限制,其表现空间并未完全打开。然而,司鼓的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的关系,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传统戏中,唱腔往往需要有声指挥的加持,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整个乐队的伴奏过程。而在传统戏中,曲牌的演奏则常常运用无声指挥的方式进行指挥。

锡剧,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其发展历程中,无声指挥的学习和运用逐渐崭露头角。早期锡剧剧目中,无声指挥的运用并不普遍,而司鼓的有声指挥则成为了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剧种的更新,锡剧开始借鉴和移植其他剧种的优秀元素,无声指挥的学习和运用逐渐成为主流。

总的来说,锡剧司鼓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传递。它通过节奏的变换、力度的调整,将演员的情感、角色的心境以及剧情的起伏生动地呈现出来。这就是锡剧司鼓与无声指挥的关系及运用,它们共同构成了锡剧这一百年地方剧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锡剧的初期发展阶段,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共同推动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在这个时期,司鼓指挥的技巧和策略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渗透的最佳体现。随后,锡剧乐队指挥手法越发丰富,包括在经典剧目《珍珠塔》中,如“情更高”那段拖腔中,充分展示了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的交织运用。在这种巧妙的指挥下,音乐的感染力、震撼力以及准确的节奏得以完美呈现。

随着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锡剧不断创新,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新编剧目,如我团近期推出的《东渡纪》等。这些新剧目的诞生,使锡剧的无声指挥运用得以增加,其运用方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近30年的司鼓指挥工作中,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始终伴随在我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有声指挥的手法多样,如单键击鼓、双键击鼓、单板击打、键板配合等,而无声指挥则通过双手挥、单手挥、左右手分别指挥不同声部以及预备拍等方式来实现。无论是有声指挥还是无声指挥,作为司鼓,首要任务就是充分了解并熟悉整部戏的唱腔、音乐旋律和演员的精准练唱,并与音乐创作者保持密切沟通。

总的来说,锡剧作为充满生机和发展中的剧种,其发展历程中,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繁荣背景下,锡剧将继续以其创新精神,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新编剧目。在我深度研读并深入理解唱腔和音乐之后,我发现自身可以灵活选择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的运用方式。实际上,这两种指挥方式就是一种语言,而我每一次的敲击,都在向演奏员传达某种信息。例如,在戏开场前的二遍铃后,我轻轻击打鼓边,就是在提醒演奏员们,演出即将开始,他们需要立刻集中精神。

准确无误的指挥语言是演奏员精准完成演奏工作的基础,也是判断司鼓道行深浅的重要标准。在进行有声指挥时,要求动作干净利落,与唱腔、音乐的节奏和自己击打的鼓点与板保持绝对一致。而在无声指挥时,则要求简洁明了,肢体动作必须与音乐的旋律节奏保持一致,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多年的戏剧工作中,我深知司鼓所承受的责任和压力远不止上述所述。我们所演出的剧目并非只演一次,上百场、上千场的演出都是在不同的场地进行的。这就要求司鼓、演奏员以及全体演职员随机应变,适应各种情况。司鼓需要对演奏员的演奏进行灵活的把控,无论是演奏的连贯性还是强弱的控制,都需要司鼓掌握和运用灵活、机敏的方法。

结合我近30年的司鼓历程和实际工作经验,我认为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一些情感表达强烈的场景中,可以通过加强敲击的力度和频率来增加演奏的强度;而在一些需要安静或沉思的场景中,则可以通过轻柔的敲击和简洁的肢体动作来营造氛围。总之,司鼓的每一次敲击和肢体动作,都需要精确到位,以引导乐队完成整部戏的演出。

多年以来,我致力于锡剧的演奏,已将近30年。在司鼓这一指挥岗位上,我也已经度过了近20个春秋。我参与指挥的剧目众多,演出时长更是达到了数千次之多。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的关系有了深刻的体会与感知。例如在《珍珠塔》中,“方卿二次到襄阳”的南方调一段,音乐气势恢宏,此时就必须采用无声指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两段延长音,让演员能够从容不迫地出场;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板鼓的击打声破坏了音乐氛围。实际上,方卿出场的音乐只有数小节,但就是这数小节的无声指挥却产生了更大的音乐效果。这正说明无声指挥和有声指挥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传统剧目中,有声指挥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并不妨碍无声指挥的发展。在现代戏《雪宧绣谱》和《东渡记》中,我们很少看到独立的无声指挥。这是因为在新创剧目的音乐创作中,配器的加入以及乐队的声部分工越来越细化,使得无声指挥的分量越来越重,工作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尽管如此,无声指挥的艺术魅力却丝毫不减。它如同一位隐形的舞者,在幕后默默操控着整个剧目的节奏和韵律。无声指挥通过细致入微的手势、眼神和体态,将音乐的起伏、情感的转折传递给每一位演员,使他们在舞台上能够更好地融入角色,展现出更加生动的表演。

在新创剧目的演绎中,无声指挥的作用越发凸显。他们不仅要对乐曲的旋律、节奏了如指掌,还要对演员的表演风格、情感表达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剧目在呈现过程中既有音乐的韵律美,又有表演的生动性。

同时,无声指挥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要根据剧目的内容和情感需求,设计出恰当的手势和体态,以引导演员进入角色,呈现出最佳的表演状态。这种无声的艺术形式,既是对指挥者个人素养的考验,也是对观众审美能力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无声指挥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喜爱上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演出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指挥技巧和表演水平,为无声指挥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作用是互补的。在《三试浪荡子》的“哭坟”这一段中,如果没有司鼓的有声指挥带领乐队,这段唱段是无法达到现在的顶级效果的。而在《东渡记》中的几段音乐,若没有运用无声指挥的方法来指挥,音乐氛围将会是难以忍受的。

有声指挥与无声指挥,如同双翼之于飞鸟,缺一不可。有声指挥如明确的号令,引领乐队走向高潮;无声指挥则如微风拂面,细腻地营造音乐氛围。在《三试浪荡子》的“哭坟”一幕中,司鼓的有声指挥如同破晓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整段唱腔的脉络,使其焕发出璀璨的光彩。而在《东渡记》的音乐中,无声指挥则像是一位高明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音乐的层次与深度,使得整个音乐氛围如诗如画、引人入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出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

总的来说,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是我论点的论据,互补的作用是我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在锡剧音乐的演奏中,这两种指挥方式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我们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演奏方法。

在我近20年的锡剧司鼓生涯中,我不断地通过实际工作、经验和积累的认知,来论证各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些实例不仅源于我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感知,也来自我30年的工作经验和对锡剧音乐更深入的理解。我始终认识到,在每部戏中,我都承担着无声和有声的指挥任务,而每次的演出都要求我充分执行这两种指挥。这使我对自己的感受有了深刻的体验,对理性理解有了清晰的认知。这些经验与体会也为我近20年的工作提供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艺术的道路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展现锡剧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