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江南》在2022太湖文化艺术季演出并广受好评,这是一部由无锡民族乐团委约、多位作曲家联合创作的民族交响音画作品。该作品以无锡太湖地区的地域文化为贯穿全曲的主线,由上篇“吴风梅韵”、下篇“瑰丽太湖”组成,包含《大运之河》《梁溪音诗》《梅之韵》《吴风鼓乐》《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梦华太湖》共六首无锡民族乐团原创委约乐曲。《梦华江南》以民族管弦乐为表现形式,将无锡太湖地区的人文风情、自然风貌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乐曲可以看出,作曲家扎根于无锡地区传统音乐艺术和历史文化底蕴,将地方音乐艺术特色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巧妙地熔于一炉,把无锡太湖地区清绝的江南风光以音符的形式呈现给广大听众。
民族交响音画《梦华江南》起于《大运之河》,终于《梦华太湖》。六部乐曲之间看似以“无锡山水”串联,实则是将“江南历史与人文底蕴”贯穿。组曲各部分别有侧重,却在更高层面上得到统一。《大运之河》的“水”,《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的“湖”,皆从山水之景出发,在感叹山水之美的过程中表达无锡人民山水相依、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而《梅之韵》《吴风鼓乐》与《梦华太湖》,则从无锡的人文之美出发,从不同角度描述无锡人民的生活图景。在乐曲中,作曲家融入无锡民歌、锡剧、苏南吹打、江南丝竹等多种江南音乐元素,以民族管弦乐为表现形式,在作品中绘制了一幅幅无锡人文风情、自然风貌的生动画卷。《梦华江南》深情地描绘了江南的旖旎风光和丰富文化,散发着极富民族性的艺术感染力。
《梦华江南》中的《梁溪音诗》荣获“第五届江苏文华奖优秀作品奖”,这是无锡民族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孔志轩创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灵感源自明代文人李广文的同名诗作。这部作品曾作为无锡民族乐团“梁溪华章”音乐会的开场曲目,为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极具画面感的音乐作品,作曲家通过对无锡著名景观的音画式描绘,将无锡“龙山九峰、泰伯遗祠、锡山晴云、惠山名泉、太湖春涨、黉宫古桧、南禅宝塔、梁溪晓月”八个著名景观用富有诗意的音乐语言临摹下来,令听众“声”临其境。
《梁溪音诗》作为组曲的第二支作品,肩负着作品展开和衍生的结构功能,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孔志轩以“流淌”和“时代”为创作关键词,将梁溪溪水的流淌比喻为无锡地方音乐的传承,展现了无锡音乐文化的源远流长。
“流淌”是贯穿《梁溪音诗》的关键词,从旋律线的起伏,到速度、力度的安排,再到音响层级的布局,“流淌”体现在《梁溪音诗》的每一个部分。“流淌”是一种发展和延伸的动态,这种动态在引子部分即有所体现,起初只有打击乐和二胡声部的轻微声响,随后逐渐发展,在吹奏声部和弹拨声部的加入后成为乐团的大齐奏。这种设置使得作品的引子部分仿佛溪水自远处逐渐流淌而来,又仿佛千里山河画卷在面前缓缓铺开,在作品开头便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而引子部分连续三次由弱到强的重复设置,更是将溪水翻滚向前的动态以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
作曲家孔志轩在紧扣“流淌”这一关键词的同时,又极为重视富有江南特色的丝竹乐器的运用。以乐曲中占有较大篇幅的竹笛为例,竹笛以舒缓节奏又描绘出平静流淌的qZIQ5jMAxWxaRHYZKt4E7Q==江水的动态,时而出现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又编织出细密且连绵不断的音乐旋律。在技法上,竹笛以南派风格常有的“颤、叠、震、打”四大技法为主,在流动的音乐中添加细节,使得乐曲在平缓中又带有俏皮的跳动,将江南地区的秀丽与灵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琵琶则多轮指,注重乐声的连续与婉转。在拨弦时,琵琶又突出了弹拨乐独有的颗粒感。在高潮时,弹拨与吹奏声部的旋律线始终呈现波浪式进行的趋势,两者持续不断地重复上升构成了简约而又极富动力性的曲调,丝竹和鸣,为流淌的溪水添加上独属于江南的典雅秀丽、柔和婉转、悠扬绵长。
弹拨乐的使用能够非常直观地反映作曲家对于“流淌”的理解与安排。乐曲自丝弦之声逐步进入高潮,随着乐曲不断行进,弹拨乐声逐渐急促,琵琶与阮声描绘出溪水流淌的图景,越发急促的节奏如同溪水不断翻涌向前,随后又渐轻渐缓,仿佛溪水已缓缓流向远方,徒留叮咚水声余韵,为听者留下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结尾。
《梁溪音诗》的另一个贯穿全曲的关键词是“时代”。“时代”与“流淌”紧密相连,作曲家以溪水的流淌暗喻时代浪潮的翻滚向前在乐曲伊始,只有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与打击乐缓慢而坚定地奏响。随着乐曲的不断行进,全新的乐器逐渐加入音响的构成之中。竹笛、笙,以及琵琶、阮,乃至于唢呐,这些乐器的逐渐加入,将时代的变迁与新事物的发展娓娓道来。随着乐曲的滚动前进、提琴的逐渐添加,乐曲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更多层次。从中国传统乐器到西洋乐器的梯级加入使得“时代”二字在无形中被强调,体现出孔志轩对于“时代”的思考:“时代”的发展之核心即为“全新而未曾有过”的事物出现。这种思考赋予了乐曲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张力,也赋予了乐曲更为厚重的历史感和动力性。
而在作品的高潮设置上,作曲家也紧扣“时代”二字。在“如何表达时代”这一问题上,作曲家别出心裁地选择《无锡景》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旋律作为“时代”的音乐象征。《无锡景》作为无锡的一张重要的音乐名片,在《梁溪音诗》成为全曲的主题旋律。《无锡景》熟悉的曲调被作曲家反复变奏,变换配器、速度、和声,通过琵琶、扬琴、中阮的错位旋律伴奏和大阮、古筝的节奏织体,共同勾勒出了梁溪两岸人们生活劳作的生动画面。这种编曲手法使得乐曲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梁溪的独特韵味和风情。
与寻常管弦乐作品不同,《梁溪音诗》采用了多层高潮的设置。反复出现的《无锡景》旋律成为高潮部分最为明显的象征。通过使用不同乐组参与交织与剥离的这种方式,作曲家构思了多层互不相容的复调织体,以期使得每一次高潮之间层次感高低错落、玲珑有致。在音响渐强、声部渐添给听众造成“这即全曲高潮”的错觉,然而与此同时,大鼓与唢呐的加入使得乐曲步入一个更为热烈的层次。通过这样的设置,作曲家将他意图表达的“时代总是不断突破而昂扬向上”的思想贯穿于音乐之中。在乐队各声部齐奏的铺垫下,唢呐嘹亮的音响摄人心魄,如同溪水川流不息之下依然昂扬生活的弄潮儿。作曲家以这种方式,将他心中对大美无锡的印象以音乐的形式呈现给了听者。
《梁溪音诗》的音乐,既展现了作曲家在创作时对江南文化的深入认知,又凸显了无锡民族乐团高超的演奏水准。乐队的编制依据乐曲和指挥的要求,打破常规,临时调整弓弦类、弹拨类、低音提琴组的排列与固定位置,则又展现了乐团整体极高的艺术水准和表现能力。在指挥家的引导下,不同的乐器之间彼此倾听、彼此支持,以包容之声,在旋律的快慢回转之间共同奏响华章。《梁溪音诗》乃至于《梦华江南》这支民族交响音画,都是无锡民族乐团在对“江南”这一群体文化内涵的不断探索。
《梦华江南》的六首作品不仅仅是对江南主题的描绘,更是一次触发每个人心中对江南的独特回忆的契机。《梁溪音诗》更是其中佼佼者。“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正如这句古语所言,每一段音乐起始于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以及听众心中的独特情感和记忆。梁溪的溪流、运河两岸的山水、太湖的碧波,这些景致不仅仅是无锡的自然风貌,更是每个人对“江南”的瑰丽想象。六首风格各异的作品,仿佛六幅以“江南”为主题的画作,勾勒出了无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在流淌不息的乐声中,作曲家、指挥者、演奏者和听众一同梦回中华民族的江南盛景,感受着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体会着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在乐声中寻找属于内心的那处“江南”。
而作为演奏者的无锡民族乐团,已经迈入了成立以来的第四个年头。作为目前国内最年轻的职业民族乐团,无锡民族乐团在这四年中始终抓住“年轻”二字,锐意进取,持续探索和挖掘充满江南韵味的音乐艺术,形成了独属于无锡民族乐团的“精气神”。
无锡民族乐团的“年轻”,不仅体现在乐团的年龄上,更体现在乐团乐手们对艺术的热情和活力上。作为一支年轻的乐团,无锡民族乐团勇于尝试、善于创新,不断学习和吸纳前辈优秀经验,以持续的探索赋能乐团发展。乐团广纳年轻的演奏、指挥人才,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比赛活动,激发乐团成员的创作热情和表演潜力,又积极开拓线上平台,以B站、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为基点开展线上的音乐教育和文化推广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来自无锡的民乐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