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角色对话:演绎中的自我定位与角色塑造

2024-10-24 00:00陈津伟
剧影月报 2024年4期

作为一名在南艺学习四年、毕业后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三年,最终选择进入专业院团继续学习、工作的“新人演员”,我也尝试创作了很多角色,各种角色所处的年代背景、性格、年龄、阅历都有很大的差异,有莎士比亚经典《李尔王》中的李尔,有《赵氏孤儿》中的赵武,有杰出的艺术家“刘海粟”……这些角色化成了一个个碎片,组成了如今舞台上的我。在这段经历中,我感触良多的,当属江苏省演艺集团演艺传播文化有限公司排演的话剧《0423》中的钟佑贤。

记忆中,在大一的某一次课程中,庄嘉敏老师就曾问过我们,你是想成为一个“演谁像谁”的演员,还是想成为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演员。当时懵懂的我并不明确二者的显著区别,但随着在这一行业里的初窥门槛和慢慢深入,这一问题再一次摆到了我的面前。

何为“角色”?何为“本我”?

表演艺术与其他的艺术门类有显著不同,演员是集“创作者”“创作材料”和“创作成品”于一身的存在,那演员的“个人气质”势必会极大地影响到这个角色的最终呈现。不同的演员在塑造同一个角色时,观感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演员的“本我”。

在创作和演出《0423》中钟佑贤的过程中,我也曾对自己提出很多怀疑,因为角色与本我的差别非常大,钟佑贤的表面放荡不羁、风流倜傥,和他另一面的行事谨慎、步步为营本身就是互相冲突的。他表面为国民党高层的富二代、官二代,但实际为中共的地下党,所以他作为掩饰的表面形象必须拿捏准确,太极端了、太现代了、太单一了都是我曾经遇到的问题。所以,我想以钟佑贤为引,对“角色”和“本我”的关系做出探讨。

一、角色与本我的关系探讨

角色还是本我,这一疑问伴随着演员的每一次艺术创作。角色,指的是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是演员根据剧本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而本我,则是指演员自身的个性、情感、经历、观点。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将自己的本我融入角色之中,使角色变得更加生动,但同时又要保证与剧本规定的角色统一。

成功的角色塑造离不开演员对本我的认知、分析。例如,著名演员蓝天野在饰演《家》中冯乐山的时候,不仅将自身仙风道骨的形象融入这个角色,还对这个角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将这个角色的道貌岸然、内心丑恶融入自身特质中,这种将本我与角色融合的表演方式,使得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演员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但是,角色与本我的关系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在不同的阶段中,演员需要根据塑造角色的需要和自己的感受,不断调整角色和本我的关系。要研究角色所在的时代、社会背景、经历,也要结合自身的三观、生活习惯和创作习惯。通过这种变化和调整,演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角色的特质,使表演更加真实、动人。

综上所述,演员需要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角色与本我的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辩证关系,是在不断的冲突和协调中找到的。角色与本我在排练和表演中交织,它们共同构成了演员的最终呈现。

在创作“钟佑贤”时,我曾努力地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他的影子。高层的国民党后代多为接受精英教育的人,他一定很有学识、很有修养,所以他才能在剧中对《论联合政府》倒背如流,他才能在国民党的核心部门混得风生水起。但同时,他又有纨绔的一面,在钟佑贤第一次出场时,导演庄嘉敏给予我一个很大胆的调度,骑着自行车从台下下场门方向骑到上场门方向,整部剧的场景是在电信局办公室中,也就是说,一开始就将这个角色与大环境的气质做出了割裂,在人物性格如此跳脱、调度又多为长调度的情况下,如何拿捏这个人物,如何将这些调度和台词进行结合就成了重中之重。而我个人气质其实比较贴合钟佑贤,但如何把自身特质贴上这个角色,完美融合,成了我创作中遇到的很大难题。

以著名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为例。“我试图在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将他们演绎得更为真实。”这种寻求角色和本我的平衡的创作方式,充分地证明了角色和演员本我的动态平衡。

此外,观众在评价演员的表演时,除了关注角色的塑造是否成功外,还会关注演员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情感真实地传递给观众。只有当演员能够将自己的本我情感与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时,才有可能成功地塑造一个生动形象、令人信服的角色。在我看来,演员是无法成为角色本身的,编剧眼中的角色、导演眼中的角色和演员眼中的角色很难做到所谓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创作客体同时又作为创作主体又作为作品本身的演员就需要将自己的“本我”有机地代入角色中,以达到创作目的。

二、以本我贴合角色的演绎方式

本我贴合角色的说法主要源于心理学中的自我认知与角色认同。在演员排演过程中,演员要做到深入分析剧本、深入角色内心,尝试理解角色,为什么要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还要将自身与角色的形象融合,角色的生活习惯、思维逻辑,都要考虑清楚。但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味模仿。

本我贴合角色的理论基础还体现在对角色情感的深入挖掘上。演员需要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去感知角色的情感变化,并将其真实地呈现出来。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也使得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在影片《我的左脚》中饰演的角色克里斯蒂·布朗是一位天生大脑瘫痪、只能用左脚进行日常活动的艺术家。为了更真实地呈现这一角色,戴-刘易斯深入了解了布朗的生活和创作过程,拍摄期间,他坚持只用左脚进行日常活动,以体验角色的生活状态。这种深入骨髓的体验,使得他在影片中的表演极具真实感。

当然,本我贴合角色的演绎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例如,演员在深入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情感上的困扰和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如在蝙蝠侠中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在以近乎完美,世间无二的呈现完美诠释了一个角色的同时,失去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其自杀。

并不是所有角色都适合采用本我贴合的方式进行演绎,如果角色与演员年代差过于久远或者与演员本我性格差异过大,那就需要演员用技巧和方法来进行诠释。

所以本我贴合角色的演绎方式在表演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深入体验角色的生活和情感,演员能够更真实地呈现角色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然而,这种演绎方式也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并在实际创作中注意平衡和选择。

三、以角色贴合本我的演绎方式

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应充分发掘和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和个性特质,使之与角色相契合,从而达到真实、生动的表演效果。在实际应用中,角色贴合本我的方式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提升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角色贴合本我还强调演员在塑造角色时应保持一定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演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个性特质和情感倾向,并在表演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表现,使之更符合角色的需求和特点。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是演员实现角色贴合本我的关键所在。

在《喜剧的忧伤》中饰演审查官的陈道明,是将角色贴合到本我的成功案例,陈道明用自身的技巧、阅历、气质、习惯,塑造出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他成功地将角色揉碎成一个一个细小的碎片,并将这些碎片一片一片地贴在自己身上。所以在观众眼中,陈道明饰演的角色多半是“武装的陈道明”或者“陈道明在演某某”,虽然有很多人并不认同他的创作方式,但绝不影响他是“最具人格魅力的演员”。

在《0423》中,我也尝试探索了这一表演方法。保密局特务蒋自威用一纸文件限制了电信局所有人的自由,实行戒严,钟佑贤不信邪,偏要闯禁,于是便推着自行车走出了电信局办公室,不过一会儿,钟佑贤便拿着一个自行车轮子上场,在指责完蒋自威后,重重地将轮子立在桌子上,推给了蒋自威,用这个调度完成了和蒋自威的博弈。在这一整串长调度中,我完全用自身的特质、情感带入其中,在舞台上做了“自己”,为形成有朝一日属于我自己的“表演风格”做出了努力。

但这种方式有其弊端,就是演员需要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水平,需要有极其明显的人格魅力。毕竟,“角儿”永远是少数,但作为一个演员,我自己也极其向往和赞同这一创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