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自2018年首演以来,以其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在中国歌剧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该作品不仅是对沂蒙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礼赞。歌剧通过描绘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地区军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敌的感人故事,传递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精神。作为其中的经典唱段,《爱永在》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整部歌剧的亮点之一,深受观众喜爱。这一唱段通过男主人公林生的演唱,展现了他对爱人海棠和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他为保卫家园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本文将从《爱永在》的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演绎这一经典唱段,进一步领会其蕴含的深刻情感和艺术价值。通过对该唱段的探讨,希望能促使声乐学习者在理论层面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一选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演唱实践。
一、歌剧《沂蒙山》及唱段《爱永在》概述
(一)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介绍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我国近年来民族歌剧中的代表作之一,由编创团队在2016年开始创作,并于2018年首演。该作品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借鉴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基本元素,旨在表达和弘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军民一心”的沂蒙精神。整部歌剧通过讲述沂蒙山地区革命者的故事,传递了革命者宁死不屈、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精神,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勇气与决心。歌剧《沂蒙山》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深厚的文化内涵、戏剧性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旋律及鲜明的时代气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与传唱。作品由六场构成,共有40首唱段,作曲家通过音乐中强大的艺术张力描绘剧中人物的形象,突出人物的情感力量。在全剧150多分钟的演出时长中,共有11首核心音调,通过重唱、领唱、合唱、对唱、轮唱、齐唱等表演形式,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爱永在》选段的背景
《爱永在》是民族歌剧《沂蒙山》中极具代表性的男高音咏叹调之一,出现在第四幕。这一唱段通过男主人公林生的演唱,展现了他对爱人海棠和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故事背景设置在日军加大对沂蒙山根据地侵略的时期,林生作为村中青年,为了替乡亲们报仇、保卫家园的和平,毅然决然地参军。在行军路上,他怀念着与妻子海棠的美好时光,特别是在知晓海棠怀孕后,更加放不下对她的牵挂。唱段《爱永在》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深情细腻,描绘了林生这一朴实而深情的丈夫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为爱人和幸福生活毅然奔赴战场的坚定信念。这一唱段不仅是林生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篇章,也是整部歌剧剧情发展的关键转折点,通过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深刻地传达了林生的革命精神与个人情感。
二、《爱永在》的艺术特征
(一)曲式结构
《爱永在》是一首典型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由A、B和C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并附有前奏和尾声,全曲共107小节。从D徵的民族调式开始,前奏(1~8小节)以钢琴的伴奏声部,节奏舒缓,引出民族风格浓厚的主题旋律音调。第一部分A(9~ 47小节)包括A乐段和B乐段及其反复。A乐段由a和a1两个大乐句组成,第一乐句a(9~16小节)以分解和弦的伴奏形式展开,结尾落在D徵音上。第二乐句a1(17~25小节)是对第一乐句的变化发展,结束在G宫音上。B乐段(26~33小节)继续在D徵调式上发展,通过弱起角音开始,上行六度跳进到G宫音,表现出男主人公内心的挣扎。34~41小节为B乐段的反复,42~47小节是结构扩充,伴奏织体通过大量二分音符表现出述说、空寂、忧伤的情感。第二部分B(50~82小节)转调到E羽调,由C乐段及其变化反复构成,表现出战争的艰辛与不安。第三部分C(83~107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由d和d1两个乐句组成,表现出男主人公坚定的决心,最后在尾声部分延续作品情感,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二)主题旋律与速度
(三)歌词特点
《爱永在》的歌词由王晓岭和李文绪创作,运用了对偶、拟人、排比、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韵味。歌词简洁凝练、朗朗上口,通过青山、蓝天、白云、村里的海棠花、炊烟等景物,展现了林生对妻子海棠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革命斗争的坚定信念。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歌词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赋予了作品生动立体的形象。
例如,“风抚摸脸,云揽在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风”和“云”具有了人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八路军生活的艰辛与浪漫。在25~39小节的歌词中,连续六个“那”的排比修辞手法层层递进地表达了林生的思乡之情,“那干插墙的影子,那海棠花的样子……那诉不尽的深情”通过逐一列举乡村景物,烘托出林生对家乡的眷恋,情感浓厚。
第三部分C的歌词中,“你的花衫……抖落尘埃”与“你的期盼……倚马可待”则运用了对偶手法,对仗工整,描绘了盼君归来的期许和思念,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通过对偶修辞的运用,歌词在内容上更为紧凑,同时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性。
结尾处的反复手法将“你的方向,梦的方向……爱永在,不徘徊”进行了两次反复,整齐的格式与回环起伏的音调相得益彰,使情感更加浓郁深沉,展现了林生抗日救国的决心与执着。这种反复的修辞不仅加大了情感的表达力度,也使歌曲更为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歌词在口语化的词汇中,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传递了革命战士的心声与信念。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深沉的情感,正如“从山里,往山外,层层叠叠隔云海……”这种质朴的表达,恰好契合了林生这一角色的性格和背景。总之,《爱永在》的歌词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展现了林生对家乡和爱人的思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使得整个唱段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三、咏叹调唱段《爱永在》的演唱处理
(一)歌唱气息
歌唱气息是演唱的基础,也是《爱永在》艺术效果得以完美呈现的关键。演唱者需要良好的气息控制,以确保唱段悦耳动听,并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内涵。作为一首男高音作品,《爱永在》的音域跨度较大,从d1到b2达到十三度,因此需要演唱者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在第一部分A中,A乐段的第一乐句旋律平缓、情绪低沉,音符之间多为小跳和级进,各小节之间常有大跨度跳进,演唱者需确保气息平稳自然,将每个字清晰地“送”出。演唱前需确保身体放松,通过叹气式的吸气方式将气息吸到腹部,缓缓唱出。在13~14小节的“从一个山口,到另一个山口”中,这是一句八拍的长句,需要演唱者运用口鼻呼吸,控制气息流出速度与力度,使旋律美感流动。第二部分B的C乐段表现进行曲风格,节奏清晰分明,需要演唱者快速吸气,每个字扎实饱满,通过小腹的收紧确保跳音的顿挫感。在第三部分C高潮处的第一乐句,整体音区较高,需更强的气息力度支撑,确保高音坚实有力。
(二)咬字与吐字
在任何类型的声乐演唱中,音乐旋律和歌词语言的结合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因此,清晰地咬字吐字对于作品内容与情感的呈现至关重要。在《爱永在》的演唱中,有“怀来辙”和“江阳辙”两类咬字归韵。在第一部分A中,多为“ai”“uai”收声的“怀来辙”归韵,以此表现男主人公林生作为海棠丈夫的形象。例如,以“ai”收声的“外”“海”“白”“来”“猜”“怀”“皑”等字,生动形象地传达思念之情。在A乐段第一乐句中,演唱“外”字时,需将内口腔充分打开,强调字头的咬字,嘴型收拢呈圆形,避免过度张开成“哇”字,归韵到“ai”上。演唱第12小节的“海”字时,口腔需呈“打哈欠”状态,使其立体生动,表达男主人公离家远去的思绪。在第三部分C中多运用“ang”“uang”“iang”收声的“江阳辙”归韵,其中“ang”收声的“响”“扬”“装”“向”等字表现出林生的战士形象及对胜利的渴望与憧憬。演唱高潮句“你的方向,梦的方向”时,旋律上行小六度进行,演唱处理时需轻声唱出辅音“X”,适当延长字腹音“i”,最后收清结尾“ang”音。总体而言,演唱《爱永在》需准确进行咬字归韵,字正腔圆,结合作品结构表达内容,呈现艺术形象。同时,演唱者还需合理运用共鸣,使演唱效果饱满、圆润且富表现力。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爱永在》作为歌剧《沂蒙山》第四幕的关键唱段,不仅是塑造和展现林生人物形象的重要篇幅,也是整部歌剧剧情的转折点。作曲家通过音乐旋律和歌词的紧密结合,表现出林生作为丈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战士对和平的渴望。在第一部分A中,级进和小跳的旋律线条,舒缓的节奏,整体风格悠扬,思绪万千,描绘出战争前的美好生活。第25小节开始的连续六次弱起排比,突显了林生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展现出他阳光勇敢、不畏艰辛的性格。演唱这一部分时,需温柔进行,表现眼前美景和林生人物形象,让人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第一部分A的旋律线条细腻,表现了林生作为丈夫的温柔与思念之情。演唱者在处理这部分时,声音要温和柔情,语气中要带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深情。例如,在演唱“从一个山口,到另一个山口”时,演唱者需注重旋律的流动性,用平稳的气息支撑整个长句,体现林生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第二部分B中,旋律和伴奏声部中大量跳音的运用,情感递进,音乐表现出紧张和刺激,塑造了林生由普通百姓转变为战士的形象。这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有着进行曲的风格,体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林生内心的坚定与果敢。演唱时,演唱者需气息浑厚,声音坚实有力,表现出男主人公从军时的坚毅果敢。比如,在演唱“你要让她幸福一生”时,演唱者需要用坚定的语气,表达林生的责任感和决心,突出他在面对家国大义时的无畏精神。全曲最后一部分C,通过高音区旋律的上行,表达林生在成为革命战士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如96~99小节的“不徘徊,爱永在”,音高跨度和高音的运用,使音乐明亮辉煌,描绘出林生这一战士高大威武、勇于牺牲的形象,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这部分的旋律激情澎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表现了林生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家国的深情厚谊。演唱时需强大的气息支撑,声音要饱满明亮,突出音乐的张力和情感的爆发。演唱者需要通过高音的稳定和气息的控制,表现出林生作为军人的忠诚与勇敢,塑造出一个坚定不移、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总之,《爱永在》通过音乐旋律和歌词的紧密结合,细腻地刻画了林生作为丈夫和战士的双重形象。在演唱处理上,演唱者需要根据不同部分的音乐特点和情感内容,合理运用气息、声音和表情,充分展现林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演唱者不仅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艺术内涵,也能更深刻地传达歌剧《沂蒙山》的精神实质。
四、结论
作为民族歌剧《沂蒙山》中的经典唱段,《爱永在》通过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生动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林生的革命精神和人物形象。作曲家通过巧妙的音乐布局,将林生对爱人海棠和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他坚定的革命信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第一部分A中,抒情的旋律和悠扬的节奏展现了林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第二部分B中,紧张的音乐节奏和跳动的旋律描绘了林生由普通百姓转变为战士的过程;在第三部分C中,高音区的上行旋律和激昂的情感表现了林生作为革命战士的坚定决心与勇敢无畏。《爱永在》的歌词简洁凝练,充满抒情性和韵味,通过对偶、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生动地传达了林生的思乡之情和革命斗志。演唱者在演唱这一唱段时,需要精准地掌握气息、咬字与吐字技巧,结合音乐和歌词的情感内涵,塑造出林生这一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通过对《爱永在》艺术特征和演唱处理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唱段,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演唱实践。同时,这一分析也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这部歌剧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歌剧《沂蒙山》及其经典唱段《爱永在》在传递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传唱。
(作者单位:永州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