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影戏在南京的传承与发展

2024-10-24 00:00:00史丽萍
剧影月报 2024年4期

皮影戏,又被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综合性民间非遗艺术项目。中国皮影戏至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始于西汉,盛行于唐宋,发展至明清已形成众多流派,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南京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戏。1955年,为了丰富文化市场,南京市文化部门特地邀请山东济南的皮影艺人赴宁演出。通过此举,南京逐渐培养出了一批技艺精湛的皮影戏表演者。从此,皮影这门古老而又独特的民间艺术在古城金陵落地生根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一、南京皮影戏的传播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皮影戏一度风靡于夫子庙一带,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后来由于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南京的皮影戏发展受到冲击,令人欣慰的是,当时专门接待外宾的交际处(位于现在的南京饭店)为皮影戏提供了表演舞台,使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加入国际交流中去。

2000年5月,张燕林组建南京皮影剧团。为了拯救这一岌岌可危的古老艺术剧种,他把皮影戏的观众群体定位于少年儿童,发扬皮影戏诙谐幽默、动作夸张,善于表现童话、神话、动画的优势,创作和制作了一批深受小观众喜爱的经典皮影戏剧目。200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南京皮影戏列为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皮影戏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在技术上,用音响设备代替了伴奏和配音,缩减了表演人数;在剧目上也有所创新,创作编排了一些适合当代儿童的课本剧、童话剧、寓言剧等。这些变化使古老的皮影戏增添了新的流传形式,显得更加活泼、健康。2016年,南京皮影戏又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京皮影包括皮影制作和皮影表演两部分。在皮影制作方面,南京皮影采用优质牛皮或驴皮经过多道工序精心雕刻而成。皮影人物造型生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南京皮影戏的表演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他们通过手指的灵活操作,使皮影人物在幕布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同时,表演者还需配合说唱、音乐、灯光等多种元素,营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南京皮影戏的剧目内容广泛,涵盖了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等多个领域。这些剧目不仅具有娱乐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南京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一)皮影艺术大师王长生

王长生是享有盛誉的皮影艺术大师,其演技精湛、唱腔优美,操纵皮影道具的技巧更是娴熟自如。他能够生动地表现出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深受观众喜爱。如他创作的反映秦淮文化的剧目《李香君》就汲取了南京多门类艺术养分,深受南京人喜爱。王长生先后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演出,为繁荣南京皮影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非遗传承先锋姚其德

姚其德是南京本土的皮影制作及表演艺术家,也是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之一。作为王长生的师弟,他所表演的皮影节目广采博取、题材广泛,自成一家风格。他制作的皮影道具既注意继承传统,又重视创造新意。他曾说:“皮影节目一定要适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姚其德不断进行创新,编排新节目,希望这项非遗继续传承下去。

(三)皮影新兴力量米艳及陶媛媛

米艳在著名皮影大师李占文的指导下学习皮影艺术,凭借40多年的丰富从业经验,成为皮影艺术领域的佼佼者。其创作的《金陵十二钗》《秦淮八艳》等数千件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皮影作品,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充分证明了她在皮影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南京皮影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米艳女儿陶媛媛继承、创新了皮影艺术。她创作的《解放之战——渡江战役》是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创作的皮影原创剧目,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发掘传统皮影艺术,用新的视觉语言传递皮影艺术的魅力。

三、甘家大院内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工作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致力于南京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其馆址为“甘家大院”。馆藏皮影主要征集于南京和宣城地区。近些年,该馆通过皮影文物及相关资料的研究与保护、展览演出和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皮影戏的技艺和文化内涵,感受皮影戏的光影魅力。

(一)馆藏保护,展览展示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曾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两场独具匠心的皮影展览,分别是2019年6月开展的“隔帐漫话太平事,舞皮弄影照新纱——馆藏皮影展”和2023年9月开展的“光影与艺术——皮影艺术展”。两场展览都展现了皮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隔帐漫话太平事,舞皮弄影照新纱——馆藏皮影展”主要是依托一批源自南京与宣城地区的皮影资源,精心构建一个独特的光影世界,从博物陈列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传统皮影戏的别样魅力。展览展出了已故皮影艺术大师王长生的部分皮影作品。以王长生创作的皇帝皮影人物为例,该人物作品采用阳刻手法,形象高大威猛,身高37厘米;面容特征鲜明,一双细眼,眼形平长,鼻梁挺直,唇上留有短须;头戴华丽冠冕,身穿红色龙袍,腰间系着玉带,脚踏黑色皂靴。这一形象尽显皇帝的威严与尊贵,同时展现出王长生对皮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皖南皮影也是该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皮影戏起源于安徽宣城,皮影作品面部花纹设计灵感来源于京剧脸谱的侧面形象,使得形象更加生动华丽;周身着色,并雕刻出各种图案,色泽鲜明,形象夸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各处关节均能活动,大体分为头、身、帽三部分,根据演出需要自由调换。演出时用灯光照皮影映于白布幕上,一人玩唱,两人打锣鼓。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从安徽宣城收购的皮影属于清晚期作品,十分珍贵。其中还有用素纸为材料制作的纸质皮影。

“光影与艺术——皮影艺术展”展出了米艳和陶媛媛老师收藏及制作的近百件皮影实物和皮影相关老物件,旨在满足人们对皮影的了解,品读和体验中国传统工艺魅力,激发出对南京非遗的热爱之情。展览中有一套基于红色文化历史背景创作的《渡江战役》系列皮影作品。这套作品以人物回忆录的形式开启故事讲述,皮影设计突破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大小比例,整个篇幅最终呈现出的画面感丰富、对比性强烈,在金陵皮影以往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可以说,这是南京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它以丰富的视觉语言和深入的文化内涵,向观众展示了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通过展览,观众不仅可以领略到南京皮影戏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也可以看到皮影戏在当今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无限潜力。

(二)主题社教,创新传承

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随着社会变迁逐渐被人们遗忘,现代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大众对皮影戏的关注越来越少,这让皮影戏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结合馆藏皮影资源以及皮影展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把皮影戏的观众群定位少年儿童,专门制作了《聚宝盆》《金斧头》等多个皮影剧目,既贴近南京本土生活,又具有思想教育意义。《聚宝盆》讲述了南京地名——聚宝门(中华门)的得名由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宠臣刘伯温口中得知,城南首富沈万三因拥有聚宝盆而富可敌国,于是找来刘伯温商议计策,将沈万三之聚宝盆借与朝廷并埋筑于城墙下,因此命名该城门为聚宝门。《金斧头》反映了诚信美德的重要意义。故事主人公陈实以给财主砍柴为生,一日不慎将斧子掉落河中,巧遇神仙出手相助,不为神仙捞出的金、银斧子所动,选择了自己遗失的铁斧头。贪心的财主得知此事后,设计引来神仙,并妄图将不属于自己的金、银斧头占为己有,最后落得丧身河底的悲惨下场。通过这两套皮影剧目,学生们在观赏皮影戏的过程中既了解了历史知识,又能学习剧中人物可贵的品质,从而更主动地去了解皮影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依托馆藏皮影资源及非遗优势,通过生动有趣的皮影知识课堂、观看体验皮影表演等环节,将文化感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既向学生普及了皮影知识,展示皮影独特魅力,又激发了学生在项目过程中主动思考、学习的兴趣。制作的《聚宝盆》《金斧头》等皮影剧目,让学生在享受观看皮影戏的乐趣的同时,体会到剧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