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基础,把握趋势,精准备考

2024-10-24 00:00任水莲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10期

新高考以来,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题材广泛,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既通俗化,又具有文化性,还包含科技化、前瞻性的信息。这种广题材、新形式会让我们产生畏难心理。有些同学认为信息类文本阅读基本就是靠“运气”,选择题要用大量时间读懂材料内容,梳理材料间逻辑关系,细心比对推敲仍然拿不到分数;主观题设问灵活,需精准审题、规范书写答案,却不知答题方向,缺少答题参考模板和套路,往往拿个辛苦分,复习效率非常低。而且,信息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板块,本身有19分的分值,这道题的作答直接影响到考生后面答题的时间分配和答题心态,所以,考生能够冷静从容应对信息类文本阅读,对整个语文考试来说至关重要。

高三一轮复习,往往采取专题复习形式,分模块回归教材,重视基础,力求全面,适度拓展,尽力做到构架知识成网络,总结方法成系列,规范解题成习惯。信息类文本阅读是现代文阅读模块的一部分,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高考考查趋势

一轮刚复习时,我们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相关内容,熟悉语文各模块的考点和考查趋势。还可以结合近几年的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详解来把握考查的重难点和出题方式。当然,也可以结合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考后《高考试题分析》来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和特点,精准备考。

新高考以来,对信息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已转向随文设题、情境命题。试题取材广泛、灵活自由,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选文来看,涉及科技、地理、政治、环境等领域,对考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试题命题形式推出各种“新花样”——双文本、多文本、图文结合等,致力于“反套路”,追求创新和迁移运用;教考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2023年的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选自《后真相时代》,教材关联必修下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辨识媒介信息,第五题的答案采用的话语体系关联必修下第八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论据的使用”。

二、掌握备考学情困境

信息类阅读的考查,并非是让考生通过文本阅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以客观的态度细读文本,侧重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筛选、辨析、评价,进而跨文本整合相关信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联想、迁移与运用,最终拓宽视野、提升思维品质。

然而,信息类阅读备考的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部分同学对教材中信息类阅读的范文一知半解,甚至完全陌生。即使学习过教材,但在实际答题时,仍然有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字全认识,读完文章,耗时却不知到底说了什么。

2.论述文、科普文等文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形成知识体系。

3.无法快速甄别材料中关键句子和词语。

4.客观题选项无法快速对应原文进行比对,需要反复不断回读。

5.客观题的常见设误方式,逻辑推理的常见谬误不明确。

6.主观题题型辨识不明,答题思路不清,概括能力不足。

归纳起来,信息类文本阅读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基础知识体系建构不全,快速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不足,试题考点及题型不清,审题及答题不规范。

三、复习备考策略

针对新高考背景下的信息类考题的考查趋势和我们备考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信息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备考应从这四个问题入手,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整理归纳考点、各类题型以及答题思路,加强审题及规范答题训练。

(一)回归教材,教考衔接,建构信息类文本知识体系

在教考评一体化的高考趋势下,我们要高度重视教材。在教材学习时读懂教材范文,学习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技巧方法;重视教材的单元研习任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重视单篇课文后的学习提示和思考练习,进行课内文本的思维训练,积累答题经验;重视论述类文章和实用文体比如传记、访谈、消息等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比如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共四篇课文——《中国建筑的特征》《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木叶”》《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都是反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及其发现的文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我们要把握关键核心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本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留下了“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述的。说说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的思考题。这两道思考题,其实已经包含了信息类文本阅读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概念、概念间关系、图文转换、论述思路和过程、论述语言;也包含了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常见考题——启示类题型、比较题型、图文转换题型等。

所以,在一轮复习时,回归教材不是表面的去看范文、看注解,而是要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重视典型例题,重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特点的内容,甚至是在中学中容易被忽视而在大学中很重要的内容。一句话,我们要立足基础知识,根据高考的考查要求,从知识形成过程,学科思想方法、美学价值、教育功能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用方面,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构建知识体系。

(二)快速阅读,巧做标记,获取文本信息

读懂信息类文本是完成信息类考题的关键。读懂文本,我们应该在“快速”和“准确”上面下功夫。读懂文章行文的整体框架结构,把握写作对象和观点,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且能够理解段落中的关键句子和词语。只有平时保质保量地开展阅读训练,才能在考试时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获取文本信息有如下方法:

首先,借助文章出处确定文本谈论对象和观点。拿到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要第一时间看文末的右下角,因为此处标记了文章的标题或者出处。一般来说,文本的标题能够揭示文本最核心的问题。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信息类文本阅读第一篇材料一,文末右下角提示文章选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个标题就揭示了文章论述的核心问题,也提示了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信息。

其次,找出文中举例部分,追读前文可找到段落观点句或中心句。举例是为了论证某个观点,我们如果理解不了信息类文本阅读的理论部分,完全可以从例子倒推寻找观点理论。比如文段“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这个部分最后举例“茶景观、小麦景观”等,就是为了证明前文“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这个观点。

再次,学会边阅读边在文中做标记。阅读要留痕迹,勾画标志词句,一方面能够凸显文本重点,便于梳理文本大意;另一方面也能在看到客观题选项内容时,迅速回文定位。在阅读文段中,需要被标记的材料有关键句和关键词语。如文章中心句、分论点、过渡句,以及对理解内容有帮助的一些重点实词、短语,还有体现段间关系、段落内部关系的词语,如表因果、转折、递进、并列、分层关系的词语等。比如文段“‘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类型,即为作物,这个驯化、传播、分化和时空变化的链条是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最后,传统作物史重技术和生产,农业技术史和农业生产史长期以来都是农史研究的重心,作物的栽培、管理和收获几乎贯串农业生产的整个周期,于是相关生产技术便成为解析农业发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和规律的钥匙或抓手。”这个文段,自问自答,答案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次”“最后”明显是并列层次,“强调”“并不看重”等关键词体现作者观点态度,“钥匙或者抓手”是在比喻说理。这些关键信息,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做出标记。

最后,做简要批注,把握文章整体行文思路。信息类文本在体裁上议论文居多,议论文的特征还是比较鲜明的,文章一般围绕中心观点展开分析。梳理行文脉络,一方面便于客观题的信息筛选和比对;另一方面,便于主观题的分层作答。比如文段“‘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

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所选的这两个段落,第一段是提出本文的话题和论述对象,即新作物史;第二段论述新作物史兴起的背景、条件。假如在阅读时能够在材料空白处,边读边批注段落大意、理清行文脉络,对整体理解文章、完成试题大有裨益。

(三)整理归纳考查重难点、考题题型以及答题思路

信息类文本阅读一般有三道客观题,两道主观题。

客观题一般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论据与观点的对应关系、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图文信息转换等题型。比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选择题第一题“下列对材料一划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这道题就是对文段材料划线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但是又有创新,将读图和排序融合一起考查。

主观题型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文体特征类考题,侧重于考查论证思路、论证过程、论证特点、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等等。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四题“材料一多处使用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这道题将修辞手法和论述文的文体特征考题结合起来考查,必须依文作答,不能简单套路反问和设问修辞的效果,参考答案为“①设问句在问答之中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②以设问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③设问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二类是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比较,一般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多考查措施、原因、影响、比较异同等,最近两年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了下定义、关键词的作用等之前在语基中的题型。比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第四题“《<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这道题就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一方面要简洁概括“帮助”有哪些,另一方面要稍微结合文本展开分析。参考答案为“①提供背景信息:通过月背知识介绍,强调了月背探测的科学和工程意义,突出了中国航天的创新和突破。②突出书本主旨:介绍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任务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的成就。③鼓励读者追求梦想,展望未来航天任务:鼓励读者了解探月和航天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

第三类是创新题,一般考查观点评价或情境探究,具体表现为用文本观点解读题目观点,文本观点解读题目情境,文本观点分析生活场景,思考启示类。比如2024年海淀一模第五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回答“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对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有哪些启示。”这道题是一道启示类考题,设置的具体情境是“我国图书馆体系建设”,回答时必须依据材料内容。参考答案为“①借鉴二八定律,通过优化关键少数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益的原则,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借阅量大的大类纸质图书的采购和借阅服务工作。②借鉴长尾理论,具有小众化、去中心化的特点,满足个性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之间可寻求合作,如通过建立联盟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以保证部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服务效益。③借鉴长尾理论,销量较小或不被重视的产品总销量庞大,应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民间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满足广大城乡百姓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了解主观题、客观题常见的出题方式和题目类型,研究各种题型的完整详细答案,可以帮助考生建构结构性答案,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熟悉各种题型的答案组织方式,形成自己的答题“套路”。然后,在碰到反套路和随文设题的题目时,利用所掌握的基本答题思路和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把握题目的底层思维逻辑,仍然可以帮助答题。

(四)精准审题,规范组织答案

审准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尤其是主观题的审题。新高考的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答题思路很多时候就在题干里,所以要特别重视审题,审出题目显性和隐性的要求,审出答题思路。审题要注意下面两大方面:

第一是精准分解题干的组成要素。把握题干内容,既是了解命题检测的用意所在,也是正确解题的基本保证。我们要有效拆解题目组成的要素,准确判断考查目标,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题干中,有几个设问,具体问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在哪个范围或者文本内作答,怎样回答,是概括还是分析等等。只有把这些弄清楚,答题才会有方向、有层次。

第二是细致分辨题干的情境创设类型。“情境化”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中的情境,往往灵活多变,常见的分为重大现实问题与关键历史事件情境,社会生活实践情境,科技发展情境,文学文化传统情境等。在主观题审题时,务必清晰分辨不同的情境类型,进而指导答题思路和语言组织。比如南通市高三一模第四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篆刻已逐渐被激光篆刻代替。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分析这一现象。”这道题设置的情境就是科技发展,答题时我们需要结合材料,分析科技发展给传统手工篆刻带来的影响。参考答案是“①激光篆刻拓展了艺术与欲望的表现领域,也扩展了资本的空间;②激光篆刻打破了原有的艺术表现和艺术格局,让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渐衰微。”

另外,主观题答案往往是按点赋分,我们在答题时要有赋分点意识,要学会分层、分点作答,用序号以示区别,不要在同一个层面陈述过多,浪费文字。还要书写规范、工整。比如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第五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这道题是启示类考题,而且将试题文本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总共6分,应该有2到3个小点,然后审题,题干问的是在“看问题、想问题”上的启示,所以答案组织必须依据材料内容,从思想、观点、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参考答案是“①要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②要抓住问题的根本;③要切实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方法;④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一直追求稳中求变,在一轮复习时,我们要重视课本教材,掌握信息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技巧,培养文本的底层思维,提高自身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要熟悉阅读考题题型和答题思路,多做审题训练,多研究参考答案。同时,也建议多关注民生、时代,多看具有社会性、时效性的文章,拓展阅读视域,做到临“文”不惧。

【作者简介: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中山市优秀教师】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