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高考测评对试题材料选择、对文本思辨性阅读看重的不断强化,现代文阅读Ⅰ的试题命制也有些微的变化。测点的变化与调整,就文设题痕迹凸显,思辨性阅读意味强化,都使得现代文阅读Ⅰ难度有所增加,而且“立德树人”与“关注社会”的命题指向明显加重。现对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作如下分析,并寻求应对之道。
一、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命制特点
1.测点相对平稳,命题角度呈现多维性
通过对新高考测评试卷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现代文阅读Ⅰ试题注重相对固定的测点。比如,基于条件的逻辑推断、立足证据的观点分析、证据有效性的确定、文本写作特点的评价、论证效果的品鉴、信息的整合归纳……虽然现代文阅读Ⅰ选择的文本千差万别,但是围绕“论证素养”这一内在核心测评点却相对固定。以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毛泽东《论持久战》、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2段文本为例,进行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
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
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
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
第1题选取了2段材料中的不同信息点,考查考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比对信息等能力。比较明显的是B选项,“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这则信息,显然有漏洞。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可知,“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并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的必然趋势。这就在考查考生对文本中观点推论的认识能力。此处B选项以偏概全,而且推论错误,以中日两国的战争趋势,去推论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的趋势,显然有失公允。
第2题重在考查考生分析论证的思路,以及整合信息的能力。试题中涉及的文本范围极为广泛,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比对信息,审视原文信息与选项信息各自的表达侧重点。这道题的A选项明显遗漏信息,并且强加因果。“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的论断有违文本内容,作者认为日本劣势的理由是“力量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并且作者得出这样的认识:“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随之,作者呈现了相关假设:“如果中国……,那么,日本少数人……”。因此,在删掉大前提的情况下,分析“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显然不恰当。
显然,上面2道客观题,从文本细节比对、内容逻辑推断、因果关系分析、核心观点分析等角度设置了相关选项,从而有意识地考查了我们立体感悟、细读文本、辨析审视等综合能力。
2.就文设题凸显,试题创设避免模式化
以往带有模式化、宿构性的语文试题,已经渐渐失去原初的肥沃土壤。依据具体文本并设计典型的学习任务,现在的语文测评越发凸显就文设题的特征,即根据文本内容、写法样式、核心主旨、立论观点等信息进行命题。现作如下阐释。
首先,是就文本的内容进行命题,考查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
随着现代文阅读Ⅰ选材越发丰富、设题角度不断创新,以及试题对思维的考查更为深刻,试题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也就越发重要。细节比对、逻辑推断、证据确定、条件敲定、关系寻找等角度的设题,都在强化考生对阅读内容本身的理解。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5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显然,这道题就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并且要能够多元分析、评价“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一观点。针对这道题,我们要依据材料的具体内容,随之再从全局视野、辩证思维、人民立场、动态评估、科学预见等角度展开分析。
(1)从全局视野看,材料一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材料二批判“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可见,要有全面、宏观的视角,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要考虑到各种相关因素和世界局势的变化。
(2)从辩证思维看,材料一分析日本在全世界的力量对比下及持久作战下的劣势和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优势,可以得出:要客观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不盲目乐观或悲观。
(3)从人民立场看,材料一指出“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材料二“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可以得出:要看到人力、人心等非物质因素的重要性。
(4)从动态评估看,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进行整合,因此,要对战争的不同阶段有清晰认识和科学分析,既不幻想速胜,也不失去信心。
(5)从科学预见看,材料一预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认为这场战争“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材料二“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可见:要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把握战争的整体走势和发展规律。
其次,是就文本的写法进行命题,考查细读、感悟、品鉴等能力
从内容到样式,从整体面貌到细节表达,已经成为当下论述类文本设题所关注的重要领域。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阅读时,就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的样式特点和写作风格。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4题:“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这就需要细读文本,并且以分析设问句和反问句为抓手,随后呈现答案。依据文本,现作如下分析: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材料一中的设问句有:“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等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得到下面的答案①。
反问句的标志有“难道”“不是”“怎么”“哪”“凭什么”等,这些标志帮助构成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如加强语势、强调陈述、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等。材料一中的反问句有:“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等,反问句增强必胜信心,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可得到下面的答案②。
参考答案如下:
①使用设问句,如“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恰恰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了结论的正确性;②使用反问句,如“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增强语气,更加鲜明有力地表达观点,强调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扭转劣势的观点。
3.论证素养必测:强化论据有效性考查
信息类文本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与别的文本阅读不同,确定有效的论据是我们必然要关注的一个面相。借助文本去寻找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随之进行阐释、印证、评价,这往往需要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论证素养。而围绕论据有效性考查的论证素养,也自然成为必测的一个要素。纵观该测点之下近年来的试题,能够明确。
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 )
A.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
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道试题,聚焦论据有效性,考查考生对文本观点的深刻理解。相比较而言,前2道客观题都给予考生指定的观点认识,而后要求考生确定来自文本之内及之外的有效证据。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第3题为例,首先明确题干中的核心观点,材料二第三段“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即“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就涉及“官兵”“民众”。A项,“其他不利的因素”是外部条件。B项,“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客观局势,属于外部条件。C项,“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是“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D项,“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属于“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符合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故选D。而2021年的这道主观题,实质上也是围绕核心观点进行证据确认,只不过是侧重于援引证据论证观点。
二、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应对策略
1.从题型到测点:立足测查知识的充分准备
现在的高考试题评价已经让单纯刷题、单靠知识的方法落伍,那么我们日常的复习准备也当随之变化。现代文阅读Ⅰ的文本考查的题型已经有诸多样板,而且也必然会不断有着新的样式,虽然我们能够感知到题型在变,但是背后的测点却相对固定。下面的2个测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第一,信息比对的考查,侧重对概念和观点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基于选项与文本信息进行细致比对,确定材料答题区间,确定最佳选项。特别是“偷换概念”这样的试题,往往会诱使我们犯下错误。第二,基于文本的推断,侧重逻辑推理能力的测评。比如,题干中前后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已然与未然的差别,大前提条件是否遗漏,是否存在强加比较,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是否偷换,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是否偷换……这些需要我们细致审视。唯有关注试题背后的测点,我们才能逐渐站在一定的高度恰切的审视试题。
2.从知识到素养:聚焦论证素养的有效阅读
首先,对基本的论证知识有熟悉的把握
(1)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反证法……
(2)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3)论证角度:立论、驳论、先破后立、先立后破、驳立结合……
(4)论证语言:通俗、口语化,幽默、生动形象、科学严谨、准确贴切……
(5)论证思路: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其次,将论证知识迁移到问题解决之中
比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的第5题: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这就要求我们将论证知识迁移到问题解决之中,而这也恰恰是当下语文新高考测评的典型特质。解决此种问题,需要我们围绕题干筛选、整合答题的核心信息,随后要援引文本信息从多个角度论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这一观点,即要有层次有逻辑地呈现证据印证观点。这种聚焦于从知识到素养的阅读方式,需要我们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去关注。
3.从比对到推理:挖掘文本信息的深层逻辑
面对DFqZeKc4RrkoSUwhucqk9g==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有2个重要的思维面相,需要我们关注。
第一,文本细节的比对思维。相对简单和直白的试题,往往是曲解文本意思、错误解读文本内容,对于这样的试题通过细致比对,就往往能够敲定最佳答案。比对之中,要重点关注核心词汇,如,“目前”“迄今为止”“现在所见”等限定词;“必定”“也许”“估计”等语态词;“已经”“尚未”“还未”等已然未然词;“因此”“所以”“可见”等因果结论词。比对之中,也要关注文本核心语句。表现作者观点态度以及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关注意义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关注言在此而意在彼容易被误解的句子等等。
第二,前后关系的推理思维。要重点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特别地,要熟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结论与论据互换、条件和结论互换等现象,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地逻辑推断,敲定最佳选项。从近几年考题看来,强加比较、强加因果、条件不足、偷换依据、无中生有等现象导致最终“推不出”题干中的结果,考查得较为频繁,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面对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Ⅰ试题,需要我们紧跟试题测评的风向,把握背后的不变测点以应对多元的题型,并且要在熟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效迁移运用,建构起阅读素养,进而培养深刻灵敏的逻辑思维,以有效应对新高考新试题测评。
【作者简介:苏州工业园区骨干教师,区教学能手,区教育科研能手。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苏州市首届中小学微课一等奖获得者,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