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化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

2024-10-24 00:00宋云
红岩春秋 2024年9期

摘要: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作为中央红军长征最远的出发地,宁化的历史贡献不可忽视。宁化是中央苏区形成之初的21个苏区县之一,具有良好的革命基础,分析研究宁化在长征中的历史地位,对深化中央苏区史及长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史料,从宁化为长征提供的战略保障、宁化籍战士在湘江战役中的表现以及宁化在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贡献三个方面着手研究,详细阐述宁化对长征胜利完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宁化;长征;湘江战役;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宁化是中央苏区形成之初的21个苏区县之一,具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底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自己说到长征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那么长,甚至比这更长。”[1]这里“福建最远的地方”,多被认为是宁化。宁化不仅为长征的准备工作作出了贡献,还在红军长征出发后开展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征途中,宁化籍战士也为湘江战役付出巨大牺牲。

一、宁化在长征准备中的作用

(一)先行作用

宁化作为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其先行作用体现在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群众、物资及人员基础。

长征出发前,驻守宁化的中央红军约1.4万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近六分之一。其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驻守宁化淮土凤凰山和方田,少共国际师一个团驻守宁化淮阳隘门,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驻守宁化淮阳,红九军团后方机关驻守宁化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2]。

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凤凰山一带就地休整和补充兵源、物资。1934年10月7日晚,根据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第四师等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奉命从淮土凤凰山一带经江西石城南部横江、观下、屏山地域向于都方向转移。

在宁化,红军纪律严明,规定“不进老百姓家门,不喝老百姓一口水”,很快取得了当地百姓认可。村民们主动将自家祠堂、祖屋让出来,供红军居住和休整。

经过充分休整和准备,红军士气更加高涨,长征准备工作顺利完成。其间,宁化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红军提供了大量医疗后勤保障、物资支援和人力支持,为长征胜利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医疗体系建设

医疗建设是关系革命战略支撑的重要问题。1932年春至1934年冬,红军在宁化设立了7家红军医院和20多家诊疗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体系。各医院、诊疗所克服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差等困难,救治了大量红军、游击队伤病员,有力支援了革命战争。

宁化医疗体系的建设为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医疗保障。比如,在方田沙罗坝设有红三军团医院,石壁陈塘设有红军第四医院,淮土罗家边设有红军医院第十医院,宁化城关设有红军第四医院分院,撤入宁化的许多伤员在这些医院治疗休养。得到及时救治的伤员痊愈后重新投入战斗,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宁化目前尚存红军后方医院旧址主要包括城关红军医院旧址、陈塘红军医院旧址群、红军独立第七师救护所旧址、石下红军医院旧址、沙罗坝红军医院旧址、巫坊红军医院旧址、赤岭红军看病所旧址、邱山红军医院旧址及宁化红军医院纪念园等(表1)。

(三)物资与人力支持

物资和人力对支撑红军长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宁化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红军部队提供了大量物资和人力支持。

在物资方面,宁化人民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衣物、药品等必需品。据统计,宁化为中央苏区募集粮食20多万担、钱款54万余元,筹集大量布草鞋、被装、军衣等物资,组织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3],保障了中央苏区的工作运转和革命队伍的战斗需求。在筹粮过程中,方田、南城、横锁、淮土、丁坑口、城关等地区表现突出,被《红色中华》刊文报道,下巫坊、横锁、武层三地获“筹粮模范区”称号[4]。仅1934年不到一年时间,宁化便为中央苏区筹粮达10万余担[5](表2)。在红军反“围剿”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宁化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最大支持。

在人力方面,“至长征出发前的1934年9月29日,宁化县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7名(不含彭湃县和泉上县)”,“9月30日,中共闽赣省委在10月份工作计划中指出,要求宁化必须在14日前以飞快的速度完成扩红”。在战斗中,从前线撤下来大批伤病员,被安置在宁化境内的红军医院或诊疗所医治、休养,得到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反“围剿”期间,宁化组织2000多人的担架队奔赴前线,救助伤员、安葬牺牲的战士[6],为保存红军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宁化人民还积极参与红军的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编写标语、绘制壁画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和红军的革命理念、政策主张。不仅增强了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宁化籍战士在湘江战役中的贡献

湘江战役发生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旨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役中,宁化籍战士配合红军主力部队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

(一)宁化籍战士参与长征概况

宁化地处闽赣边界,属中央苏区核心区。参加长征的宁化籍战士近4000人,大部分被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肩负起长征途中最为艰巨的前锋和后卫任务[3]。

红三十四师前身之一是1932年8月在宁化县城组建的独立第七师,从正式成立至长征前夕的两年多里,独立第七师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战绩卓著、威震四方,被《红色中华》誉为“钢铁之师”。红三十四师下辖三个团,总兵力5000余人,基本属闽西籍,大多是宁化人,其中一个团是纯宁化籍战士,他们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宁化籍战士在湘江战役中的表现

湘江战役中,红四师在前卫战斗中与敌军展开了激烈交锋,连续冲破敌军设下的四道封锁线,歼敌数千,为红军主力抢渡湘江开辟了道路。但全师伤亡惨重,损失过半。在后卫战斗中,红三十四师在桂北灌阳县文市至水车一线与敌军展开交锋,确保红军主力能够安全撤退。

湘江一战,红三十四师4000余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是唯一一支从师长、政委到普通战士成建制牺牲的部队。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最终,顺利到达陕北的宁化籍战士仅剩下58人[7]。湘江战役中,宁化籍战士以英勇无畏、百折不挠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在战斗中,宁化籍战士不畏强敌、不惧牺牲,始终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他们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红军突破封锁争取了时间和空间。许多宁化籍战士表现出色,成为红军的杰出代表。此外,宁化籍战士还积极参与后勤支援工作。为红军部队提供粮食、弹药等物资保障,有力支持了前线战斗。

宁化籍战士深知革命的重要性,始终坚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坚守革命信仰,为红军突破封锁进行战略转移以及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宁化籍战士英勇牺牲的启示

湘江战役中,宁化籍战士的伤亡比例较高,付出了巨大牺牲。战士们在战役中的英勇牺牲不仅体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也彰显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价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宁化籍战士的牺牲及其在长征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意义:

(1)坚定的信念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宁化籍战士在湘江战役中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些品质是他们战胜敌人的重要保障。今天,他们的精神依然是我们前行路上的重要指引,激励着青年一代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无私奉献是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宁化籍战士在湘江战役中积极参与后勤工作,保障了部队的物资供应。其无私奉献精神体现了革命精神的重要内涵。今天,继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对我们经受住物质诱惑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英勇无畏是革命精神的核心要素。宁化籍战士面对敌众我寡的艰难处境,依然奋勇向前,这种无畏的品质是他们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当下,尽管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发扬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依然是我们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

三、宁化在南方游击战争中的地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从宁化出发后,根据党中央及中革军委指示,闽赣两省党的核心任务已转向深入开展游击斗争[8]。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作为红军战略转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宁化地区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成为游击战的重要战略后方。

(一)宁化开展游击战的背景

从红军开始长征到全民族抗战爆发,我党的革命斗争同时存在两个战场。一是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及在陕甘晋战场上的斗争,这是主战场;二是留在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游击区坚持游击战争。两个战场相呼应,推动中国革命战争由低潮进入高潮[8]。

1934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严重挫折,被迫进行长征。为牵制敌人兵力,策应红军主力长征,党中央决定在南方各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宁化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闽赣边游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时间最长的苏区县之一[8]。作为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据点,宁化地区战略地位随着战争的展开逐渐凸显出来。

(二)宁化的战略地位

宁化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带,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河流纵横。这种地形特点为游击队伍的活动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便于游击战争的开展。同时,宁化的地理位置便于红军与周边根据地形成相互支援的战略态势,有效牵制敌人兵力。

在社会情况与民间组织方面,宁化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对坚持革命具有较高的热情与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宁化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成立各种民间组织,如农会、赤卫队等,为游击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宁化人民还响应号召,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为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宁化军民坚持游击战争

为适应新形势,1935年1月,闽赣省机关在彭湃县安远区张坊乡(今宁化县安远镇张垣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省委、省苏、省工会等机关工作人员统编为省委工作团随军行动。2月,省委工作团和军区武装部队在宁化、彭湃、建宁、归化、石城、广昌等县边境与敌军游击周旋。3月下旬,部队在归化枫溪一带与敌遭遇,战后进入归化、将乐、泰宁三县交界的龙栖山,坚持斗争达半月之久,部队伤亡严重[9]。4月,红十七、十八团部分武装在归化的沙溪战斗中被打散后,与闽赣省机关失去联系。红十八团团长邱尚聪、政委温含珍等人率部返回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坚持开展游击战争。

6月,红十七、十八团长途跋涉转移至大田县,立足未稳便遭敌重兵围击,伤亡惨重,突出重围后只剩下600余人枪。余部在邱尚聪、温含珍、吴载文等率领下,经永安、宁洋等地,向闽西南转战,寻找福建军区部队。最终,在连城与方方领导的红九团会合,继续在龙岩、连城、宁洋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0]。

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20万兵力,采用移民并村、保甲连坐等严酷手段,企图割裂红军游击队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他们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的反攻倒算,烧毁房屋1.6万间,烧光100多个自然村,被毁家庭5500多户(占总户数的1/6),被杀害群众近3300人,被抓走群众2300多人,下落不明者3300多人,饿死2.3万人,宁化全县总人口下降为3万多人[4]。

面对困难局面,宁化的地方武装力量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其中一部分力量被编入闽赣省军区所属部队,在闽赣边境的十余个县内坚持游击战争,始终坚守革命阵地,未曾动摇。另一部分地方武装则坚守在宁化县境内,继续开展游击战,捍卫革命成果。宁化作为中央苏区中坚持革命时间最长的县之一,其县城是中央苏区县中最后失守的“红色堡垒”。宁化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作出的贡献,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斗争中,宁化人民从物资、情报、人力三个方面为游击队伍提供了支持。在物资上,宁化人民积极为游击队筹集粮食、衣物、药品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将物资运送到部队。同时,他们还开展了生产自救活动,提高粮食和日用品的产量,为游击战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在情报上,宁化人民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为红军游击队提供情报支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敌人的兵力部署、行动计划等信息,及时将情报传递给游击队伍。这些情报对游击队制定作战计划、选择战斗地点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人力上,宁化人民踊跃参军,加入游击队伍,成为游击战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农民出身,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积极配合部队作战,为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争取了时间、提供了支持。

结语

宁化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是显著的。作为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宁化在医疗、物资、人力等方面为红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湘江战役中,宁化籍战士的英勇牺牲为红军突破封锁、继续战略转移作出了贡献。同时,作为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后方,宁化凭借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游击战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宁化人民与游击队密切配合3QWET8A1mXLN05qOOLFoEg==,为游击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定支持。红军长征出发前后以及长征中,宁化均作出了特殊贡献,展现了其在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注释:

[ 1 ]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王涛,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250.

[ 2 ] 邱明华.长汀、宁化中央苏区县历史共性之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2016(09):48-50.

[ 3 ] 钟自炜.红军好作风 暖了百姓心[N].人民日报,2019-06-20(04).

[ 4 ] 赖晨.中央红军长征每前进20里,就有3名宁化战士倒下[J].红岩春秋,2013(06):59-62.

[ 5 ] 邱明华.“中央苏区乌克兰”的形成及历史地位刍议[J].福建党史月刊,2014(10):35-37.

[ 6 ] 李剑平,陈强,魏其濛,等.宁化为什么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N].中国青年报,2019-06-26.

[ 7 ] 刘善群.宁化史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398.

[ 8 ] 林强.宁化人民对红军长征的三大贡献[J].福建党史月刊,2005(12):6-7.

[ 9 ] 邱明华.浅谈宁化在闽赣省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党史月刊,2013(10):55-56.

[ 10 ] 王村民.闽赣革命根据地史料征集工作的回顾[J].福建党史月刊,2008(02):44-47.

基金项目:2024年度三明市社科规划立项课题(24044);2024年度中共三明市委党校校级立项课题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