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和路径参考,对高校党员师生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修养、锻造组织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充分理解红岩精神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重点围绕红岩精神铸魂、砺志、修身、强基,从加强内容建设、坚持实践导向、丰富教育样式、优化组织建设等方面探索高校充分利用红岩精神完善党建工作的可行路径,为培育时代新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岩精神;高校党建;路径研究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红岩精神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是高校强化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精神财富。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及其特征
红岩精神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中央领导下,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民党统治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1]。“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岩精神植根于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党的伟大精神的共同本质属性,又由于产生于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党在以重庆为中心的国统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具有独特鲜明特征。具体来说,就是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为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的时代使命,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临难不苟的英雄气概[2]。
二、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
价值意蕴
(一)提升思想境界
红岩精神的精神特质是: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和衷共济的爱国情怀、不折不挠的凛然斗志、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机遇和挑战交织并存。深刻领悟红岩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继承发扬红岩先辈的崇高思想境界,在世界潮流和国际大势中把握高校党建方向,厚植师生党员爱国主义情怀,高校教师才能更好地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践行初心使命,青年学生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筑牢理想信念
红岩精神诞生于斗争环境恶劣的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与物质诱惑时刻考验着当时的共产党人。然而,无论是公开斗争还是隐蔽战线,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决执行党中央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旗。即使在国民党封锁的情况下,他们也冲破层层阻挠,千方百计传递出党的声音。这都源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支撑。
高校党建工作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着力培养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能力,对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高党性修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党性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周恩来告诫同志们在面对诱惑时要做到“同流不合污”,要有“六月风荷”的政治品格[3]。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一文中提醒自己加紧学习、努力工作、习作合一、坚决斗争、纠正短处、向群众学习、规律生活。整风学习期间,周恩来、董必武等南方局主要领导人组织大家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系统学习党史,提升工作人员的党性修养。南方局领导人的率先垂范和严格要求,带动一大批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染缸”考验。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提升高校党员的党性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必答题”。以红岩精神锤炼党性修养的内容为参照,教师党员要旗帜鲜明讲政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急需人才;学生党员要不断改造自我,把党性修养转化为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
(四)锻造组织能力
在红岩精神形成过程中,严密的组织为共产党人提供了斗争保障。全民族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党组织虽多次面临反共浪潮,但在南方局领导下始终保持完整性。
在组织建设上,南方局主要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发展、巩固党组织,执行党中央“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建立平行党支部、小支部等,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二是向地方党组织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根据斗争需要执行“三勤”(勤学、勤业、勤交友)、“三化”(社会化、职业化、合法化)、“三有”(有理、有利、有节)政策,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党的政策得到了国统区进步人士的理解和支持;三是管理干部、调配干部、教育干部、输送干部,为革命事业做好人才队伍建设[4]。
南方局的组织建设和斗争经验,为高校各级党组织锻造组织能力提供了重要参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理性研判形势进行严密组织,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是高校党建的方向所在。
三、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
实践路径
(一)加强内容建设,以红岩精神铸魂
通过党建工作,高校思想建设虽得到了加强,但有时实际效果也可能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党员还存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理解不到位,实施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缺乏重视,忽略对学生人文底蕴与责任担当的培养,课程思政效果欠佳。
以红岩精神为引领,将红岩先辈的思想境界融入高校党员教育内容中,可通过理论学习、榜样激励、课程优化等方式提升教师党员的思想境界。同时,深刻诠释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将红岩精神融入党员教育课程中,利用本地红色资源育人,找准学生党员的关注点、兴趣点,以红岩精神铸魂。首先,开展形势与任务教育,提升党员的全局性思维。对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学校面临的形势任务等进行宣讲,以红岩精神形成过程中的生动事例为引,提升教师党员的系统思维,将教学科研工作放在建设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其次,将红岩精神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多元统一,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再者,区分好红岩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文艺作品形象,使党员正确理解红岩精神。最后,将红岩精神与当地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做好链接活化,系统化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
(二)坚持实践导向,以红岩精神砺志
高校党建工作通过“三会一课”在组织形式上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不少短板。第一,党的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工作结合不够紧密。虽然加强了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但由于角色定位摇摆,党建和科研时间的分配、激励措施不足等问题,理论和业务的融合形式化,党建引领实际工作发展的效果不佳。第二,党员和师生群众联系不够紧密。部分党员的群众意识不强,工作中不作为、讲条件,对师生的需求和问题反应不及时、处理不到位。第三,高校党建与社会衔接不够紧密。缺乏共建共享共治意识,融入地方党建系统的力度和深度不够。
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要以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将党的理论和高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第一,理论与实践结合。高校党建工作除了做好日常理论学习,还要注重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与业务融合不紧密的问题。合理设置“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评价考核指标,统筹高校“双一流”“双高”建设任务和党建工作发展要求,促进党建和教研双融双促。第二,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将“三勤”内容融入高校党员的政治教育中,引导教师党员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党员勤学勤业,提升党员在群众中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第三,畅通学校和社会党建的联系。将关于党的工作的“社会化”经验融入高校党建,加强高校与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联络,引导师生党员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志愿服务。
(三)丰富教育样式,以红岩精神修身
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获取信息与使用信息的需求较高。然而,由于宣传吸引力不够,网络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高校党建在宣传中面临生产信息与学生需求的供需错位困境。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不够,用户体验感较差,是高校党建在数字时代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红岩精神诞生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国统区的革命斗争实践。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红岩先辈们始终心怀革命理想信念,通过举办训练班、设立周四学习日、进行阶级教育和气节教育,创新教育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南方局克服纸张紧张、新闻环境恶劣等困难,坚持公开发行《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团结教育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要因地制宜对党员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将政治话语转化为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话语,以红岩精神浸润校园。第一,创新思政课授课方式,提升红岩精神融入高校课程体系的质量。通过理论论证、实践教育阐释红岩精神的产生背景、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建好“第二课堂”,通过沉浸式学习、观看与红岩精神相关的影视作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第二,创新网络育人方式,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从党员群众需求出发,注重传播方式的迭代更新,从顶层设计上促进高校宣传平台融合、信息平台融合、服务平台融合和宣传队伍融合,以红岩精神为引领,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发力。第三,丰富文化载体,将红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加大物质文化景观打造力度,精选红岩精神代表性形象,在校园建筑与景观处设置红岩精神物质载体。加大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力度,以红岩精神为主线,举办“再读红岩”晚会、红岩精神艺术节、红岩文创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精品。
(四)优化组织建设,以红岩精神强基
高校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5]。然而,当前一些高校党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党员教育管理不够有效,党员发展把关不严格、程序不规范,党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党建数字化建设也较为薄弱,未克服传统纸媒在信息的容量、流动性和实效性上的缺陷。要建设教育强国,完成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就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建设,以红岩精神强基。
南方局严密的组织建设,是孕育发展红岩精神的前提。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融入红岩精神,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团结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科研和育人,采用数字技术提升党建水平。第一,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结合红岩精神内涵和学校特色,制定“红岩先锋”系列品牌评价标准,创建“红岩先锋”党支部、党员、服务岗、先进集体与个人等。第二,将红岩精神融入队伍建设,提升组织治理水平。不断优化奖惩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人岗匹配,释放组织活力。第三,推进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数字赋能提升党建智治化水平。打造“指尖上的党建阵地”,集成管理、教育、服务、沟通、考核、宣传等模块,促进党组织规范运行,多样化党建资源,便捷化党建服务。
结语
红岩精神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当代高校党建工作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对高校党员师生筑牢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党性修养,锻造组织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红岩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将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整体水平。
注释:
[ 1 ] 徐塞声.准确把握红岩精神的特质[J].重庆日报,2023-4-25.
[ 2 ] 周勇.红岩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1.
[ 3 ] 宋平.同流而不合污[N].新华日报,1943-05-22.
[ 4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见证红岩——回忆南方局:上册[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22-32.
[ 5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综述[EB/OL].(2021-06-25)[2024-06-29].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625/c64387-32140982.html.
基金项目: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主题教育研究阐释项目“打造重工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2023GZYZTJYZ-03)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