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负得比较重的伤有9次。实际上有些小的他就没有记了,9次就是他身上打个窟窿的这种。比较重的一个是眼伤。实际上他头部中了两弹,第一次从头盖骨打过去。他让我用手摸,头盖骨那里有个槽。”在刘蒙眼中,父亲刘伯承是一个意志异常坚强的人。父亲为革命、为人民解放留下的伤疤,深深印刻在了刘蒙心中,成为他人生奋斗的无限动力。
为革命坚持学习
刘伯承5岁进私塾,跟着启蒙老师任贤书学习文化和武术。学习中,他渐渐养成勤学不倦的良好习惯,时常最早到校、最晚离校,不仅把课文背熟,而且还把批注背下来。由于学习表现优异,刘伯承在任贤书的推荐下参加科举考试,其父在开县(今开州)租一间小屋陪考。
当年考秀才要考五轮,五轮都榜上有名,即为通过。前几轮考完发榜那天,刘伯承和父亲一起去看榜。他的名字很显眼,排在二团头一名,即第二等成绩的第一名。刘伯承高兴得直蹦,听见父亲喊他,回头一看,才发现父亲满脸不高兴。回到租住的小房子,父亲一进门就抱着刘伯承跳,十分开心。父亲说:“我不是不高兴,我告诉你,你一生中想要做大事,不能喜形于色。”这句话影响了刘伯承一生。
川军时期,一个名叫程文书的老兵给刘伯承当过挑夫。回到家乡开县赵家场后,这名老兵常常对人说,刘伯承不抽烟、不喝酒,最喜爱的就是读书,即使在行军打仗途中,只要队伍一驻扎下来,他便抽空读书。
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期间,刘伯承不仅年龄偏大,而且俄语基础差、口音重。为尽快掌握俄语,一有空他就在校园一角练习发音。当时,除了自备单词本外,刘伯承还在左手手心写生词,直到完全记熟后才把字洗掉,并重新换上新词。每天清晨,刘伯承总是第一个起床,提前到操场朗读。深夜,同学们熄灯就寝后,他又独自到寝室外的走廊上利用昏黄的灯光背单词。这样刻苦的学习习惯,刘伯承一直坚持到在太行山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期间、在军事学院工作期间。
用两块银圆捡回一条命
1916年3月,刘伯承率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在丰都与北洋军阀部队激战。由于敌军人数甚多,刘伯承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遭到疯狂扫射。他连中两枪,一颗子弹擦过颅顶,另一颗击中右侧太阳穴,贯出眼眶。刘伯承当场昏死过去。
当刘伯承从昏迷中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死人堆里,他感到身体不能动弹,又闭上了眼。半梦半醒间,刘伯承感觉有人路过,出于本能,他紧紧拽住那人的裤脚。“啊呀,鬼啊!”看到刘伯承满身伤痕,这位路过的拾荒老人被吓得一哆嗦。刘伯承用仅存的力气,从上衣内里的口袋中掏出两块银圆,央求这位老乡将他送到就近的卫生员家中。老人收了钱,信守诺言,将刘伯承送到了指定地址。
“自从军开始,父亲就会在上衣内侧留两块银圆,一旦突发不测,这是他的救命钱。”刘蒙回忆道。两块银圆见证了刘伯承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奋斗史,也助他实现了率军走向最终胜利的梦想。
1949年,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刘伯承、邓小平担负起解放西南的重任。11月1日,在北起湖北巴东、南至贵州天柱的千里战线上,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的西南防线发起了强大攻势,贵阳、重庆、西康、成都等地相继解放。
刘蒙谈到,在解放重庆的过程中,父亲不仅注重军事进攻,还强调政治攻势,通过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争取了部分敌军士兵起义和投降。父亲还利用当地群众的支持,架桥渡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解放重庆。
75年后的今天,人民解放军用热血与斗争换来的河山更加美好。父亲刘伯承在斗争实践中展现的革命品格与风范,也成为刘蒙的一生所求。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