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892~1986),重庆开州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19岁的刘伯承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参加了反清学生军。1912年初,刘伯承以文武各科优异的成绩被位于重庆江北的将弁学堂录取。1916年,刘伯承率部血战丰都,右眼受伤。在眼部手术中,为保护脑神经,他拒绝使用麻醉药而被誉为“军神”。
1926年,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了泸顺起义。1927年8月1日,他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任军事最高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的参谋长。南昌起义失败后,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30年7月,刘伯承秘密回国,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谋长。1933年2月,他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红军,取得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刘伯承首先担起殿后的重任,后勇任先遣司令,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战役中,襄助军委,运筹帷幄,战胜强敌,屡建奇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尤其在率部通过凉山彝族地区时,他与小叶丹“彝海结盟”,被传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刘伯承于9月6日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主持八路军129师改编誓师大会,就任129师师长,领导了共产党八路军对日抗战的英雄史诗。
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先后任中原军区司令员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率领大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在上党、平汉、淮海、渡江和解放大西南战役中,他表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编辑/董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