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内涵,为高校传媒教育提供价值观引领,有利于发挥高校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推进党建与教学高度融合,搭建多元平台,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推动高校传媒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西索新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校园》一书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推动高校基层党建、校园文化和专业课实践有机融合,从党建思想引领角度,为高校传媒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进高校传媒教育的时代意义。一是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各国文化体系的差异导致更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产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利于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稳固传播阵地,抵御不良价值观侵蚀,凸显高校教育思想导向,增强教育竞争力。二是有利于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新闻传播内容质量。书中指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效果显著增强,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新闻资讯,凝聚受众共识。在高校传媒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利于尊重新闻事实,报道社会舆情,维护正当言论发表,强化意识形态领域成果输出质量。三是有利于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引导,推动高素质传媒人才培养。书中指出,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传媒工作理念,并指导自身实践,进一步提升高校传媒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教育强国这一重要战略规划积蓄力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用于高校传媒教育的现实挑战。一是虚假信息的泛滥。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具有高速性、互动性、大容量的特点,其在打造新闻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虚假新闻的蔓延。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守新闻传播的本源是事实,这无疑是打向虚假新闻报道的一记重拳。二是新闻传播格局的变动。网络化的信息互动格局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推动了传播格局的变化。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致力于使新闻媒体成为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具有新闻传播的权威性和引导性。进入新媒体时代后传播权利逐步从权威媒体让渡给公众,无疑产生了舆论阵地要求和传播格局变动之间的冲突。三是商业逻辑的冲击。开放交互的网络平台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限制个体信息获取和表达意见,使公众参与感受到平台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传播的人民性,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反映人民群众呼声放在首位,这产生了新闻传播的人民性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用于高校传媒教育工作的启示。一是加强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教育。书中指出,高校传媒教育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引领,坚守新闻真实性,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新闻工作实践,获取第一手资料,拒绝发表不符合事实的新闻报道。二是加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教育。书中指出,高校传媒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新闻传播舆论阵地导向的重要作用,树立舆论传播阵地的权威性,尊重每一次新闻报道。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不同类型新闻报道的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展新媒体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报道质量。三是加强新闻工作的人民性教育。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高校传媒教育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新闻工作实践中贯彻群众路线,在选题策划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从而选出具有新闻价值的选题。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