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

2024-10-24 00:00:00张春蕾韩红宇
传媒 2024年19期

摘要: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事关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发展。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思维锚点,积极落实“党建+专业思政”育人模式、“知识耦合”跨学科人才模式、“全覆盖”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构建“1+3”双创能力提升模式、全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理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教学模式,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闻传播学科教育本身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基因和实践属性,其理论涉及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范畴。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不仅可以回应新文科建设思考,也可以为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一、“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立足点

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四新”建设到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国家密集推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系列战略,为高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新文科”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迫切要求加快“新文科”建设,以更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新”突破。新文科教育需重塑思维体系,基于传统文科的基础经验优化甚至重塑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各类传统文科中,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新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对接行业尤其是新兴领域的实践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有针对性、指导性,即新文科教育内容从行业需求入手,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制定相应评价标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立足点。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新文科建设的组成部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应把握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出要求,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正确的新闻观、崇高的理想信念。二是立足媒体融合语境。深刻认识媒介格局颠覆性现状,掌握媒介发展趋势。三是立足国家战略高度。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坚定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也是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的新使命。深刻认识和把握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内在关联,是达成“融通创新、卓越发展”的基础,也是将育人模式进行系统衔接的保障。

1.“培育时代新人”呼吁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批又一批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新人”。面对信息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强烈冲击,高校在文科教育培养中越来越意识到:依照传统文科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已经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存在能力素质拓展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自然也就无法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动态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质量的信息文化传播事业离不开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辛勤付出,为此高等院校需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新文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育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从而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

2.“提升国家话语权”优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新文科建设对提升国家话语权具有战略性意义。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尚未达到与经济、政治实力相匹配的程度,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话语窘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紧迫时代课题,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机构需要摆脱实用技术主义和短期功利主义的影响,在学科专业设置、通识课程系统规划、人才培养评价导向等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

3.“交叉融合”推进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随着“四新”建设的推进,新文科建设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传统文科的时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产生了新经济形态。目前高等院校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新文科的“催化剂”和突破口,实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交叉,持续推进文科教育发展理念与机制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同样在践行“交叉融合”的改革理念,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着力于培养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三、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路径

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需秉承“融通创新、卓越发展”的实施理念,重点从五个维度落实卓越新闻传播育人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出复合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主流媒体、提升中国话语权提供人才保障。

1.构建“党建+专业思政”育人模式。“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系统工程,也是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新文科建设和“卓越计划”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领人才培育全过程,形成党政统一领导、师生积极参与、契合专业特点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努力打造出具有全媒体特色和协同推进的思政教育体系。一是“课程思政”引领新闻传播学的卓越人才培养。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通过开设多层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意识。二是“实践赋能”新闻传播学育人模式。将过去狭义的“实践教育”转变为“大实践”,努力推进“实践思政”,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三是夯实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在项目指导、作品创作、学生活动等过程融入思政元素,辅之新闻传播学科讲座、社会调查,强化学生对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学科任务的感知,让学生分阶段、分层次深入媒体实践,从而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实践、项目、作品、活动的全过程。

2.构建“知识耦合”跨学科人才模式。学科交叉融合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融合与综合应用。跨学科人才模式应坚持“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与核心,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目的,构建媒体“+通识”“+拓展”“+技术”的新闻传播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遵循新文科的“融合发展”核心理念,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广泛的学科视野,增强学科包容性。人才培养机构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打造跨学科教学团队等途径,提升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二是动态化、多元化拓展新闻传播卓越人才培养的学科界限。新文科建设要能够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变化,动态指导并落实新文科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方法,即搭建学界业界合作平台,实现师资队伍协同、教学内容协同、实践机会协同。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技术赋能教学手段创新,教育者可以利用智慧教室、虚拟实验室等现代教学空间,构建即时反馈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教育者应融合多学科教学内容,将“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虚拟与现实”进行结合,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增强学习体验感。四是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校辅修课程,完善知识结构。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意识理应得到重视并得到有效引导,为此教育者需在提供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其自主性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学习。

3.构建“全覆盖”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人才培养机构应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地方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的需要,实现全覆盖、全阶段、全过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以下简称SRTP),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一是SRTP项目与教学相结合。制定SRTP管理办法,实现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导师制,开展“手拉手·与创新同行”活动,要求并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学生完成项目之后可获得创新类学分。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保障各专业学生课外活动能有序实施。二是SRTP项目与学生工作、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明确校级、院级管理职责与权利,充分动员学院学工力量,切实落实SRTP项目的推进、实施、管理工作。鼓励社团参与政府、行业等发起的竞赛活动,实现知识向实践应用转换。三是制定SRTP奖励性措施。教师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提高教师参与热情;学生层面,创新创业考核纳入学分中。四是SRTP项目与工作室相结合,从SRTP项目中按照专业竞赛、就业实践、媒体实践三个类别遴选出优秀项目入驻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激活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能力。

4.构建“1+3”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模式。顺应国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政策,依托学院实验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实习就业基地等建设,构建“1+3”学生“双创”能力提升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是依托融媒体实验室,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技能。通过模拟实训、任务驱动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掌握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技巧。二是建立“双创”工作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双创”工作室就是面对学生专业竞赛的创新实践工作室、面对学生就业工作的创业实践工作室和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媒体实践工作室(如校内外电视台、广播台、新兴媒体等实习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三是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邀请行业优秀企业加入“双创”教育中,积极探索学科主导+学生团队+企业平台的三方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在“双创”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强的团队应该加大实训力度和难度,学院及导师引导他们关注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发展动态,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力。

5.构建全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国家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文件精神,积极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点和课程,建好实验实训中心和基层教学组织,组建全层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班”,培养一批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一是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教育层次的融合培养。完善新闻传播本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分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并强化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塑造,从学术层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二是开设全层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班”,通过任务驱动、参与实践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三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区域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明确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价值定位,打破高等院校新闻传播学教育要素的校际壁垒和区域障碍,形成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建设资源共享共建的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全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和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的交叉融合趋势愈发全面深入。面对新时期的新需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统领下,遵循新文科建设和“卓越计划”要求,既要重构知识体系,又要创设创新实践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融通创新、卓越发展,更好地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人才培养机构应结合新闻传播专业优势与特点开展育人模式,落实“五位一体”培养路径,逐步实现融合创新发展贯穿于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创新创业训练阶段、综合能力提升阶段,共建基础实验平台、“双创”工作室、产教融合基地,最终实现全覆盖大学生科研训练、重点培养创新创业团队、精心打造全层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张春蕾系重庆三峡学院副教授;韩红宇系重庆三峡学院教授)

本文系2023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双驱动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33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丽.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建构[J].传媒,2023(03).

[2]孙德宏.全媒体时代培养卓越人才的几点看法[J].新闻战线,2023(01).

[3]李彪,高琳轩.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22(01).

[4]郭小平,史雨.固本强基 多元交叉 知识融合 融入主体——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8).

[5]王茜.新文科建设中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青年记者,2021(14).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