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融合·重构:视听传播人才培养的转型与演进

2024-10-24 00:00:00覃晴
传媒 2024年19期

摘要:视频成为互联网时代视听传播发展的重要引爆点,社会对视听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广播电视学子的就业去向从传统广播电视产业为主转向以互联网视听产业为主,岗位也日益多元。本文在梳理广播电视行业变迁与学科演进的过程中,分析广播电视人才需求及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变化,并基于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链条搭建及专业培养特色凝练。

关键词:媒体融合 视听传播 人才培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广播电视行业是否会消亡?”“广播电视专业是否要停办?”等问题的持续讨论。如果我们将行业的变迁简单地归纳为媒介的更迭与交替,那么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肯定的,然而现实的行业变迁和学科演进却没有如此简单。故而,有必要系统梳理行业与学科的发展变化,从中厘清视听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及路径。

一、消解:行业及学科生态转型

中国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分别自20世纪20年代、50年代起步,80年代开始呈现蓬勃态势。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迅速普及,移动终端逐渐占领市场,广播和电视行业及相关专业教育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同步转型。

1.媒介转型:行业生态的变迁。在视听文化发展的初期,广播和电视因其声音和影像的低门槛传播优势,迅速在媒体竞争中显现出极大的市场潜力,当代文化发展也呈现出从以文字为中心的印刷文化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视听文化。互联网登场后,广播电视作为视听文化的唯一承载形态迅速被打破。中国国家顶级域名“ .CN”服务器的设置让1994年成为中国互联网元年,网易、搜狐、新浪为代表的门户网站上线则标志着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开始彰显,传媒行业发展开始受到互联网平台的深刻影响。2005年广电总局颁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同年土豆网等视频网站陆续上线。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让网络视频迅速抢占视听文化市场,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从2005年的3200万人迅速膨胀到2023年的10.67亿人,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在互联网浪潮中经历着挑战和转型。

2.边界消解:学科专业的演进。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常常被学界和业界视为人才培养对就业市场变革的回应。自20世纪80年代广播电视专业诞生以来,教育部对广播电视专业名称进行过两次调整,分别在1998年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广播电视新闻”改为“广播电视新闻学”,强调了广播电视的学理属性;在2012年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时,“广播电视新闻学”再次调整为“广播电视学”,弱化了广播电视的新闻属性,其传播属性、艺术属性则凸显出来。在人才培养中如果以媒介形态为边界来划分学科的形式,或是以艺术形态为边界来进行学科专业实践的划分,可能都与媒介“融合”的生态相悖,而按照内容表现形态划分的“视听传播”将成为“广播电视学”专业适应媒介的业态变化的改革方向。

二、融合:人才能力需求拓展

互联网推动了传媒行业发展的融合化趋势,视听文化搭载全新传播平台演化出新形态,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也在积极拓展新媒体业务。由此,传媒行业的职业能力也随业务更迭和岗位迁移而UCLn0TCx+wTBUEAzqRZV6K1j9v1a54l/VvThbcGpPo8=更新需求。

1.媒体融合的行业发展变局。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68亿,占网民整体的97.1%;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0 亿人,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移动互联网络平台短视频的兴起,为主流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契机。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文本表达方式,其本质是基于互联网进行内容传播的视频节目,这是广播电视内容生产与互联网平台传播“嫁接”的主要产物。短视频行业的蓬勃发展衍生出需求巨大的内容创作、产品运营、数据分析等岗位,在传统广电行业专注创作的基础上,新增了产品运营与数据分析等岗位。

2.岗位迁移后的职业能力变化。传媒行业的就业趋势也随着媒体转型而发生着变化。传媒学子的就业分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部分进入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部门,从事新媒体产品创作和运营;一部分则进入新媒体行业,从事声音和影像内容创作和传播。传统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在新闻传播学科中培养从事声音、影像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的人才,但这已经不足以支撑现阶段的岗位需求。有研究以中央及省级四家电视台新闻中心为调研对象,发现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是“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科技素养和以视听文化为基础的新媒体素养”。简而言之,在电视时代转向视频时代的过程中,传媒人才的能力需求随着媒体融合进一步拓展,既要了解新闻传播基本规律、掌握视听内容生产技能,还要熟悉互联网运营模式,才能够满足实际的行业需求。

三、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更新升级

在视听传播生态变革中,为了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培养一大批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视听传播人才,需要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各方面进行重构,以形成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体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1.突破媒介边界,明确“大视听+新传媒”的培养目标。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产业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升级为“大视听”产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依据,是人才培养改革的起始导向,也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最终指向。随着传媒产业的边界融合愈发深刻,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跳脱媒介边界,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办学中强调在融合趋势下的新兴媒介平台进行多元视听文本的内容创作,明确“大视听+新传媒”的复合实践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以人文社科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新闻信息传播技能、视听内容生产和网络传播的专业技能,尤其重视新媒体环境下视听内容生产以及基于融合媒体内容的网络运营推广和营销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2.响应目标定位,健全“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需要课程体系的有效支撑,这是架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的建设既要反映出学科知识主体,又要符合行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明确“大视听+新传媒”的培养思路后,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课程群,由“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融合新闻学导论”等课程共同构成,完成学生以专业理论为基础的文化科技素养培养。“两翼”是在“一体”基础上,由“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摄像基础”“视听节目制作”等课程共同组成广播电视视听传播规律与知识课程模块,强调广播电视视听传播规律与知识;由“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短视频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数字媒体技术”“新媒体视听技术前沿”等课程构成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和实践创新应用课程模块,凸显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基础和实践创新应用。通过“两翼”课程架构,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既能够掌握视听内容生产中普遍适用的采、写、摄、编、评等专业基础技能,又能够知晓并具备一定的融媒体技术应用与跨媒介叙事、跨符号传播的能力。

3.实现专业与行业接轨,形成“渐进式”专业实践链条。广播电视学专业是应用型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完成的是学生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往往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距离,因此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则显得格外重要。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深造可持续性为目标,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传统的专业实验课程和毕业实践环节之外,增加了两次集中的实践教学,并加入分散式暑期实习实训作为补充,形成学生“学习—洞察—创作—适应—检验”的渐进式专业实践链条。这种以专业实验课程为基础、以社会考查和媒体调查为提升、以暑期实习实训为补充、以毕业实践为检验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新闻传播理论,创造性运用视听传播手段,综合完成内容生产和展示。在集中性教学实践之外,依托部校共建项目和教学实践基地,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培养改革中还将暑期拓展为重要的第二课堂时间,利用完整时间推动学生进行分散式阶段性的实践和调研。简而言之,这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与行业接轨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方面成为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检验手段,另一方面调和了人才培养中常见的高校教学与单位用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最终促进学生能力培养,达成就业目的,解决专业人才输送从学校到岗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4.整合优势资源,凝练区域性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在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在高校的办学特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属区域的资源特征进行专业办学特色凝练,形成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优势。一是跨越学科界限,搭建“文学+艺术”的培养模式。在新文科背景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突破学科的边际界限,形成“文学+”模式,推动原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升级。广西艺术学院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了“文学+艺术”的培养模式,实现了集“采—写—编—导”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艺术创造和表现方面提供了多角度、多视野的知识视域。区别于综合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广西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通晓媒介传播原理、精通传播技术基础之上,注重培养兼具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的全媒体传播人才。二是依托区位优势,凝练地方性培养特色。服务社会是地方高校发展之基。当前,东盟已然成为中国最大规模的贸易伙伴、最富内涵的合作伙伴、最具活力的战略伙伴,中国和东盟将着眼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广西艺术学院在广播电视学专业办学上立足于广西区位优势,在人才培养中构建跨文化传播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广西区情以及东盟国家的社会与文化面貌,具备一定的面向东盟讲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依托广西广播电视台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运用,实现专业授课和市场需求相接轨,形成“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培养特色。

四、结语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视频时代的音视频创作已经突破了行业界限,成为民众生活中一项触手可及的日常技能。在人人皆可拍摄的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要打破传统的单一学科培养模式,构建全媒体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培养既通晓新闻传播原理,又具备全媒体符号认知能力、跨媒体音视频制作能力及融媒体平台传播能力的复合型视听传播人才,唯此才能够顺应时代与媒介生态的变化,满足当前社会和传媒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适用人才。

(作者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绕轴翻转——移动融媒时代视听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A258)、2022年校级课程思政专项教学研究项目“‘东盟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KCSZ23)、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裂变传播’视境下短视频创作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GA26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永健,杨苏丽.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核心素养探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05).

[2]李秋红.加快广播电视产业向大视听产业转型[J].传媒,2021(07).

【编辑:杨石华】